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媒介环境下新闻的真实性

2019-03-20 11:28:14胡志福福州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真实性媒介受众

胡志福 福州广播电视台

新闻的真实性是目前新闻行业存在的基本问题,真实性就好比新闻这颗大树的根源,由此可见真实和新闻两者的基本关系。实现新闻的真实性是在新闻活动中具有全面意义的问题,关系到新闻的价值与意义的实现;新闻传播中的关键问题就是把真实的事件报道出来,是新闻真实实现的首要目标。

一、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意义

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与其(报道)对象(新闻事实)的符合性及其符合程度;符合,就是真实,不符合,就是不真实。[1]实现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整个板块的最终目标,是所有新闻板块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是当今社会的真实体现与新闻媒介相互表达的结果,并不是一个主体,或者一个系统就能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新闻的传播关系始终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核心所在。实现新闻的真实性,从范围和层次来讲都是不一样的,有时是对于某个领域的明确目标来传播报道的,有时是对于整体的新闻的传播报道。我们讨论的实现新闻的真实性,是围绕着新闻事实作为目标的新闻报道。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否实现了新闻的真实性,是可以验证和证明的,但也有一些例外的因素。因为真实问题主要归于认识论问题,所以即便是崭新的媒介生态和媒介环境,我们也要在认识论的角度上来研究新闻真实性和实现新闻真实性的问题[2]。

二、媒介环境变化对新闻真实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主体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因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进行消息发布。可以说,多元化的传播主体都只是传播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这些节点聚合在一起才构成了完整的事实,有效提高了新闻的生产及传播效率。当然,这些传播主体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他们之间既有互补,又有冲突。无论哪个主体想要掩盖真相都是不大可能的,毕竟“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例如2018年11月4日福建泉州市泉港区发生的碳九泄漏事件。该事件发生后,泉港区环保局发布通告称,共有6.97吨碳九物质从装卸码头和油船之间的连接软管处泄露。同日再次发布通告,称“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指标也达到安全状态”。而对于官方的通告,当地百姓并不买账,频频在自媒体爆出“空气难闻,令人不舒服”。随着舆情的持续发酵,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也纷纷关注。最终,根据调查组调查,事情真相大白,此次事故共泄露碳九69.1吨,多名责任人也被处理。

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及时还原新闻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因为现在的受众已经不再简单地等着媒介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是自主去了解社会变成了什么样,而自媒体的出现也刚好给了公众带来了获取和发布信息的平台。如果新闻内容把关不严,或者真实信息传播滞后,都容易导致媒介和受众之间的信任危机。

(二)新闻样态的变化

传统的新闻样态无非是广播、电视和报纸,而在新媒体时代,多种媒介则实现了有机融合,互为补充,为新闻真实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此外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新闻的表现形态也正逐渐丰富起来。H5、AR、VR等技术不断为新闻注入新的活力,为展示新闻真实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写稿已经运用到了经济和体育类新闻当中,重新定义了新闻业。值得一提的是,像新华社“上岗”的全球首个“AI主播”也从某种程度上颠覆了观众对主持行业的认知。

而日益成熟的大数据技术,则让数据新闻应运而生。2013年,《纽约时报》数字化新闻《雪崩》获得了普利策新闻特稿奖,引起了新闻界的轰动。大数据新闻也由此登上了新闻报道的创新舞台。评审委员会在颁奖词中指出,“《雪崩》对遇难者经历的记叙和对灾难的科学解释使事件呼之欲出,灵活的多媒体元素的运用更使报道如虎添翼。”在全球数据新闻奖的评选中,检验一件数据新闻作品是否优秀,会从数据、叙事、调查、应用和可视化这些维度上加以考量。这套评判标准在传统新闻的价值理念上,赋予了新闻价值不同的内涵,也正是这样,数据新闻被赋予了未来新闻样态的独特魅力。[3]

(三)新闻的“后真相时代”

“后真相”这个词源于《牛津词典》公布的2016年年度词汇。是指对于公众而言,真相已经不那么重要,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本身。如今,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民在获取碎片化的信息同时也让“后真相”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使得假新闻、流言蜚语等呈病毒式传播。例如:百度新闻、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等网络平台,新媒体小编中“标题党”层出不穷。为了使新闻的点击量达到高峰,这些“标题党”小编常常把标题的设置当做新闻的重点,而忽视了新闻真实,将人们的好奇心锁在新闻热点上。受众点开标题后,才发现该篇报道并无实质内容,或者文不对题,或者观点模棱两可。

如果想要媒介有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要端正态度,树立起社会热点还有百姓关注的核心问题,将新闻的真实性传导给广大群众,引导人们进行理性思考。[4]

三、提升新闻真实性的路径

(一)主动抢占舆论话语权

媒介融合时代,提高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主要策略为向受众赋权、改进报道方式、发挥权威鉴定者角色、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强化新闻专业人才建设等[5]。其中,发挥权威鉴定者角色,就是需要权威部门,及时向广大受众提供新闻真实信息。特别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内,针对受众比较关注的事件,真实信息的及时传达,不仅可以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事件进展情况,还可以制止各类谣言的传播,提升媒体新闻传播公信力。

2018年7月,福州广播电视台在防抗第8号台风“玛莉亚”过程中,科学调度一线人员、内容精准发力,及时权威发布了台风信息。不仅如此,福州广播电视台还借助新媒体端,形成立体宣传效应。特别是针对福州市首次发布《福州市防台风防汛动员令》,第一时间得到官方授权并制作消息,及时推送了“三停”(停工、停课、停产)消息,短短几个小时点击量突破18万,传播范围广,影响大,宣传效果突出。

(二)做好新闻“把关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了“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20世纪中期,怀特将“把关人”的概念应用于新闻的研究领域,并提出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模式。[6]在融媒时代,不仅需要“把关人”,而且对这个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是保证信息质量的权威环节。

首先,在传统的节目制播过程中,现场采访的记者是新闻的第一“把关人”,所以源头至关重要,需要对信息进行仔细审核。其次,新闻编辑在对新闻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时候,成为了终审性的把关,是新闻真实与否的重要一环。而如今,新闻的来源还包括“用户生成模式”,这意味着一方面用户的媒介素养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面对海量的视频、文字和图片等信息,我们更应该加强信息审核的精细化,在信息的洪流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让虚假信息和“反转”新闻不再上演。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有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在技术赋权的过程中,多元的传播渠道在提高公众参与度的同时,也让“没有不透风的墙”变得更加现实。众声喧哗、信任危机成为一种常态。作为主流媒体,我们应当主动融入时代潮流,不忘初心,在传播形态和技术上努力创新、发力,主动设置议程,抢占舆论场,塑造新型主流媒体。

猜你喜欢
真实性媒介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广告的真实性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3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2015年22期)2015-07-18 1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