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北泉 李天莉
在国家进一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发展大背景下,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日益显现,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也是衡量一个教育大国的指标。经过心理健康文化的渗透,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对农类学校学生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发展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类学校学生的教育仅局限于教授他们学习行为的职业化,对他们心理健康和情绪健康的关注度不足。本研究旨在考察中职农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并找出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结合农类学校学生的自身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中职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一)中职农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从广西水产畜牧学校选取有代表性的被试。对校内的学生发放问卷200分,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学生被试178人,有效率为89%,其中男生86人,女生92人。中职农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总分的平均分M=81.42,标准差SD=10.21,具体五个维度的得分从低到高分别为:情绪稳定(12.79±3.22)、人际和谐(15.75±3.07)、考试镇静(16.06±4.13)、乐于学习(16.37±3.10)、生活幸福(20.43±3.89)。生活幸福度的得分最高,说明中职农类学校的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幸福感较高,然而前面四个维度得分较低,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中职农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本研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农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的原因分析如下。
1.情绪稳定性较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的情绪稳定性得分最低,仅为12.79±3.22。农类学校的中职生由于大多生长在农村,生活条件不比城市,自尊心较为强烈,遇到事情特别敏感,容易为小事而烦恼。中职生处于不谙世事的年龄,久而久之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或者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受到伤害,从而打破心理防线,变得非常敏感,情绪的起伏也较大。
2.人际和谐度较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的人际和谐得分为15.75±3.07,农类学校的中职生大多性格内向,待人不够热情,对于集体活动的参与度较低,对事情漠不关心,特别忌讳外界谈论和农村有关的任何事情。由于过度的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不爱和人沟通交流,就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不能建立较为亲密的人际关系,这就使得遇到事情时,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造成心理问题的恶性循环。
3.考试镇静性不足。中职生的考试镇静得分为16.06±4.13,他们大多由于考不上高中才选择的中职学校,必将失去己有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愿积极追求上进而一少部分人则做出了极端的消极行为,由此导致在考试的镇静性不足,对考试的重视度不高,但是内心又是不愿堕落的,由此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4.学习焦虑感严重。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农类学校的中职生乐于学习的得分较低,达到16.37±3.10。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上,因为中职是职业教育的初始阶段,他们刚从九年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各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有所变化,加上农类学校的父母大多一个人承担所有的生活压力,对小孩的关注大多在学习成绩上,这也给农类学校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焦虑,既想得到父母的认可,自身能力又不一定能达到。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中职农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因此极易出现偏差行为,如不及时进行干预和矫正,不仅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而且容易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促进中职农类学校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
(一)家庭层面。对于中职农类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城市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作为家长更需要对他们进行加倍的呵护,不管发生任何情况,都不能对他们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亲子关系不好,矛盾经常爆发,甚至出现争吵打斗的现象,就容易让农类学校学生习得消极的情绪处理模式和不良的行为模式,甚至会出现故意做出攻击性行为,转移家长的矛盾。虽然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简单粗暴的方式也能解决问题,但是从农类学生身心发展的长远分析来看,暴力解决是以牺牲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代价的。所以,父母应寻找种种机会,创造轻松家庭的气氛,让学生同样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对其他事情的愤怒情绪,抑制他们攻击性的产生,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学校层面。农类学校的学生主要问题还是处于对心理的关怀程度上。如今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必要的心理辅导人员,对学生的心理起到了一个较好的干预作用,通过各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补偿教育,以减少因家庭出身的原因给学生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中职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教育农类学校的学生在产生负面情绪时如何恰当地释放,比如培养兴趣爱好,如打球、画画、唱歌之类的,可以通过身体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在中职教师要帮助农类学校学生发泄他们的不良情绪。如:表达愤怒要尽量与愤怒的产生同步,不要等待和积压怨恨的情绪;要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而不是采用讥讽、挖苦的方式;要使自己的言语真诚,避免进行身体攻击和充满敌意。对于农类学校学生出现的亲社会行为和合理积极的情绪反应应该给予鼓励,对于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学生要依据他们的身心承受能力,予以适当的惩罚。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已经逐渐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形式,教育工作者对农类学校学生的关心不能搞特殊化,中职生对于农类学校这个身份还是有一定的抵触和强烈的自尊心,这样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层面。社会的文化偏见是农类学校学生面临的第二道高墙。不可否认,世人的观念随着社会文明进程在不断改善,但是对于农类学校学生,出生地不应该成为他们的负担而要面对较多的心理压力,有时他们做出的一些消极情绪反应是不受控制的。社会层面应当对农类学校学生的非正常反应给予一定的理解,不做过多的指责,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以及给予更多的宽容和鼓励,帮助他们降低消极的情绪反应,保障心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