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社交媒体研究

2019-03-20 11:28:14黑钰婕上海师范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卢汉莱文偏向

黑钰婕 上海师范大学

近些年,媒介发展日新月异,媒介相关的研究也是风起云涌,媒介环境学则是媒介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学派。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并不是一家之言,而是三代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研究背景、不同媒介发展阶段,在泛媒介论这一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媒介进行的研究,因而每位学者对于媒介的研究角度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是虽然每位学者的研究侧重不同,但媒介环境学研究有一个共通之处就在于关注媒介、人与社会三者间的关系,才能最终融汇成以环境的方式考察媒介的视野。本文也想要以媒介发展进程为线索,探析媒介环境学三代学者处在不同媒介时期,对于媒介态度的变迁,旨在对目前处理人与社交媒体、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有所启示。

一、大众传播技术早期发展下的乐观与审慎

(一)芒福德:提出人、社会与技术三者关系的研究视角

被誉为技术哲学开山祖师的芒福德(1895—1990年),他对于技术的敏感和浓厚的人文关怀,极大的影响了日后媒介环境学派的发展,因而也被该学派视为先驱和奠基者。

芒福德出生在印刷媒介鼎盛、电子媒介萌芽的年代,出生的那年,“黄色新闻”的泛滥造就了美国第二次大众报刊的高潮,当时美国的商业报刊多达2250家。芒福德小的时候很喜欢和爷爷在纽约城中散步,见证了纽约地铁开通,高楼拔地而起,人口结构变化等一系列的发展。可以说芒福德的成长轨迹中不断有新技术迸发,运输、建筑、传播技术都在不断的更新着他周围的环境,芒福德伴随着广播的发展,一同走进了大众传播的时代,这与他在研究中对技术的敏感不无关系。1934年,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这本书中,将历史分为“三个前后相继,但互相交叠和互相渗透”的阶段[2]:以天然环境要素为资源的前技术阶段(约公元1000年到1750年)、以煤蒸汽为资源的旧技术阶段(1750年之后)和以电力和合金为资源的新技术阶段(20世纪发轫)。

有学者评价芒福德对技术的态度是谨慎的乐观。这是在于他在审视技术时始终以人为出发点,乐观在于并不抵触技术向人的需求方向发展,谨慎在于技术的扩张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芒福德秉承人与技术平衡的生态观点,重视人与技术和谐的关系。

(二)伊尼斯:社会需要平衡的媒介生态环境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1894-1952)被尊为媒介技术论的开创者,他的研究虽然不是细化的,偏向于覆盖整个历史时期的概括,但却是提纲挈领式的。

伊尼斯与芒福德的出生年代所差无几,一样经历了运输和传播媒介的大变革。那是印刷媒介的黄金时期,早在1911年,加拿大的就出现了多达143家的日报种数。报刊不是伊尼斯唯一关注的媒介,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得加拿大经济受到沉重打击,[3]报刊发行量急转直下,但广播却飞速发展,到50年代,几乎每家每户都用收音机。

伊尼斯对媒介的研究和观点,最终汇成了1951年出版的《传播的偏向》。他关注传播媒介的形式对传播内容的影响,指出石头、莎草纸、羊皮纸、楔形文字、口语是时间偏向的耐久媒介;印刷术促成了空间偏向媒介的形成,这使得伊尼斯最为推崇的口头传播的重要性被代替。因为伊尼斯认为,在时间偏向的社会中,原始的口头传播可以打破知识垄断,实现社会民主。

不论他的观点是否有有失偏颇,他的研究方法都为媒介环境学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伊尼斯对选取具体的媒介进行分析和基于偏向对媒介的分类,形成了对媒介静态研究中的种和类的研究方向。

二、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发展后的和谐与深忧

(一)麦克卢汉:找到了人与媒介和谐相处的方式

麦克卢汉作为被国人最为熟知的媒介环境学者,也是这一学派的集大成者。麦克卢汉1943年获得剑桥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这一年全美的收音机数量已经超过4400万台,到1960年,全美电视机数量猛增至4000万台,88%的家庭拥有电视机。

麦克卢汉注意到了这一媒介的更迭,1964年出版了《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沿着芒福德的观点从人出发,主张“泛技术论”和“泛媒介论”,认为一切技术都是人类机体的延伸,基于人对媒介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这为媒介环境学研究提供了范式,就是对媒介本体的本质分析和分类分析。

在麦克卢汉做研究的几十年里,电视媒介一直都处于主流位置,他对媒介的基本判断是:时代的主导媒介的威力是无法逃避的,最自觉的反制也徒劳一场。麦克卢汉走上神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注意到了媒介的影响,并没有警惕的唱衰歌,而是顺应技术的发展,但同时利用电视这一先进的媒介去唤醒人们对电视消极影响的注意,关注媒介发展的规律和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也是媒介环境学重要的研究角度之一。

而麦克卢汉走上神坛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不仅发现了问题,更找到了人与媒介和谐相处的方式,就是唤醒人们的媒介意识,使人们意识到一切都是媒介,媒介是我们身体的外化和延伸,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媒介而为我所用。

