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光 曾芳艳
(一)便于展示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和理解问题的背景和形成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发挥信息技术强大的演示功能,能方便快捷地展示教学内容,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又可以避免课堂上教师辛辛苦苦抄定义、定理和例题,而学生无所事事、窃窃私语的局面,使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解读数学命题,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二)信息技术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内容,使数学概念变得直观,更容易理解。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从多种形式、多种角度认识数学对象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原来教学中难以呈现的内容得以呈现,使数学对象可以以图像、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出现。
(三)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而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就是网络学习。在网络上有很多关于数学教学的网站,并且还有些网站提供免费下载资源服务。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网络丰富的资源,学习和吸收别人的长处、经验可以快速提高教学水平。同时,通过网上论坛,各个地方的教师共同来讨论一些难以处理的数学问题,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如何讲授这些问题。在平时,各位教师还可以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来进行交流、沟通。
(四)信息技术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如果没有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那么教学效果也不会太理想。在以前,有相当多学生因为性格、基础等原因不敢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与教师交流的平台。学生通过E-mail、QQ等电子联系形式与教师交流、沟通,使教师能够更及时、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原先不愿公开、不敢公开的真实想法暴露出来,也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创造生动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求知欲,才会认真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用视频和动画,设置更多的教学情境,通过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课堂中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消除那种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考试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将数学实验引进课堂,把信息技术作为探索数学规律的手段和工具。将数学实验引进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先实验、探索然后总结、归纳数学知识点,这样会使学生对该知识点形成过程更为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例如,在《概率》的教学中,可以利用事先编写好的程序向学生演示掷硬币和掷骰子试验,使学生明白概率的含义;又如,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等。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体验身边的数学。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进行数学课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实习作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探究。例如,在讲授完统计后,可组织学生对学校饭堂的饭菜质量、价格水平、服务态度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抽样统计。再如,在学习数列后可组织学生上网调查银行存款及保险的复利问题,并就此计算自己的情况。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同时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盲目扩大课堂容量,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板书的时间减少,造成了一种盲目扩充课堂容量的现象。导致学生看似学习了很多知识,但事实上学会的甚少,课堂下学生又要拼命地去补充这些不必要的知识点。这样持续下去会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反感,违反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初衷。课件的应用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不是增加学生无谓的负担。
(二)课堂存在形式主义,没有落到实处。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有相当部分存在形式主义,只是把信息技术的应用看作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工具,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
(三)忽视教师主导角色,课堂变为演播室。很多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方便的展示功能,课件代替了黑板,内容转换过快,课堂成了演播室,忽略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变成了机器的演示者。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活动减少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增大了,但不等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消失了。教师永远是教学的设计者、课堂的组织者,否则,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变成演示者和观看者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推理的演算过程需要教师在黑板上展示给学生看,而不是在投影上一下子展示出来。
总之,在数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过程中,要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提高运用水平,从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的真实情况思考,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不过份地把课堂信息化,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