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佳琪 刘 莹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报人”主要指在新闻传播机构工作的采编人员。《晋察冀日报》在十年半的办报历程中前后进出编辑、记者达上千人,大多是年轻的革命知识分子。1941年邓拓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时只有29岁,后来逐渐形成一个以邓拓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包括邓拓、雷行、陈春森、孙犁、卞玲、仓夷、田间、戴烨等青年记者编辑在内。建报初期,这些年轻人构成了《晋察冀日报》的骨干力量,为这份报纸送去了热血与激情。
党刊《群众》发文认为,“抗战时期的青年活跃、有朝气、理想远大,敢于牺牲、胸怀纯洁、革命情绪高。”晋察冀根据地的大多数青年知识分子来自中部和东部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和教育水平较高的国统区和沦陷区。它们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这些省份的革命活动相对成熟,各种思潮更为活跃。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是边区革命思想的传播者。
1939年《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指出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要求各军队地区大量吸收在革命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知识分子,这批青年来边区前都接受了中式或西式教育甚至大学教育,是典型的革命青年知识分子。抗日战争爆发时,他们还接受了革命教育的思想改造,陆续进入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青年班学习革命理论。显然,在成为《晋察冀日报》报人之前,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已然是革命主义者了。
晋察冀边区根据地地处太行山麓的偏僻山村,不仅受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与包围、根据地人口增长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等,还被日军实施的“扫荡”和“三光”政策威胁,军民生活条件极度恶劣,办报条件更是艰苦。在此背景下,社长邓拓带领这批年轻的骨干游击办报。曾任《晋察冀日报》编委的陈春森回忆道,带着八匹骡子、一支笔、一支枪、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就开始办报,一干就是八年,没动摇过。尽管办报条件艰苦,但这批青年记者却快速成长起来。
青年期是政治价值观养成和行为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获得的政治素养及形成的专业观念在青年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极大影响力。青年报人的职业追求塑就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从身份的再构到职业精神的深化,这支年轻的队伍为中国新闻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成为抗战的重要生力军。
《晋察冀日报》的报人群体在晋察冀边区的聚合呈现出高度的组织化特征。边区吸纳包括延安文艺工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群体以及在边区接受教育改革的青年学生作为《晋察冀日报》的骨干力量。与清末民初时期的专业记者编辑不同,晋察冀边区的青年报人最开始并未将投身报业视为己任,而是面对沦陷区和国统区话语权被剥夺的现实,不得不选择与自己政治抱负相契合的西北抗日根据地,这是他们成为《晋察冀日报》记者的前提。正是由于抗日根据地的党性教育模式培养,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也重新确认了社会身份。
1.树立崇高理想
聂荣臻曾称《晋察冀日报》是民族的号角、党和人民的喉舌,应通过党报宣传吹响抗日救亡的号角并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冀东、平西、北岳山区战斗了四年的特派记者雷烨完成了大量的新闻采访与拍摄工作。《日寇烧杀潘家峪》《熊熊的篝火》《塞外宿营》《山岗晚炊》等作品表现了他记录真实客观的新闻专业理念和崇高的报国理想。1943年4月,他被平山县敌人包围,他不顾个人安危,组织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在危机的形势下毁掉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砸碎心爱的相机和钢笔,不让敌人拿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凭借崇高的革命信仰和中国人的尊严,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
2.理论结合实际
在晋察冀日报社这所“新闻学校”里,青年报人学习成长,从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学习到业务素质、文化的培养,他们深入结合理论与实践,与军民同甘共苦,力争获得第一手资料。边区各军队各区留下了记者仓夷的大量足迹,他经常深入采访军民百姓,同抗战军民结下了同生死的战斗情谊,写下了大量生动形象、动人心魄的通讯和报道。《爆炸英雄李勇》《平原青纱帐战斗》《幸福》《平原地道战》《反扫荡》和《婚礼》等报道和报告文学,极大鼓舞了边区军民的抗战斗志。《滹沱河上人民的怒吼》《播下的新种》《加油抗战日本强盗快完蛋了》等作品均以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和叙事手法,体现出强烈的平民意识,运用通俗易懂、活泼浅显的群众语言,创造了良好的“亲近性”传播效果,团结广大边区群众,有效宣传了党的政策方针。
3.职业精神深化
虽一开始《晋察冀日报》青年报人的聚集是由于我党的强制力,但这所“新闻学校”的教育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他们用新闻专业化的表达,用青年人的话语体系表达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鼓舞边区百姓团结抗战。1942年底孙犁在《燕赵悲歌》中写道,荆轲时代类似荆轲这样的人是少数的。在我们这个时代,英雄才是具有群众性的。但为了志向和抱负义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亘古不变的壮烈精神。孙犁道出了革命年代的“晋察冀精神”与传统燕赵之地的“燕赵风骨”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晋察冀日报》的青年报人正是在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与民族革命的洗礼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以笔作枪,他们正是新时期的燕赵之士。
在抗战救亡的历史洗礼中,《晋察冀日报》十年半的办报历程孕育出了一支独具特色的报人群体。这些青年知识分子书写了“八匹骡子办报”的传奇,创造了“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奇迹。虽然一开始的聚集是由于我党组织的强制力,在新闻工作中青年报人也难免会因年龄和阅历的局限缺乏经验,有时存在脱离实践的缺点,产生报道夸张失实的现象。但整体看来,特殊时期下《晋察冀日报》的青年报人逐渐融入燕赵大地,带着青年群体特有的激情和热血坚持新闻理想,不断深化职业精神,一直干到革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