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灿,吴 越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湖南卫视制作的原创声音魅力竞演节目《声临其境》,自播出以来收视率一路上涨,新媒体领域的话题热度也是持续升温,在较广范围内获得了受众认同。截至2018年1月27日22时,《声临其境》在官方微博的播放量突破8000万次,在全网播放量突破1亿次,转发量12万次、评论量4.5万条、点赞量34万次。《声临其境》第一季共11期,以台词和配音为切入点,每期邀请四位嘉宾同台竞声。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如“腔调之声”“神秘之声”“迷人女声”“磁性之声”等,在主题之下通过“经典之声”“魔力之声”和“声音大秀”三个环节,进行声音竞技,并最终由观众投票选出获胜者。节目首期播出当晚,便处于省级卫视收视率第一,社交网络上不少网友更是称之为“声控福利”。
近年来,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进入多元井喷期。真人秀、脱口秀、舞台表演等各种类型的节目层出不穷。其中以歌曲竞演为主的声音竞演类节目,从《中国好声音》开始,到后来的《天籁》《中国好歌曲》《歌手》等,纷纷成为现象级综艺。然而随着这些节目的扎堆出现,相似的模式已经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当综艺节目的主题和类型急需变革和创新之时,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以影视配音竞演为主题的原创节目《声临其境》。《声临其境》的出现填补了此类综艺节目的空白,通过资源细分和受众精分,给观众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视听享受。这档以影视配音竞演为主题的全新节目的推出,发掘了观众对富含艺术价值的综艺节目的审美潜力。
同时,这几年诸如喜马拉雅FM之类的有声读物类APP产品“大火”;一些游戏配音演员、电视剧配音演员,如阿杰、边江、季冠霖等,从幕后纷纷走到台前,逐渐被观众熟知并培养出一批忠实粉丝;小咖秀、配音秀等APP的流行,使“配音”演化成一种新的娱乐方式。这些热门APP的出现,也为《声临其境》节目奠定了受众基础。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20世纪的40年代,其产生一改以往传播学研究集中于传播者的状况,将研究的视角转向受众。该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种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收视选择者,其是针对自己的需求对繁多的电视节目进行有目的收视以满足自身的节目收视心理需要,而不是毫无选择权的节目观众。“使用与满足”理论从某种程度上为传播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同时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和传播内容的极大丰富,特别是在我们称之为“信息爆炸”社会的当下,“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实性条件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保障。
著名传播学者D.麦奎尔在20世纪60年代末所进行的电视节目受众调查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受众收看各类节目是满足了自身的“心绪转换”“人际交往”“自我确认”“环境监测”四个基本类型的需求[1]。从《声临其境》的节目特点上来看,其主要满足了受众“心绪转换”“自我确认”以及“人际交往”的需求。
麦奎尔提出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以满足人们“心绪转换”的需求[1]。在《声临其境》节目中,部分表演者正是通过他们在配音竞演中,不断制造笑点,以轻松和愉快的氛围感染观众,让他们释放生活压力。如节目的第一季第一期,潘粤明版“咆哮帝”马景涛引得全场爆笑,周一围的泰语式播报方式更是诠释了什么叫“官方鬼畜,最为致命”,张歆艺模拟在恶劣天气下的现场播报时,不断用吹气声模拟风声,在机智地还原场景的同时,也创造出喜剧效果。观众们在观看节目时被他们的娱乐精神“萌”到,使观众沉浸在他们精心营造的情境中去,给观众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在节目形式上,《声临其境》改变原有声音竞技综艺节目的内容,成为首档以影视配音为主题的声音竞演综艺节目。它第一次将影视配音的幕后工作搬到了台前。第一次将影视配音的专业知识,通过嘉宾互评与专家点评,迅速普及给数量庞大的观众群。老中青嘉宾声音魅力的展现,体现了配音艺术的内涵。《声临其境》以新的视角改变了观众在以往声音竞演节目中形成的审美疲劳心理。另外,在“心绪转换”的满足需求上的另一点表现是,《声临其境》没有沿用其他歌曲竞演综艺中讲述感人故事、导师评选的套路,而是坚持靠好的配音作品和专业的精神来打动观众,让观众进行现场投票,这也让观众真正地进入专业的配音艺术中。
麦奎尔等人认为电视节目中的人物、事件、状况、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法等,可以为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这种比较,观众能够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1]。而《声临其境》节目正是满足了电视受众“自我确认”的需求。
