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晓
信息化时代,信息化能力和素养是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基础。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担负着高质量产业化人才的输出的重任,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否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并能熟练掌握信息化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引航者和领路人起着关键作用,其自身的信息化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挥信息化教学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内涵。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载体,通过信息资源的检索获取、课程开发设计、信息化教学运用创新,达到促进学生获取技能的目标,从而实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综合能力。
(二)构成要素。
1.检索获取能力。通过个人信息的敏感度,检索、分析、获取教学资源,即对最新材料的掌握和筛选的能力。
2.课程开发设计能力。运用信息化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件制作、美化处理图像、利用教学软件设计课程活动的能力。
3.运用创新能力。运用信息化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角色定位等,改变传统的做法,对教学活动进行操作控制,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的能力。
(一)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认识不足。
1.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较肤浅。调查表明,绝大多数高职教师对应用信息化教学的认识比较肤浅,没有把握其本质内涵,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对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抱有怀疑和观望的态度,认为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手段的运用会影响教学效果,即使不使用信息化教学依然能达到最终教学目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重新接受新事物,重新备课设计课程活动,进行资源整合相当花费时间。
2.在教师身份定位,角色转换上认识不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信息化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获取知识的速度更快更广,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试着转换自身角色,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二)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有限。
1.信息采集、获取能力弱。在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上相对狭窄,信息的检索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年的陈旧案例,对现代学生没有新鲜感,没有代入感。
2.对信息资源的加工、处理、整合能力不强。大部分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操作水平还停留在把课本上的大段内容搬到PPT上,没有提炼与概括,在PPT的使用上也是简单的制作,图片和文字的对应性不强,图形、文字、视频不能很好地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课件的制作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教师软件的运用和操作能力差,与职业技术密切相关的3ds Max和AR技术还在初学阶段。
3.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够。高职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微课实录、课堂实操等方面的经验不足,无法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融合多元信息,在课程开发和设计中不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活动,然后用学生感兴趣的样态呈现出来,脱离了学生的需求,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一些基础理论课教师和年龄偏大的教师更是缺乏学习信息化教学的热情,无法完成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环境普遍落后。
1.硬件设备投入不足。就学校而言,大多数多媒体教室一电脑一投影,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设备已有十年之久的历史了,主机开始老化,经常出故障,有的已不能使用,设备的欠缺和使用的不便,影响高职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的兴趣。软件质量也不高,不能与教学内容匹配,系统无法及时更新,电脑经常病毒感染。
2.网络环境建设落后。就目前而言,很多高职院校无法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没有建成数字化校园,如,学校的云课堂智慧职教云平台的使用,教室多媒体电脑终端必须和学生手机终端在同一wife环境下才能实现投屏等功能的同步。而这一环境的缺失,阻碍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运用。
(四)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考核和监督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没有全面纳入考核标准中,使用信息化教学与使用传统手段教学,在考核评价体系中未显示,因此,作为高职教师无法感受到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不影响个人评优评先、晋级、晋职,无法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另外,对选派出去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教师的学习效果及共享应用没有跟踪监督,往往简单汇报了事,对培训成果没有评估,不积极的推广学习。对于校内运用信息化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缺乏相应的奖励措施,没有建立激励机制。
(一)更新理念,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第一,信息化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容本身,而不仅仅是形式。职业教育是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将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是提高他们学习能力和优化教学效果,立足信息化社会的时代要求。第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理念。高职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考核评价上要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当今大学生都是“95后”、“00后”,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而生,逐渐“网化”、“自媒体化”,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直播等媒介成为其日常离不开的伙伴,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自我管控、约束能力、学习能力差的特点,因此,教师利用信息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非常必要。
(二)强化管理,加强培训体制建设。
1.建立入职培训制度。把信息化培训纳入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在信息化教学观念、课程设计方法、信息化教学技术等方向进行全面培训,加强刚入职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新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对最终的培训结果进行考核。
2.合理设计在职培训。高职院校应做合理设计,做到校本培训全覆盖,保证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具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建立后期跟踪服务和交流平台,保证信息化培训在日常教学运用中的效果。对于校外培训,每年能够走出去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的人非常有限,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制定灵活政策,根据教师的积极性、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等因素选派出去培训学习和交流,以期引进优秀成果。
(三)筹措资金,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用信息化进行教育教学,需要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做支撑,没有完备的教学设施,必然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应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地方政府财政也应适度倾斜,或者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募集资金支持,拓展信息化硬件设备,如录播教室、语音教室。只有根据实际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才能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四)注重考核,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1.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在对我院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前期备课、课程设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是不积极使用信息化教学的原因之一,因此,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可以调动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教学的积极性。此外,定期举办信息化教学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给积极参赛的教师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让教师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和自身的潜能、价值,引导高职教师转变观念,促进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发挥参赛教师示范带头作用,把参赛成果应用转化到教学中,促进信息教学常态化。
2.构建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标准。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一套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把教学资源、课件制作、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课后反馈等因素合理设计其中,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基本准则,在校内形成具有学校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各方通力合作,互助有效的综合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