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整的“遗憾”:《百鸟朝凤》的心理补偿机制

2019-03-20 11:03
传媒论坛 2019年21期
关键词:百鸟朝凤唢呐段落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在现代文化语境层面,《百鸟朝凤》中唢呐这一物件元素已经从符号学的角度上升到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文本对唢呐神化的表现,旨在唤醒受众对唢呐文化的关注,更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奈呐喊,具有重要的传承内涵。这也是学术界对《百鸟朝凤》研究较多的一个视角。

但对于影片本身、影像本体而言,研究视角丰富多彩,本文将从影视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入手,探究相关理论在《百鸟朝凤》中的运用及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策略作用。

一、参与补偿的格式塔心理学

对于用这一独特的理论视角来分析此影片,并不是笔者空穴来风、生搬硬套,而是心理补偿机制一直贯穿了文本始终,导演在叙事段落内容采用的“跳切”就为受众参与提供了丰富的心理补偿空间。

(一)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音译于德语“Gestalt”,强调受众对影片的能动作用,从而产生“特殊的内心体验”。[1]格式塔心理学主要有两种涵义,即完形与完型。一个整体是由或多或少的部分组成的,影片对这些部分进行表现,受众对这些部分进行感知,受众根据生活经验将其组合为一个整体,即完形;一个由部分组合成的整体,根据不同的语境,受众通过自我认知,给予这个整体特殊性,使之成为符合语境与自我印象中的整体,即完型。无论是完形,还是完型,受众都会运用注意、记忆、想象、情感来参与影片的构建与认知,达到很好的“沉浸”效果。

(二)提供心理补偿的方式及作用

叙事文本的容量和剪辑等可以制造心理补偿机制。现在的影片已经在摸索中找到较为合适的影片时长,一般为90到120分钟,超过这个范围受众一般会产生审美疲劳,并且长时间处于黑暗密闭的空间,人的整体观影状态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影片文本容量受到了时间限制的影响,它不像电视剧般有冗长复杂的叙事文本和人物关系,电影文本必须精细化。为了节省时间又不影响叙事文本容量,影片中往往会跳过一些导演认为没有必要展示的情节,将一头一尾重要的部分加以剪接,中间部分由受众通过格式塔心理学完成心理补偿,实现叙事的连贯。可以提供心理补偿空间的影片或叙事段落的节奏都较为缓慢,可以给出受众反应和回味的时间。如若一部节奏缓慢的影片提供的心理补偿空间过多,受众容易在心理产生时间错觉,认为这部影片的观影时长是大于实际影片时长的,单纯节奏缓慢而又不提供受众心理补偿空间的影片,更容易让受众产生这种时间错觉,节奏较快的影片或叙事段落,受众可以跟随快节奏不断接收信息点,享受视觉的快感,往往会淡化时间意识,认为观影时长小于实际影片的时长,所以影片的节奏也影响着受众的心理补偿机制的产生。

在整个叙事文本中,受众可以在叙事段落间与叙事段落内发生心理补偿。一个叙事段落结束,转至另一个叙事段落时,受众根据剧情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心理补偿的参与,但是叙事段落本身没有明确的划分,有些明显的转场会提示受众段落的结束与新段落的开始,但有些便需要受众自己感知叙事段落的存在,一旦是受众个人感知,便需要参与文本,这种段落间的参与就会产生心理补偿,受众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确定上一段落已结束,说服自己开启下一段落的观影体验。

处于叙事段落内的“跳切”更容易让受众产生心理补偿。跳切是剪辑中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人的观感与远全中近特的景别顺序相匹配,如果打破了这种顺序,如一个全景直接剪切至一个特写镜头,则我们的视觉感受为跳跃性很强。本文的“跳切”指的是叙事上的跳,间接体现为视觉景别上的跳,如在一个叙事段落内,一个问题抛出,接下来本应该是该问题的回答,但人物并不直接对话,对叙事产生阻碍,这个过程对受众步入文本也产生阻碍,受众运用心理补偿参与文本,才能反应过来。在《百鸟朝凤》04:18处,游本盛问焦师傅是否答应收儿子为徒时,焦师傅回答“答应啥”,接下来理应继续二人对话,但实际上影片的下一个画面即为一瓢水与一只吸管的镜头,受众需要从视觉信息中找到与刚刚对话信息相对应的部分,并且加以补偿,完型刚才的对话内容,达到内容的连贯与合理。