《声临其境》第一季第四期播出后,有网友表示:“韩雪和马思纯的英文配音的发音如此标准,背后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进而反思称:“当今大学生过了英语四六级,号称学霸的,绝大部分都是见光死,没错,我也是其中之一”。而大学生这一部分群体在观看节目时,也会通过比较自己和演员在某一共同方面的优劣,从而改变自己的观念,提高自我认知。还有网友评论道:“这四位,外貌出众,家世出众,而且她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些优势,努力成就了更为出众的自己。反观自己,资质平庸,没有下苦功夫的毅力和恒心,毕业后真不知道靠什么去赚得一份薪资。”大学生群体从节目中看到演员在付出和努力后积淀下的功底和闪烁的光芒,进而对比自己与这些演员的差距,反省自己该如何改变和提升自我。演员们对作品的热爱、对角色的不懈追求的确是《声临其境》节目的亮点,而这种对专业的执着追求恰恰为电视观众展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并从心理上为那些怀揣梦想的群体给予了鼓舞和激励,同时也让一大批观众对这些演员和配音行业有了新的启发和认识。比如微博名为“绮冬飞雪”的网友评论:“那些并不是特别红的演员,是靠自己的真正实力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成为台上最闪耀的星;那些本来就很红且很有实力的演员,也甘愿衬托他人,这些演员的品格更让人值得尊敬。每个人都如此努力认真,靠自己的实力来得到认可。”
由此可见,《声临其境》节目对各类受众群体的影响是巨大的,让他们能够从节目中看清电视机前的自己,能够提升对于自我认知,从而持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和价值。而单从《声临其境》节目中演员精湛的影视配音技巧来看,这档节目对于配音这一专业领域的指导和影响也颇具价值。
由于配音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某一学科领域,因此很多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观看《声临其境》节目时,会从配音的专业角度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鉴定。访谈时得知有学生认为:“好的配音员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好的嗓音,先天性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二是后天的努力,嗓音的可塑性都是很高的。通过这个节目可以反思自己嗓音的特点,找到自己跟这些优秀人的差异,去更好地锻炼自己。”还有的学生认为:“配音者的现场状态决定了角色呈现,作为播音主持的学生,除了天生拥有一副好嗓子之外,还应在配音时表演者融入角色当中,体会角色的性格情感。”甚至有的学生会注意整个配音选段中的演员的语速、换气口,以及语气的表达,进而认知和鉴定自我专业,获取他人配音经验。从“使用与满足”理论上来看,参赛选手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类电视受众的情感指代,从心理上舞台上表演的选手已经成为情感中的自我。节目嘉宾上场前的因紧张喝水、出汗或者来回踱步,观众会出现同样的情绪紧张。节目嘉宾配音时,观众会将情感中的自我代入到节目当中,仿佛自己是参与嘉宾,同样的配音影视选段,自己能否做到与节目嘉宾同样的效果水平,甚至会以同样的配音选段去尝试模仿。从这一点上来讲,《声临其境》较以往的声音竞技类节目都是一个具有新意的开拓。
麦奎尔等人认为,电视节目能使受众从两方面达到人际关系效用,一是“拟态”人际关系,二是现实人际关系[1]。《声临其境》较多体现拟态人际关系。
《声临其境》第一期邀请了潘粤明、周一围、张歆艺、赵立新组成“磁性之声”专场。第二期更是请出“皇帝专业户”演员唐国强、张铁林、陈建斌和以反叛的表演方式闻名的宁静,组成“三王一后”的阵容。邀请的演员嘉宾们都是荧幕前我们熟悉的演员。因此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很容易产生亲近感,从而拉近与演员嘉宾的距离,成为节目的忠实粉丝。比如微博用户名为“七月的启明星”表示:“《声临其境》最后一期请来了金龟子、董浩叔叔,小时候我们是听着他们的声音长大的。季冠霖给国产电视剧里各种女一号配音,边江也是给各种高冷男神配音,如今他俩要同台表演了!”熟悉的演员给人一种心理上的熟悉感,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培养节目的忠实受众。
评价不够真实,节目对受众“自我确认”功能失效。芒果新生班作为学员以观众视角向表演嘉宾进行学习。在猜测表演嘉宾真实身份时,芒果新生班的表现往往有些浮夸,且在表演嘉宾竞逐之后,芒果新生班和评委老师的点评大部分是一致好评,这种现象会让一部分受众对演员的配音演绎得不到专业的、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和解读,故对配音的专业领域不具备参考价值,无法完成这一部分受众“自我确认”的需求。同时,部分符合大众主流审美的表演嘉宾未得到客观公正的认可。例如,第二季第二期参加的嘉宾有:迪丽热巴、蔡明、朱时茂和白客。在这一期中,直接晋级的嘉宾是迪丽热巴。因而很多观众认为节目组为热度过于追捧流量明星,较少关注真正专业的配音家。这样对于一部分属于配音专业领域的受众来说,他们在配音技巧的专业知识的认知上没有得到公正客观的评判,演员嘉宾在配音竞逐中的专业能力孰优孰劣没有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故节目会引导这部分受众进行主观的、片面的、偏激的“自我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