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曦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深度报道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通过背景解释、事件分析、科学预判等方法,从历史影响、因果发展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1]深度报道主要以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的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其核心特点为深刻与全面,意在全面揭示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深挖事件核心思想,并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给予报道和述评,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从而实现深度报道的核心目的。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众多传统纸媒相继压缩了深度报道的版面,[2]深度报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
深度报道从字面上意思来理解就是对报道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然后将结果反馈给大众。权威的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有专门的版面用于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以便能够连续地、深入地追踪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事件的真相。与此同时,成功的深度报道还能够引发社会和大众的关注,形成新闻焦点,最终实现新闻报道的现实意义,发挥报道的客观作用。
新闻报道讲求的是客观性、时效性和真实性。一般意义上的报道只是简要介绍新闻事件的内容,并没有对新闻的发生缘由、事件经过、事件真相进行了解[3]。特别是新媒体时代到来以后,短新闻成为手机客户端推送的主流信息,读者想要了解更多的新闻细节、阅读更深入的新闻评论是无法在短新闻中找到的。可见,只有深度报道才能满足读者的深度阅读需求。
一般主流权威媒体都会开辟深度报道专栏,这也是媒体信息权威和舆论导向的体现。主要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和焦点话题而进行的深度报道,能够将事件的前因后果和逻辑联系清晰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及时跟进追踪后续情况并为读者提供最官方、最权威的后续报道,将新闻真相还给大众,扩大正面新闻舆论的影响,推动报道信息的正向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各个新闻媒体为了抢夺读者资源都在争相利用新闻报道的内容吸引大众的眼球。然而,社会热点问题虽然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但却禁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报道。各大媒体资源都在对同样的焦点问题进行类似报道,难免会造成审美疲劳,使得读者很快便对该话题失去了兴趣,再深度的报道也难以再次博得重视。而有的深度报道则是处于“不深不浅、不痛不痒”的尴尬境地,选题缺乏创新,缺乏从独特的视角看问题,述评也缺乏看点。
新媒体时代使得读者获取新闻信息和资讯的方式更加多元,渠道更加多元,但由此也带来了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由于新媒体以碎片化信息填充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过于冗长的信息呈现形式已不符合数字时代的阅读习惯了。[4]这就直接导致深度报道的阅读量下降,读者数量缩水。有研究报道称,当人们长期习惯阅读“短平快”的新闻报道后,就很难再对长篇报道产生兴趣,也不会有耐心全部阅读和持续阅读。
人才资源的流失也是深度报道现有的困境之一。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不少媒体从业人员纷纷从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行业,而新媒体行业发稿数量虽然多,但大部分都是“短平快”的讯息式新闻,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深度报道少,但回报却占优势。与此同时,由于深度报道通常需要记者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进行持续性的报道和思考,才能够制作出较为优秀的深度报道,不少记者出于各种原因不愿再从事这部分工作,直接导致深度报道队伍数量和质量锐减。
无论何时,内容才是新闻报道生存的“硬核”条件,即使是在新媒体时代,找准定位,以内容为王,才是深度报道持续生存的最佳路径选择。首先,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明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细分市场,找到与自己对应的读者群体。根据该部分读者群体的特点和喜好,选取新闻报道的主题,制作相关的新闻报道内容。如《苏州日报》[5]在2018年推出全新版本的深度报道栏目,在及时告诉人们真相的同时,还提供了更多的观察视角和方法和更多高质量的观点,得到了市场和读者的认可。其次,在内容选择上要更加谨慎、客观。媒体也需要定期进行市场调查,通过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了解大众关注的焦点,抓取新闻线索,提升深度报道的围观度和可读性。
新媒体技术是能够带动深度报道再度走向辉煌的关键。例如,获得了普利策新闻特稿奖的《雪崩:特纳尔溪事故》[4],在报道技术上完全颠覆了传统新闻的传播方式,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数字化模型(DEM)、卫星模型联动等大集成,发表后大获成功。可见,深度报道未来的出路在于新技术的应用,在于技术与内容的共生共赢。深度报道既是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也是新媒体应该有所追求的目标,新时代、新要求、新技术、新改变,深度报道面临新媒体时代更应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丰富深度报道的内涵和形式,勇于创新,进一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实现更优的传播效果。
人才是各个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深度报道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优秀记者的付出。长远来看,深度报道仍然是媒体竞争、凸显媒体水平的拳头类产品。由此可见,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深度报道都需要有行业自律、社会责任感强的记者长时间进行工作积累和实践。因此,媒体行业在重视深度报道的基础上应该根据情况培育一支专属的深度报道队伍。同时,努力扭转深度报道的颓势,从流程入手,加强深度报道各个环节的管理;从渠道入手,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行业的交融结合,利用双方的优势和特长,完成新闻深度报道的传播互动。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都经历着挑战与变革。虽然大量数据显示,新闻的受众已经历史性地转向了移动互联端,而曾被视为纸媒优势的深度报道遭遇了“水土不服”。[6]但是,深度报道始终是媒体行业的核心产品,做好深度报道对于发挥媒体行业的最大价值,实现媒体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深度报道必须开始求新求变之路才能够在全新的传播生态格局下继续生存。深度报道的团队应该明确受众想要了解什么、想要知道什么,要持续探索如何才能为受众提供更为精彩、更为深入的报道的路径,可见,寻求内容上的突破,加强技术上的应用,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对于提升深度报道质量、实现深度报道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