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琴
广南县莲城镇莲城中心学校 云南文山 663300
课外活动课既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又是课堂教学的变异和拓展,课外活动课应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特别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学校在抓好常规课程教学的同时,应加强课外活动的管理,加大素质教育力度。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美术,把生活问题美术化,把美术问题生活化。
只要具备一双审美的眼睛,学会去看,去欣赏,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的方面存在。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去发现美,捕捉美。比如黄昏中静静的村庄,阳光下矗立的高楼大厦,停留在操场篮球架上的小麻雀;抑或是陷入深思的一个表情和转回头一个浅浅的微笑,都是生活中美好的题材。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然后再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教会学生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和一双审美的眼睛,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艺术的题材,再用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表达的兴趣,也通过这些真实的素材提高学生对美术艺术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我们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图片展示以及优美的诗歌,巧妙的引出美术的艺术语言,让学生去理解和体会。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先从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中,去体会这些春天刚刚来时的美好景象,同时伴随着图片的展示,去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作者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用心去领悟。然后再把领悟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艺术语言,慢慢运用到自己以后的作品中。
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倡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为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当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和对美术知识的探求,把美术问题生活化,并教学生把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在我们高一美术的第一节中,讲到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门以文字为素材的抽象的线条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书法大家名作迭出。教师就可以按照课本的讲述,让学生慢慢的了解和认识书法,然后带着学生做简单的书法练习,引起学生的兴趣。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因此,尽量让孩子们全方位地接触了解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之为艺术创造美打下儿童时期的基础。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如一片叶子,一块石子,一个器皿等,通过联想能变幻出很多东西。生活中会有使人难以忘怀的事。如:星期天、上学路、课间、春游等,这些生活片断可以用画笔把它描绘下来。生活虽然是学生每天都能见到的,但要真正反映表现生活时,就会感到茫然,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学生还停留在无意识状态中。教师要诱发他们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指导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间,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积累绘画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看到过的物象或经历过的事情,凭借记忆默画下来。当然,在默画过程中,要求学生回忆当时的场面、情景及自己的心情、感受,把记忆中的形象进行合理取舍,经过审美判断,创造性地组织画面。这种做法,有利于促使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记忆形象,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这说明让小学美术走进生活,不仅能使学生在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的美术创造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启迪智慧,发展思维能力,促进对大脑的开发,从小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探求美术知识,把美术问题生活化,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真正体验到美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学以致用,让学生尽情地体验美术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例如:学习《制作相框》一课后,学生选用麻绳、纽扣、木头、旧衣服等材料,采用捆扎、粘贴、装饰等方法,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只属于自己的相框,并把这些相框放在家里的书桌上装照片,美化自己的生活。这样通过不同创作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美化生活,从而体会到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总之,生活是知识的聚宝盆,把学生的美术学习从课内引向生活,巩固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外知识,这也有助于学生体会美术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把美术当作生活的必需品来学习,并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美术,这才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我们学习美术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