高琰鑫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北京 100020)
微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微纪录片的核心价值为真实。微纪录片采用新闻、现场录播方式,记录当下生活片段。微纪录片是应传播媒体的发展和变化,由传统的纪录片发展而来,具有传统纪录片所有的特性和特点,适应于电视、网络、手机、流媒体传播,时长5~25分钟。
所谓的“三微”,指的是纪录片时长短、纪录片投资少、纪录片的拍摄周期短,内容精练丰富,具有投资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征,这些特征让更多的业余创作者对拍摄微纪录片更有兴趣和热情。由于微纪录片的时长较短,与传统纪录片相比,缩短了审核的周期,更加有利于在快节奏的媒介环境中传播。
新媒体背景下,互联网的传播和内容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各种传播渠道及媒体互相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碰撞,而作为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创新产物,微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可以利用传统媒体来传播,还可以在各大互联网门户来进行传播,如爱奇艺、搜狐、优酷等传播平台,这些平台传播微纪录片之外,逐渐参与到自制微纪录片的行列中,如《记录者》《棒球小子》等。
微纪录片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包括审核时间也较传统纪录片大大缩短,这使微纪录片拥有了广泛的创作基础,加上DV、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往非专业媒体创作者无法接触的纪录片创作,就被大众所接受并应用,微纪录片进一步降低了纪录片创作门槛,让普通大众与专业拍摄人员一样可以享受创作的乐趣,享受传播的乐趣和分享的乐趣。
虽然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微纪录片拍摄,门槛较低,人人都能够参与,人人都是纪录片的导演,从而导致了微纪录片的质量良莠不齐,微纪录片的时长虽然简短,但是不管是从选题还是后期制作,或者是前期取材,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作品所呈现出的效果大打折扣。
微纪录片产生于微时代,受众也以年轻人居多,年轻人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年轻人也更喜欢有创新意义的作品,但其实在微纪录片的制作这一块,很多制作人员容易受到传统纪录片思维的影响,不论是在拍摄手法还是拍摄思维,在容易做出保守的选择,比如在微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原本可以利用航拍或者数字特效来呈现的东西,一定要用传统手法来呈现,这样的做法很难吸引微时代下的受众。
传统纪录片由于时长上不会受到限制,它们的表现方式较为完整,有头有尾,表现的内容也十分丰富,而微纪录片受限于时长,容易采用固定模式去呈现故事,去掉了一定的叙事部分,这样就容易导致整个故事情节较为突兀,而观众也容易对这种固定的表现模式产生审美疲劳。
作为微纪录片的主要构成,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微纪录片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储备,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可以在高校中多增设微纪录片专业,让该专业的学生多去开展实践,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微时代的各种渠道,去宣传微纪录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微纪录片的创作流程,掌握到创作的知识,同时提高微纪录片的审核标准和门槛,让有水平的人才能够进入微纪录片的一线创作中,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制作水准。
随着新媒体时代各种新技术的到来,在微纪录片的创作中,创作者有了更多可以运用的先进技术,让微纪录片的创作模式更为多样化,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微纪录片的制作人员,应当积极转变制作思维,充分结合新技术进行创作,比如可以利用之前提到过的航拍技术、数字特效等,去根据主题选择这些新技术,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不应受限于传统的叙事手法,在另一方面,由于微纪录片自身的体积很小,所以在传播路径上它可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制作人员既可以选择传统的排序组合,也可以以一集叙述一件事的方式去创作,只有对微纪录片的制作思维做出改变,才能让人们在互联网终端及传统终端上看到多种形式的微纪录片,消除人们对它的审美疲劳。
前面已经提到过,作品结构的单一容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制作者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要不断丰富作品的内容,举个例子,在对某件事进行叙述时,可以在开场白的时候对涉事人物进行逐一介绍,然后再对影片内容进行铺开,有了这一段的铺垫观众就不会对开场感到突兀,除此之外,制作者还应选择多样化的主题,而不是局限于单一的内容,比如在美食微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它所呈现的是我国各地的特色饮食,而在《大视野》里,以军事、社会、文化为主题的内容也非常之多,受众对内容感到新鲜感的同时,又吸引到了不同的观看者。多元化的主题选择,还可以从关注的需求开始做调研,比如在微时代,很多关注喜欢寻找一些猎奇题材进行观看,比如跑酷这种极限运动,拍摄的视角往往令人血脉贲张,让人感到视觉冲击力满分,而跑酷这种运动生活中不常多见,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微纪录片的拍摄者应当在题材的选择上做出突破性尝试。
众所周知,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在各个传播渠道的播出都会剪辑出不同的版本,一部在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时长会控制为25~40分钟,而一部在互联网平台上播出的微纪录片可能只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就需要后期剪辑在不同版本上做出真功夫,举个例子,由于各播出平台的受众不同,微纪录片的剪辑也需要在手法上做出一定改变,对于年轻的受众群体来说,快节奏的剪辑和快节奏的背景音乐更符合他们的口味,而对于年龄偏大的受众群体,一些长镜头和一些经典的轻音乐更加符合他们的口味。
在新媒体背景下,新的传播渠道、新的技术都让微纪录片有着无穷的潜力等待挖掘,它给传统纪录片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也给纪录片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总而言之,微纪录片的制作者要深刻地认识到在目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让微纪录片在保证“质”的前提下,去发展“量”,丰富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多样化的主题选择,积极采用新技术,抛弃传统的制作思维,为其发展培育良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