(二)尼尔·波斯曼:深入关注电子媒介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尼尔·波斯曼可以说是媒介环境学真正的开山鼻祖,1968年,波斯曼在“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年会演讲中,首次正式提出“媒介环境学”这一术语。这之后的几年里,有线电视、付费频道出现,卫星实况转播体育赛事、HBO(家庭影院)开始流行起来,娱乐节目增加了电视的趣味性。

1979至1985年之间,波斯曼出版了三本媒介环境学派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著作,勾勒了媒介环境学的轮廓。在第一本《作为保存活动的教学》(1979)中,波斯曼重温“ecology”这一术语,提到了媒介环境学的一种定义:媒介环境学研究信息环境,它致力于理解传播技术如何控制信息的形式、数量、速度、分布和流动方向,致力于弄清这样的信息形貌或偏向又如何影响人们的感知、价值观和态度。这也是首次厘清了媒介环境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理想,在后两部核心著作《童年的消逝:家庭生活的社会史》(1982)和《娱乐至死:娱乐时代的公共话语》(1985)中,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媒介用隐蔽而强大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偏向,这种偏向透露出的讯息就会塑造所传达的文化。

在波斯曼看来,印刷媒介偏向于逻辑、理性、严肃的公众话语形式,印刷时代是“阐释时代”,而电子媒介则偏向于支离破碎的、脱离语境的、娱乐的话语模式,电子媒介时代被视为“娱乐时代”。尽管波斯曼所处的时代,电视媒介已经在美国大行其道,但是当时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对人的麻痹,以及电子媒介的特点对社会公共话语的解构,使他对电子媒介报以悲观的态度,赋予印刷文化优先的地位。

三、正在进行时的数字媒介技术

(一)保罗·莱文森:探求数字媒介发展的内在动力

莱文森是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莱文森有幸亲临了数字时代从起步至今的整个过程,他主要考察的正是前辈学者的缺憾——数字传播,因此他也被称作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

莱文森可以说是电子媒介的尝鲜者,持续做了20余年的网络教育。可能正是由于对数字技术的体验使莱文森体会到了它的高效与便捷,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莱文森与他的老师波斯曼不同,是一位技术乐观主义者,对数字媒介的发展始终保有乐观的态度。

莱文森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三个核心的媒介观点,在《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和未来》(1997年)中强调了人的主动性,人能够去完善媒介,一切媒介都是能补救过去媒介的不足的“补偿性媒介”;在《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论》中提出了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媒介演进三阶段是玩具—镜子—艺术,这与麦克卢汉对媒介发展规律的探究的范式是一脉相承的。莱文森认为,虽然科技技术的发展推动媒介的发展,但其内在动力是人性对媒介的需求。可以看出,莱文森在研究中强调人和人的理性对媒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前辈学者对技术的倚重,更具有现实人文关怀,毕竟媒介环境学的理想就是探求媒介与人、社会三者的关系。

(二)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媒介技术带来新的思考

站在时间的长河岸边不难发现,随着媒介现实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媒介的研究也是在逻辑层面不断深入的。

芒福德率先以谨慎的态度提出新媒介出现后,与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视角;伊尼斯虽然对新媒介的到来持怀疑态度,但仍然进一步提出社会文化以及政权稳定的基础是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为社会与媒介的相处找到了方向;而接下来的学者麦克卢汉则是更加主动的意识到,媒介技术发展大潮滚滚而来的不可抗性,客观的看待新媒介的发展,进一步为人与媒介相处找到了具体的方法就是去理解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波斯曼则是在更深的层次审视了电子媒介对社会文化和话语的影响;莱文森除了以乐观的态度顺应媒介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探求了媒介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对媒介研究深度的再一次突破。

对过去媒介研究的回顾,目的是希望前人对媒介的态度、研究媒介的角度以及处理人与媒介关系的方式能够对我们研究目前到来的新媒介有所启示。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成了社交媒体飞速的更新迭代,更高位的媒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AR的出现都在颠覆着传统的传播方式,我们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是应该重新审视现有媒介的属性。以媒介环境学的泛媒介观点来看,一切讯息都藏身于媒介之中,也就是说所有媒介都是信息的载体,但是我们立足现实,目前社交媒体的属性绝不仅限于信息传递的功能,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媒介功能和价值正在扩大化。

社交媒体依然承担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在讲社交媒体时,更多的称其为社交网络,突出连结网络的作用,这就是因为社交媒体开始成为社会关系的缔结,成为数字化社会基本的框架脉络和人际网络。

在现有的媒介环境学的研究脉络上画延长线,可以看出媒介传递信息的内涵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变革,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媒介技术的发展,如何处理人与媒介、技术、社会发展三者间的关系,这都是需要继续走下去的方向。

猜你喜欢
卢汉莱文偏向
Today Is a New Day今天是新的一天
欣赏与评判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报(2022年1期)2022-01-21 02:50:24
“偏向”不是好导向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解放昆明:起义义举中有憾事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02
好样的扬波!
卢汉与云南起义
新西部(2016年12期)2017-05-02 23:07:34
还原·拼接·延伸——保罗·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第2版)》的新阐释
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思想的再审视
新闻传播(2015年5期)2015-07-18 1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