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内应激性高血糖运用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血糖水平、病情恢复的效果观察

2019-03-20 07:48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5期
关键词:危重症高血糖病情

徐 玥

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 300011

重症监护室(ICU)内的危重病患者多伴有应激性高血糖,应激性高血糖为先前无糖尿病指征,但受到严重感染及创伤等应激状况下发生的短暂性以血糖上升为主要特征的糖代谢紊乱,而血糖持续时间较长或水平较高时易引发高渗血症,以此加重患者自身原发病病情,最终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1]。研究发现,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严格控制可有效降低其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肾脏替代治疗及机械通气时间,以此降低抗生素使用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故临床在积极治疗应激性高血糖危重症患者的同时予以其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显得至关重要。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是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新型护理方式,其旨在通过各个方面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并做预防性的护理,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促进其康复[2]。故本文针对我院2015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78例应激性高血糖危重症患者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及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旨在观察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在应激性高血糖危重症患者中的干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应激性高血糖危重症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n=40)与对照组(n=38),干预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8.3±7.5)岁;其中脑梗死23例,颅脑外伤6例,急性心肌梗死3例,重症肺部感染8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50.6±7.2)岁;其中脑梗死24例,颅脑外伤5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重症肺部感染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所有患者均与《创伤后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治进展》[3]中有关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并随机测量2次以上血糖水平,以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6.9mmol/L为判断应激性高血糖的标准;(2)所选病例均不存在糖尿病史;(3)所选病例采血前1d均未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且未输血;(4)均知情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免疫性疾病及甲状腺疾病者;(2)长时间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3)入住ICU病房超过3d者;(4)临床资料不全,治疗依从性差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其适当的营养补给,以确保其机体内营养充足;合理采用胰岛素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并密切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予以相应措施解决;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情况,并予以相应药物以稳定控制其血糖水平;维持其水、电解质平衡,并做好患者皮肤、口腔等护理工作,避免引发感染等情况的发生。

1.4.2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合理应用胰岛素。采用连续静脉泵入胰岛素48h以有效控制应激性高血糖危重症缓和血糖水平。护理人员每1~2h对其血糖水平进行测量,并根据其血糖变化情况对泵速做适当调整,患者在接受胰岛素维持治疗时,应控制其血糖水平1h降低3.9~5.6mmol/L[4];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应同时注入葡萄糖以有效防止出现低血糖现象。(2)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待危重症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均趋于稳定后及时予以其营养支持治疗,以在控制患者总热量的同时确保其吸收足量的营养,以有效减少降糖药用量,降低其血糖水平[5]。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体重及身高准确计算其每日所需总热量,并合理配置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应每天控制葡萄糖输入量<200g;若患者食欲差且营养不良,应及时静脉注入氨基酸、白蛋白及脂肪乳剂等做营养支持;输注时应匀速、持续注入,以有效防止患者血糖出现较大波动。(3)加强血糖监测。密切监测应激性高血糖危重症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可为临床评估患者病情、商议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因应激性高血糖危重症患者血糖水平波动较大,故护理人员应采用快速血糖测量仪对其血糖值进行监测;若患者血糖<3.8mmol/L或>15.0mmol/L时,应每30min监测1次,若患者血糖为8.3~15.0mmol/L时,应每1h监测1次,待患者血糖维持在6.2~8.3mmol/L时,则调整为每2h监测1次,若4h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且血糖水平无变化时则每4h监测1次[6];若患者接受影响糖代谢的药物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其血糖水平变化情况。(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激性高血糖危重症患者易出现高渗性脱水及尿糖,且应用胰岛素后易使细胞外钾移动至细胞内,引发水、电解质紊乱,故应及时补足液体[7]。护理人员应适当调整液体的输入速度,确保其在24h均匀输入,并对液体24h出量做如实记录;根据患者钠、钾生化报告对液体量及种类做及时调整,确保其水、电解质维持平衡。(5)加强基础护理。按时对患者行拍背、翻身及排痰处理,同时加强其皮肤、口腔及导尿管等的清洁及护理工作,避免出现继发感染及褥疮;告知患者进食以高蛋白、高热量及高维生素为主,无法经口进食者可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治疗时密切注意营养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并准确调整输注速度,降低非蛋白热量中葡萄糖的含量[8]。

1.5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控制情况;(2)观察两组患者病情恢复及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3)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4)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组第1天、第2天、第3天及出ICU当天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病情恢复及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干预组病情入至危重恢复期时间及血糖恢复至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病情恢复及血糖水平恢复

2.3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比较 干预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比较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6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应激性高血糖为机体受胸腹手术、外伤、心脑血管意外等重症内科疾病及严重感染应激原的情况下,其机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增加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及皮质醇等异常分泌量,使IL-1、IL-6及TNF-α等因子增加,加剧肌糖原、肝糖原分解,而组织细胞经葡萄糖障碍引发炎症的胰岛素抵抗,经双重作用使患者血糖水平上升[9]。应激性高血糖易降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患者感染的易感性,并降低患者生存率、增加致死率。故及时、准确检测危重症患者血糖水平,并及时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是减少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举措。

早期综合护理是基于传统护理干预,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等逐步发展的新型的护理措施,其旨在通过早期全面的护理干预及时控制患者病情,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10]。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根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自身所需等多方面因素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以此使患者感受到最科学、最全面、最具针对性、最人性化的护理干预[11]。本文中,合理给予患者胰岛素治疗,可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且同时注入适量葡萄糖,可有效避免其发生低血糖;而在积极控制其血糖的同时,根据患者身高、体重予以其营养支持治疗,可确保其拥有充足的营养以接受各种治疗,避免其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而根据患者自身血糖水平决定适宜的监测时间,可确保护理人员准确了解患者血糖水平并及时给予其对应的处理措施,避免其血糖出现较大波动[12]。本文结果显示,干预组第1天、第2天、第3天及出ICU当天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病情入至危重恢复期时间及血糖恢复至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干预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促进其病情恢复,并缩短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此外,对患者输注液体进行实时监测,可确保其匀速输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输入液的量及种类,可有效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而且要做好患者口腔及皮肤等的护理工作,避免其出现感染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3]。本文结果还显示,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23.68%),表明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ICU内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ICU内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促进其病情恢复时间,缩短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且减少ICU内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危重症高血糖病情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