这一段落看似是压缩了影片内容,实际上是在调动受众的参与性,使受众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后文中,焦师傅同意游父收天明做徒弟时,也是没有直接给予观众答案,而是游父与天明同框走出家门,实际上是天明送父亲回家,制造悬念的同时,对于游父与焦师傅后续的对话,提供给受众丰富的心理补偿空间。有些影片也会利用这一“空白”的间隙,来制造出更多的信息,虽然此影片中没有使用“空白”间隙与后文产生作用,但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后面了解到父亲要用换命符与自己换命的情节,这些信息都是在那“空白”间隙中产生出来的,保持了叙事的统一连贯,又增加了戏剧性。

心理补偿机制不仅调动了受众的参与性,并且使得影片更加易于被受众接受。心理补偿我们认为是受众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某些部分的个人感知地补充,这种补充是充满个人化和个性化的,每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对某些部分的补充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产生对次文本的个性扩充,丰富了文本的解读空间。虽然《百鸟朝凤》的确是这样表现的,但因为文本的时空与现实时空相差较远,受众本身对于这类影片的能动性就较弱,所以在部分表现中实现的效果较差。

二、被神化的《百鸟朝凤》

唢呐和唢呐曲《百鸟朝凤》在影片中都是被神化了的符号,相较二者,唢呐是一种软神化,而《百鸟朝凤》则是严重概念化和硬神化的符号。唢呐是乐器,是学习、传播传统技艺的根本物件,在影片中唢呐连接着吹唢呐的人和中国传统的精神与意志。对于被严重概念化的《百鸟朝凤》,导演一步步地将其上升至神坛地位,原本在现代生活中普通的唢呐曲,在影片中则表现得至高无上与遥不可及。

影片的视角简单明了,是以游天明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因此,受众跟随着刚步入唢呐圈的懵懂的天明,共同感受着唢呐与《百鸟朝凤》的魅力,一步步加深着对二者的向往与期待。天明刚步入师门,便通过师娘得知了比场面大的八台还厉害的唢呐曲《百鸟朝凤》,从一开始就为神化工作做铺垫。同不是行内人的父亲也了解此唢呐曲的厉害,并期望天明可以学会《百鸟朝凤》。在此情节处,《百鸟朝凤》已经不是场面大、气势高这么表面的厉害了,而是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此唢呐曲已经超过了技艺本身,代表着吹唢呐之人的能力与德行,并且,这种德行也不仅要求吹唢呐的人,还要求此曲的受用者,也必须是德高望重的大人。如此一来,《百鸟朝凤》便被彻底神化了。

唢呐在影片26分钟的时候才出现,因此,唢呐和《百鸟朝凤》一样,都是被神秘化处理的,必然更加引起了受众的心理期待。从竹管吸水到真的唢呐显现,这一过程满足了受众的期待心理,以便开始期待真正硬核的《百鸟朝凤》,受众希望在接下来的影片文本中感受到如此至高无上的唢呐曲的精彩演奏段落,正是如此的心理活动吸引着受众的不断关注。但后文并没有完整展现,而是展现了其中的几个与影片段落氛围相应的片段,影片表现几个片段,而受众将其完型至唢呐曲《百鸟朝凤》整体的过程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机制的设置过程,在文本中体现为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建构策略,因而引起受众的参与。

三、局部幻象论的心理完形与理论变型

爱因海姆的局部幻象论,或称之为部分幻觉论,是作用于受众的视觉上的,“只要有观众心理活动的参与,电影只要再现现实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观众再观赏中通过想象与联想的弥补,就可以获得完美的形象”。[2]在镜头语言中,受众往往看到一个人或物的局部,便立刻产生看完整的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与镜头语言又不满足受众的欲望时,受众便通过想象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在心理自主完形,完形的参与又与后文呈现出的整体产生或落差或匹配的感觉,但依靠这种心理能动,便比直接呈现出整体要有效果得多,并且,一个有代表性的局部,就已代替了整体的呈现,使镜头语言更有力量,视听语言的多义性与暧昧性在此也得已体现。

