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磊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影响,引起了外界的广泛重视,当前我国高校虽然普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存在各类问题,制约着心理课程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在新时期,应当进一步构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一)教学目标忽略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定位与发展新目标有效结合。总的来说,高校应当从预防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治疗心理疾病等不同等级,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一级等级,针对全体学生有效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防止学生产生各类心理疾病。设置二级等级,主要是展开普及心理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心理问题普查,能够向全体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和辅导,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第三等级目标主要是以治疗为中心,对于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展开针对性与独立性的诊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是二级目标,能够以问题导向为发展中心,采用预防措施,防止学生产生心理疾病,但是却忽略了发展目标,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难有效开发学生心理潜能,重视学生积极向上与乐观思想的培育。
(二)教学方式单一落后。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采用理论式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知识,缺乏体验式教学的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所不同,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学习,也应当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如果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会导致课堂氛围枯燥烦闷,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也无法发挥心理教育的效果。
(三)课程设置亟待优化。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程度有待提高,虽然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大多数是选修课或活动课程,部分学校有心理专业,开设课程较多,但是教学内容过于深奥,对于非心理专业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再加之部分内容缺乏逻辑性,知识结构较为混乱,难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与其他学科一样,以大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引导与帮助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教学过程中,扭转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加强心理测试与前景教学、游戏教学的有效应用,通过分析影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某种情境,模仿特定角色的语言或行为,引导学生感受恐惧、忧伤、欣喜、愤怒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学生自主分析并发现问题成因,从而调节不良的心理状态。此种方式能够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帮助学生有效的宣泄不良情绪,学生也可以进行心理调适,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角色扮演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与表演激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延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够加强互动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高校开设以必修课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切实解决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所以学校的教育培养任务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能够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方式实现规模性、常规性、基础性的教育普及引导,并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心理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教师有效分析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加强分析和疏导,才能够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效结合。为了有效提高心理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加强课外知识的有效延伸,将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挂钩,在课堂之余,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与专题讲座,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与课堂内容的有效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独立学科,也是其他学科开展的重要基础。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也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困惑。开展以活动课程为辅助的实训练习,活动课程内涵丰富且形式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有助于挖掘心理潜能,所以应当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有效延伸,拓展课堂范围,在课程实施中有效开展实践练习。活动课程针对性较强,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主动的探寻知识,积极的探索自我,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课后反思。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也应当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课余时间复习,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相关内容,通过自我教育,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与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反思课堂学习内容,可以采用课后讨论法,学生能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核心问题,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知。讨论法更加强调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围绕课程目标展开话题探讨,活动的设计内容,就是学生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课后思辨能力。
(四)进行科学完善的课后评价。为了有效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吸收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心理知识,实现心理课程目标,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分数评价教学效果,此种模式较为片面,难以全面的反映问题。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加强心理测量与作品分析、行为观察等多元化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展开全面评价和以小组互评、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元化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质量与效果。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课程开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要想有效改善这一现状,高校应当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引导。通过加强创新教学,设置科学完善的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理论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效结合的方式展开,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