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资助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研究

2019-03-20 14:25:11蒋梦婷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

蒋梦婷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概念,并在十九大报告中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任务。高校贫困生资助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一环,应借鉴精准扶贫的理念开展精准资助,完善资助制度,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从保障式扶贫到发展式扶贫的转变,促进教育公平。

《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指出,2017年全国累计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275.69 万人次,资助金额1050.74 亿元,比上年增加94.90 亿元,增幅9.93%,而在2006年,资助普通高校学生数为1530.27万人次,资助金额为162.98 亿元[1],由此可见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惠及人数飞跃式增长,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保障,但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立足于物质扶贫,更应注重精神扶贫,分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探究心理脱贫的有效路径,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精准资助

(一)精准资助的关键点是“精准”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核心在于精准:精准对象识别、精准资助实施、精准资助管理。对贫困生的认定是资助工作的第一步,目前对于贫困生的认定过程繁琐,需要各部门对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全面判断,实地调查,做到公正公开。精准资助实施指资助标准要根据学生所在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学生专业、学校收费标准等来制定,采取个性化资助方式实行分档资助。精准管理,即对资助对象的信息进行动态了解,如已资助学生是否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好转而不再属于受助行列,学生心理状况变化等,以检查、审视资助工作的进展。

(二)精准资助的本质属性是“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高校精准资助既要保障学生基本生活需要,也要改善贫困生的不良心理状态,改变其“等、靠、要”的思想,建立自立自强自信的理想信念,实现可持续性脱贫。

二、心理贫困

(一)内涵

心理贫困,是指在校贫困生由于经济困境而产生的心理失衡与偏差,其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呈负性变化,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求职等,阻碍个人发展与自我实现,陷入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

(二)具体表现

1.过度自卑与极度自尊并存

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挫折经历较多,和周围同学相比,在日常穿着、才艺特长等方面要逊色许多,城乡差异、地域差异使贫困生产生了强烈的落差感,形成了自卑感,人际交往意愿低下,渐渐变得敏感,对他人的表情、动作、言语等过分解读,抗拒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产生扭曲的极度自尊。

2.焦虑抑郁

虽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资助,但贫困生在生活消费上依然拮据,家中兄弟姐妹学费生活费、自然灾害导致务农家庭收成骤减等使贫困生为生活感到焦虑;勤工俭学耗费时间,基础相对薄弱的贫困生在学习上较为吃力,造成了他们的学习焦虑;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如何还助学贷款、为父母分担重担等,容易产生就业焦虑。种种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若得不到缓解,容易引发抑郁情绪。

3.心理资本欠缺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感、韧性,贫困生心理资本及各维度均显著低于非贫困生[4]。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贫困生遇到困难时难以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对自己已获得的成功往往归因于运气而非努力,缺乏改变命运的积极心理品质。

三、精准资助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解困有效措施

心理脱贫就是要综合运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帮助贫困生改变不良心理状态,培养积极心理,增强依靠自身脱贫的信心,从根上扶助贫困,实现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脱贫的转变。

(一)利用大数据,建立贫困生心理信息库

大数据是指依托计算机技术采集、存储、分析海量的数据,联动各种信息推动智能化发展。利用大数据收集汇总贫困学生的心理相关信息:家庭情况、智力状况、个性特征、学习经历、自我评价、社交记录、心理测评数据等,不仅能反映贫困生的心理需求,还能对心理异常贫困生起到精准识别、对症帮扶、动态监控、心理危机预警的作用。

(二)家校联合,点面结合,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高校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设立班级、系部、心理健康中心三级网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贫困生对心理状态的关注。第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帮助贫困生缓解心理压力,探析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增强心理弹性。第三,表彰优秀贫困生,运用榜样鼓励贫困生摆脱心理贫困。第四,加强与贫困家庭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完善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

(三)培养积极心理,提升心理资本

积极心理关注人的积极潜能,研究积极情绪、认知、人格、组织系统等内容。高校在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中要重视贫困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升心理资本,比如通过内观疗法可以培养感恩心理,挖掘自身积极品质,感受他人关怀和社会支撑;在朋辈互助辅导中,通过归因训练、挫折训练、生命线训练等,提升贫困生的希望感与韧性。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理念引导高校资助工作上升到精准的高度,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对贫困生物质与精神状况进行精准识别与管理,探究贫困生心理贫困现象的特殊性,根据心理发展规律制定应对措施,帮助贫困生摆脱双重贫困的境遇,获得长远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