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出版的思考

2019-03-20 12:42:33
传媒论坛 2019年10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传统

杨 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875)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成为学术热点和教育热点,出版行业也将策划、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出版物作为工作重点。2017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愈来愈重要的出版资源和教育资源,相关出版物也越来越多。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既是贯彻中央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出版社社会责任的体现,是出版社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相关概念

传统文化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其落脚点在文化,区别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而其中优秀的部分称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三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给人提供文化滋养,而且也是当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教育的本宗在于从做人的根本出发。孔子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要意义。[2]具体从学校教育来看其功能主要在于:

(一)全球化挑战下“优秀传统文化”要合理承载文化使命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文化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各种文化差异有减少的趋势,文化趋同现象出现。文化的全球化有利于各民族吸收外来文明,但也使其他国家特别是文化弱势国家面临着如何发展适合本国国情、体现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难题。[3]

具体到中国,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认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不容否认的是,在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在中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甚至侵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在当前的中小学生群体中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有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在全社会形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气。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发展道路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基础上同时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宝库。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出版的思考

(一)要理性认识其产生基础、基本特征,形成实践前提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必须要了解“传统文化”产生的基础和背景,包含经济、政治、社会、伦理、文化的基础,这对于把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的基本特征是经验性的、直观性的、感性的还是伦理性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批判或继承的实践前提。

(二)要批判性地改造与选择其文本精粹,形成实践基础

区别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有利于社会前进的脚步。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地去解读与构建。[4]

1.着重于“发现学生”的立场去选取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出版,要广泛吸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以活泼的形式、生动的内容来具体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认可并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2.着眼于“与传统对话”的方法去革新文本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有其时代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但也不能一味否决,而在于能否取其精华。着眼于“与传统对话”的方法,从时代的角度出发,以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如“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崇尚天伦的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表达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匈奴未破,何以家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体现的功业抱负,这些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

(三)要坚持科学的方法,形成实践关键

1.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吸收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做到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体现民本思想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体现精神境界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有“位卑不肯忘忧国”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爱国精神需要继承。而“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推崇守旧思想的迂腐精神则需要扬弃。

2.兼收并蓄、包容海涵

人类文明的发展使文化出现同质化现象,但一味推崇文化同质化则会导致文化的衰落、民族的消亡。工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现代化,中间或许有个漫长的过程。网络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融合、共享已成为趋势,但如何在交流共享中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是一个需要尤其注意的问题。兼收并蓄、包容海涵,并坚持自身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才是文化发展的可取之路。

3.超越传统、丰富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都是不断创新的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还是近代的维新运动,都展示了它的自新能力,其不断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以及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调节、相整合,使我们能适应时代的变迁,超越传统,保持民族的旺盛力。同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丰富内涵,比如丰富勇敢坚毅、血性充盈的内容,没有这个内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是被欺凌的文化。

四、结束语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支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才能造就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文化力量。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00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