局部幻象论的理论是基于视觉呈现而言的,本文运用的是局部幻象论的延伸,即它也可以作用于听觉上。视觉上只要呈现现实生活中或影像想要展示的最显著的部分即可以调动心理补偿获取完美的形象,那么在听觉上只要呈现现实生活中想要表现的突出的声音,或一首曲子中较为突出的部分,即可使得受众获取完美的印象。不过,这首曲子表现的部分要求符合影片的基调,不能使受众感到突兀与尴尬。虽然我们说《百鸟朝凤》对同名唢呐曲的呈现是不完整的,但它在叙事段落中也呈现了与段落基调相匹配的几个片段,这几个音乐片段即为《百鸟朝凤》的局部。

影片中首先呈现的,也是唢呐曲《百鸟朝凤》最为精彩与高潮的部分,即焦师傅教徒弟们辨鸟、习鸟的段落。但是在局部之中,又创造了局部,导演将《百鸟朝凤》碎片化、概念化。在这个段落中,并没有刻意使曲显得精彩,而是平淡与自然,也并没有出现唢呐曲中百鸟的部分,而只是单独将鸟声音精细表现,是艺术与自然融合的高度体现,是技艺源于生活的生动表达。显然,展现局部的局部使得影片高潮与被表现的段落弱化,但这也是导演将此曲符号化的完美体现。后文中,游家班面对西洋乐曲的打击,焦师傅吹奏的是《百鸟朝凤》中较为悲壮的段落,完美与段落基调相匹配。焦师傅死后,游天明在焦师傅坟前吹奏的也是与情感基调上匹配的较为哀伤的片段。整部影片都将《百鸟朝凤》的片段情感化,选取的片段有代表性,符合影片段落的同时,也展示了此唢呐曲丰富多彩的一面。

如若导演将唢呐曲《百鸟朝凤》用一整个段落完整体现,效果则会大打折扣。首先对于影像本体而言,就是一个极大的浪费与侮辱,影像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展示而展示,那便毫无内涵,如《昨日青空》中对同名歌曲的完整展现,受众会被迫跳出情节,单纯欣赏歌曲,并且这时影像的作用往往被削弱,有些情况下是沦落为歌曲服务的地步,剧情化与影像化被搁置,而单独进入一个刻意营造的时空,而这一部分又如同音乐MV般完整,使得受众认为是突兀与生硬的;其次受众对于唢呐曲的欣赏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被吹捧如此之高的《百鸟朝凤》并没有受到受众的认可,难免在受众心理会产生落差感,反而影响唢呐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它必须依附于剧情,匹配与剧情基调相应的片段,一来将局部展现,有利于产生神秘感;二来将感情掺夹于唢呐曲片段,有利于将精神附着于曲子上,让受众接受起来更加有情有意。

四、结语

影片没有以戏剧性高潮形式完整表现唢呐曲《百鸟朝凤》并不是遗憾,这反而是一种策略。无论受众是为了对这首曲子的情怀而观影的,还是为了致敬吴天明导演而观影的,影片本身都达到了对《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唢呐这一乐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表现与宣扬作用。电影的意义不仅存在电影文本中,而应是具有像中国传统文化般的传播与传承的作用,应存在我们的身边与生活中。影片通过对唢呐曲《百鸟朝凤》的神化和不完整表现,使受众产生一种即刻想听到的欲望与冲动,通过在音乐软件的搜索,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便是传承最好的体现,也便是电影更深的存在价值。

猜你喜欢
百鸟朝凤唢呐段落
趣味•读写练 答案
又听唢呐
【短文篇】
唢呐
心理小测试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百鸟朝凤》的前世今生
《百鸟朝凤》对“西部电影”风格的坚守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