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梅 李 莉 涂 娟
“90后”作为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之一,特别是1995年之后出生的“90”后大学生,他们如今大多数正在经历实习实训,并在完成这一阶段后将正式进入职场。实训教学是大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开展产教融合的教学实践时,一些来自于企业并能产生一定商业价值及经济效益的实际项目逐渐被引入到实训体系中。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从课堂学习转向商业化实训时,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状况,影响实训效果。分析和研究大学生进行商业化实训项目时的心理特点、成因并探索应对策略,将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及实训目标的有效达成,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与课堂教学相比,商业化项目的校内实训虽然工作地点在校内,但实训项目是商业项目,工作场景为真实业务,学生会因为面临“学生与员工”角色的转化、“课堂到工作场所”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特点。
(一)过大的心理压力。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变成为工作场景实战,面对更为严格的、更为实际的任务考核要求,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从而心理压力增大。由于通过真实的商业化项目进行实训,学生往往存在对岗位的认知不足,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不足的情况,尽管学生会接受全方位的培训,但对新环境、新工作抱有畏难情绪,造成了过大的心理压力。
(二)畏难与焦虑情绪。在进入商业化项目实训之前,学生往往没有接受过较高工作强度的磨练,焦虑与畏难情绪往往便随之而来。在实训过程中常会发生各类业务问题,有些学生在焦虑和畏难情绪的支配下,会选择逃避或自我压抑。长期如此,不良情绪必将影响实训效果。
(三)新的人际关系构建不及时导致的挫折感。在商业化项目的实训环境中,打破了常规的课堂学习小组关系,面对企业上下级、同事层级等全新的人际关系的构建,学生会表现出因人际交往困难引发的挫折感。由于新的人际关系尚未完全构建,学生遇到问题,可能会因为面浅不愿意请教他人,或因为对他人不够信任等原因,不能正确与领导同事沟通交流。这种情况将导致学生在独自处理工作时,不能有效及时地完成任务,容易产生挫折感。
(四)厌烦和懈怠心理。随着项目实训持续开展,学生对项目感受与初期的想象有了一定的差距。虽然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岗位工作,但日常工作内容往往较为单一重复,对于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90后”大学生来说,容易产生厌烦和懈怠心理。
(一)商业化项目校内实训的实施环境。随着大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增强,急于了解社会和他人,也急于让他人了解自己和承认自己,期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关心和尊重[1]。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业化项目实训的环境构建不充分,内部与内部、内部与外部的交流渠道不畅通,很容易导致学生进入商业化项目实训后产生较大的认知偏差,从而导致压力过大,产生畏难、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学生原有的具有差异性的心理素质水平。学生由于性格、成长经历等个体差异,表现出的抗压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水平不一,特别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抗压能力不足,在商业化项目的实训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实训过程中,真实的业务场景和真实的客户往往会带来各种意外状况。尽管企业给予了岗位培训和操作指导,但学生因为抗压能力不足,容易导致业务不能及时有效的完成,继而又加重焦虑情绪,产生恶性循环。
(三)“90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段,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在不断成长和成熟,是一个心理问题高发的年龄阶段[2]。特殊的年龄阶段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助推因素。进入项目实训的学生,其年龄阶段通常为21~23岁,正处于心理进一步成熟期。同时,女生较之于男生对于事物变化、人际关系等问题反应往往更为敏感,更易表现为心理压力大、焦虑等情绪。
(一)加强专业教育和专业价值观培养。专业价值观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的理解、选择和态度,影响专业精神的形成,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对未来从事相应职业的态度[3]。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往往会影响其对待实训的态度。培养专业认知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过程。学校可以通过多层次的渠道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比如建立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展多层次行业实践活动等。
(二)校企双方共建良好实训环境。作为引入实训体系的商业化项目,因为其处于正常的市场运营状态下,尽管是在校内开展,也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建设良好的实训环境。良好的环境不仅是指场所的硬软件设施设备,更重要的还要有软环境建设。通过校企双导师为实训提供教学保障;建立校企双边质量管理体系,为实训提供制度保障。除了开展岗位所需的技能培训外,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建相关心理健康课程,为学生提供岗位心理素质提升等综合能力培训。
(三)加强学生心理动态的过程管理。通常情况下,实训项目周期为一年,学生加入实训项目后,往往要经历从自我期望到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自我认知程度不高,在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时,学生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产生多种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实训成效。建立班委、班主任、辅导员、学工部、党支部等多级联动体系,加强过程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应用“互联网+”开展多形式心理辅导。为了提高学生实训期间的积极性和归属感,校企双方应积极开展各类活动。比如评优评先、专家讲座、文体类素质拓展活动等。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加强交流与学生心理辅导。一是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进行信息高效交流,加大课程教学的课外延展力度[4];二是运用微课等形式,充分利用学生碎片时间,作为传统心理辅导课堂的有效补充。
实训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在大力推行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关注大学生在商业化项目实训中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有效开展产教融合的有力保障。通过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学有所成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