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浅析

2019-03-20 10:40:10侯淑芬
成功 2019年4期
关键词:句末助词语气

侯淑芬

伊春技师学院 黑龙江伊春 153100

我国对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起步较晚。这是因为语气词属于虚词,数量不多,且表达的意义较为灵活多变,语法功能也较为复杂,算是比较封闭的词类,人们一般不把语气词单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挖掘。

一、语气词的名称起源

汉语中语气词的名称起源很早,但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其仍然在“虚词”这个大家庭之中。真正使用“语气词”这个名称,是在近现代汉语中。当然,有人称之为“语气词”,也有人称之为“语气助词”。本文认为,“语气词”和“语气助词”这两个不同的名称,不能简单地随意选择,它体现了词类归属、词类体系和术语规范等一系列差异。由于我们所研究的词是可以粘贴在句子之后并可以连用的,而一般的助词只能粘贴在词和短语之后且不可以连用,因此,本文倾向于将这些词称为“语气词”,而非“语气助词”。

二、语气词的归类

虽然语气词数量不算多,但其归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上,语气词的界定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也有人认为:“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在整个句子的末了,表示语气”。也有人说:“语气词的功能如下:(一)置于句末。(二)有些语气词可以置于句中停顿前。(三)置于另一语气词前。”这些不同的观点,事实上都包含了两个中心含义:一是置于句末(或句中停顿处),二是表示语气。但是,这样界定的语气词并不能在实际操作中使用。比如说,在遇到下列情形时就比较难以处理:1.别把钱撕了。2.他是昨天来的。3.那不是你的!这三句中句末的“了”、“的”是不是语气词呢?如果只按照上文的界定,它们就具备成为语气词的资格。但是,目前我国语言学界的主流观点却认为:1.句末的“了”是动态助词;2.句末的“的”是结构助词;“的”是“的字短语”的组成部分;3.句末的“的”有争议,认为是语气词的和认为是结构助词的都有。

为什么单单对语气词进行界定时不从其语法功能出发来进行呢?那是因为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也不是句法结构成分,不和句子中其他成分发生结构关系,无法用鉴定字或组合特征来测定,找不到切入点。因此,传统的语气词界定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提高效率,在语气词鉴别时,不需要对被检测片断的句法位置进行全面试验,只要有一种情况可以出现在被包容状态,或者说这个片断如果可以选择主语、述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即可确定此片断句末的词不是语气词。二是同质类推原则。

三、语气词的语气意义

很多学者专注于研究语气词的语气意义,但人们很快发现,其语气意义的研究并非一项独立存在的研究,因为语气词在句中分布非常灵活机动,语气意义难以简单地进行研究。因此,在研究语气意义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语气词在句中的具体分布情况。

据《马氏文通》所言,语气词是位于句末的。但随着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发现语气词还可以出现在句中。

知道了语气词在句中的分布情况后,我们要了解一下语气词的语气意义。《马氏文通》最初提出语气词有“传疑”和“传信”两种语气意义,随后,关于语气词的语气意义研究就扩展开来。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随文释义法。这是指结合语气词所在的句子分析出语气词的语气意义,但这样往往容易把句子中某些词语或某些结构后句调所表示的语气意义误认为是语气词表现出来的语气意义,因此,这种分析法会有些误差。2.胡明扬的研究。胡明扬在研究中排除了传统的随文释义法的局限性,尽可能地避免其他结构、词语或语调的可能性干扰,提出了他自己的五种研究方法,即去掉语气助词法等五种。但是他的方法仍然有局限性。3.储诚志的研究。储诚志认为不能把句子的语气看作是语气词表达的语气意义,而是应该寻求语法形式上的控制和验证手段,并提出了“最小差异对比法和“最大共性归纳法”。后者是以前者为研究基础的。这种研究方法虽说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整个验证过程过于繁琐。4.方梅的研究。方梅是把语气词的意义放在语言篇章中来分析的。应该说,方梅的研究比较全面,其结果也较令人信服。5.孙汝建的研究。孙汝建认为语气词的语气意义应该使用以下三种分析方法,即义素分析法、分布分析法和替换分析法。应该说,孙汝建的研究区分了语气词的语气意义和口气意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当前,很多学者对于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已经使得其发展轨迹变得越发清晰和明了,尤其是对于现代汉语中“的、了、呢、吗、啊、吧”等语气词的研究,这五大类语气词基本上又可以分为非疑问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两大类。齐沪扬的《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及历时分析》认为“从实词‘底’、‘地’和‘了’虚化成助词‘的’、‘了’之后,位置的改变是最终生成语气词‘的’、‘了’的诱发因素,因为语气词对位置的要求是必须居于句末”。对于“的、了”的研究相关著作还有齐沪扬先生的《语气词与语气系统》,该著作对“的”的两种意义进行了区分。张谊生在《现代汉语虚词》中运用“省略、添加、否定”等方法区别“的”的意义。以上著述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汉语语气词进行了研究,拓宽了语气词的研究视野。但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对于整体的、系统的语气词研究和理论的探讨不够重视,相关研究较少。

猜你喜欢
句末助词语气
注意说话的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日语中的“强调”表达研究——以助词为中心
注意说话的语气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