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苗苗 苏少静 沧州日报社
“天灾”和“人祸”均有不确定性、不可抗性,自然因素可能造成地震灾害、泥石流灾害、火山爆发等,人为因素可能造成重大车祸、重大火灾、严重犯罪等。面对这些突发性新闻,大众有一定的知情权,社会关注度越高,新闻报道的价值就越大。大众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想在市场上占据到绝对的优势地位,保证新闻资源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报道中反应迅速,这是非常关键的。下面是笔者对做好突发新闻报道阐述的几点不同看法。
大众都希望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最短时间内了解它的真相。新闻媒体有权利挖掘事实真相,把突发事件通过不同渠道传达出去,充分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观众拥有知情权,事实摆在他们面前,他们自然而然会客观评价事件性质。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政府以及新闻媒体必须讯速做出反应,要一边安抚公众情绪,一边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1]。这样会使大众感到政府、新闻媒体处理突发事件时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存在着各种转机,还有不断变化的可能。跟踪报道至关重要,政府给了公众信心,媒体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勇气越来越充足。把事件真相公之于众,将会避免不实报道造成群众误解,并且影响到政府和新闻媒体良好的社会形象。另外,突发事件出现的第一时间,一些流言也会乱飞,这种现象不被控制的话,先前发布的信息和随后发布的信息都会遭到质疑,严重情况下带来不必要的恐慌与猜忌,难以安抚人心,报道工作的推进变得愈发艰难。新闻媒体有责任、有义务在突发事件中摧毁那些谣言,及时发布真实内容,充分体现报道价值。
其实,每家媒体都承担着舆论引导的重要职责[2]。党和国家对于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基本原则是: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的关注,围绕着事件中心点,去揭露事件本质。人们学会分辨是非,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激发人们的思想意识,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必须把握好报道的深度,在客观状况下紧抓焦点进行事件进展的播报,以达到稳定人心、增强士气的目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极度渴望了解事件信息,新闻媒体既承担着报道事实真相的责任,就应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发布澄清新闻,进行舆论引导,选用一个最合适的方式,让大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做出更多理智行为。突发事件报道时,新闻工作者要保持一定的政治敏感,任何情况下都以党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始终把握大局观念,才能避免舆论引导的偏差,随意现象的发生。新闻媒体一边平衡了公众利益,一边推进了团结工作,以改革促发展,建设出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时代在进步,科技水平在提升,人与人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交流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电子产品普及应用,增加了人们的信息浏览途径,新闻工作者报道突发事件时,不妨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形式,第一时间传递消息,把更多更真实的内容公布于众,建立一个互动平台,去听取基层的声音。新闻评论区、论坛评论区出现的最新消息,也是一种独家素材,经过核实后有报道价值的,可以当作特殊材料,分享出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一边针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一边与大众们进行沟通,在微信、QQ、博客等自媒体上交换不同看法,这样的新闻报道方式是人性化的,受众表达欲望非常强烈,消息传递效果较为理想[3]。例如,“雅安地震”突发事件发生以后,以张泉灵为代表的新闻媒体人快速进入了救灾现场,他们在微博上实时分享灾区的具体情况,网友们纷纷转载,呼喊口号——雅安加油!中国加油!互动中更多人看到了救灾现场,了解了事实真相,他们在舆论的正向引导下站在了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凝聚力量、传递关爱,一些谣言不攻自破,媒体报道功能也发挥的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突发事件报道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民众们最关注的就是事实真相,要想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就要不断的提高业务能力。现阶段,突发事件报道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与外界因素的影响,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今后的实践中,新闻工作者要共同努力,认清舆论正向引导的重要性,增强政治意识,参与到事件本质的分析、新闻真相的调查中,做到为人民服务,对社会负责,最终,达到新闻报道的核心目的,稳定大局,善于歌颂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