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欣欣 汪 燕
江西省都昌县人民医院 1 CT磁共振室 2 老干科 332600
现阶段,肝实质性占位病变在我国临床上比较常见,包含肝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癌、肝细胞腺瘤、继发性肝癌、肝囊肿以及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多种病理类型[1]。因病理特征和来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患者的预后也不同,但在实际诊断的过程当中,患者的症状亦或者是体征表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若仅依靠临床症状亦或者是体征观察来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判断,则比较容易发生误诊的问题,所以,临床医师需要积极寻找一种安全可靠且诊断准确率较高的手段来对肝实质性占位病变患者进行诊断。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临床对CT检查法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多项研究表明[2],通过对肝实质性占位病变患者施以CT检查,可显著提高其病情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本文笔者将以40例肝实质性占位病变患者(接诊于2016年1月—2018年5月)为对象,着重分析CT扫描在鉴别诊断肝实质性占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本院接诊的肝实质性占位病变患者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6.83±6.24)岁。患者都知情同意此研究,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能积极配合完成检查,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排除标准[3](1)凝血功能障碍者。(2)妊娠期妇女。(3)有肝脏手术史者。(4)依从性较差者。(5)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方法 对本组40例入选者都施以CT扫描,详细如下:选择飞利浦64排螺旋CT扫描仪。首先,对患者的腹部肝区施以局部平扫,设计层厚为6.5mm以及准直器宽度为5mm。此后,再对患者施以三期增强扫描,控制对比剂的用药量为1.5ml/kg,注入速度为4ml/s。待对比剂注射10s后,开始对患者施以动态增强扫描,其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时间窗依次是25~30s、65~70s以及180s。将扫描所获取的数据传入工作站中,并对其施以三维立体重建。由本院中的2名具有高资历且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阅片,并作出最终的鉴别诊断。
1.4 评价指标 综合分析本组40例患者CT扫描的结果,并以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标准,计算40例患者CT诊断的准确性。
2.1 病理结果分析 本组40例患者病理检查提示肝实质性占位病变,其中14例为原发性肝癌,占35.0%;有18例为转移性肝癌,占45.0%;有8例为肝血管瘤,占20.0%。
2.2 CT扫描结果分析 40例患者CT扫描的结果提示,原发性肝癌14例,转移性肝癌17例,肝血管癌7例。本组漏诊2例,漏诊率为5.0%。将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标准,本组40例患者中有38例CT诊断的结果和病理结果一致,本组的诊断准确率达到95.0%。见表1。
表1 40例患者病理和CT诊断结果的对比分析
2.3 CT表现分析 (1)原发性肝癌(n=14):多数为单发,病灶以圆形亦或者是椭圆形为主,且有边缘不清的低密度灶,经CT增强扫描可见不规则强化现象。(2)转移性肝癌(n=17):大部分为多发;病灶以圆形以及椭圆形为主,不规则形状和分叶较为少见,且有不均匀的低密度灶;经CT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现象。(3)肝血管癌(n=7):以单发为主,病灶大多呈圆形亦或者是椭圆形,有均匀的低密度灶,经CT增强扫描后可见边缘向中心扩张。对于不同类型的肝实质性占位病变患者来说,其CT征象具有典型性,在边界清楚和不清楚、单发低密度灶和多发低密度灶以及增强后不强化和强化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通过对这些典型的CT征象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能够为患者病情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指导。
现阶段,CT扫描技术在我国临床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能够为诸多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相关资料中提及[4],CT扫描在鉴别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中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详细如下:(1)转移性肝癌。对于肝癌患者来说,其CT影像通常有两种类型,其一为多血管型,其二为少血管型。而转移性肝癌的CT征象则以少血管型为主,原因为:转移性肝癌的病灶生长速度极快,使得肿瘤边缘的血供明显比中央处的血供丰富,故,转移性肝癌的肿瘤边缘征象更加明显,而肿瘤中央部分征象则相对较弱[5]。为此,临床医师可将这一具有较高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作为诊断转移性肝癌的一个重要指标。(2)肝血管瘤。对于该类患者,其瘤体通常由多个血窦所组成,并且,造影剂在进入瘤体的血窦腔之后,也会停留比较长的时间,与此同时,也可呈现出逐渐弥散的情况。其CT扫描征象为存在边缘向心型的一个增强灶,通过延迟扫描能够观察到等密度灶。(3)原发性肝癌。多数病灶的供血途径都为肝动脉,通过应用造影剂,病灶征象立即增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肿瘤血管中,造影剂所停留的时间非常短,并且,周围正常肝组织病灶的CT征象明显增强,门脉期可见低密度影[6]。(4)肝细胞腺瘤。边界较为清晰,低密度灶,瘤内有出血的情况;增强扫描时可见动脉相周边明显强化,且呈现出牛眼征;早期强化明显,且伴有静脉相低密度以及胆管扩张的情况;中央有星状的瘢痕,无坏死以及出血区。(5)肝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时可见低密度影,且无肝硬化以及肝炎等征象;经动脉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均匀强化,和主动脉密度接近,且周边明显强化,同时向中心扩展;在延迟期中被造影剂彻底充盈,在动脉期中,瘤体无明显强化的现象,但在门脉期延迟期中则存在周边结节性增强的现象。(6)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CT平扫时可见低密度灶,且无硬化的情况,中央存在星状的瘢痕,动脉相明显,均匀填充。(7)肝囊肿。有低密度区,呈现出圆形,边缘较为光整,经增强扫描可见无强化的现象。其中,多囊肝以及孤立性肝囊肿是两种比较常见的囊性占位类型,前者满肝弥漫且融合成串,而后者则囊肿孤立。
在对肝实质性占位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时,需严格注意下述几方面的问题,详细如下:CT扫描的价值在临床上已经被明确,在利用CT技术对肝实质性占位病变患者进行检查时,通常能够获得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对于大部分肝癌病患来说,其CT影像都存在一个增强信号,且通常表现出相互重叠和交叉的征象,例如:大部分肝癌病患的CT征象表现出少血管型,且其表现不会增强。但对于边缘增强型的病患来说,其CT征象为肝癌转移瘤所特有的一个典型特征。可尽管如此,也有少数病患存在整个病灶都增强的情况。对于少数肝血管瘤病患来说,其瘤壁比较后,瘤体腔隙比较小,若瘤体腔中存在血栓,将无法表现出CT增强的这一影像学特征。对于肝脓疡病患,其肝脏中组织比较少,经增强扫描后可见动脉期时存在密度增高的现象,且该现象属于是一种局限性征象,极易被临床医师误诊为肝癌。对于肝囊肿病患,若发生感染,CT扫描会表现出和肝脓疡相似的影像学特征[7]。在相关研究[8]中,选择了100例疑似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施以CT扫描,同时将病理活检的结果作为标准,结果显示,100例患者病理活检的结果提示良性占位病变56例,恶性占位病变20例,脂肪肝24例。通过CT扫描检查发现,良性占位病变55例,与病理活检的诊断符合率为98.21%;恶性占位病变19例,与病理活检的诊断符合率为95.0%;脂肪肝24例,与病理活检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将100例患者CT诊断与病理活检的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T扫描技术在鉴别诊断肝占位性病变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
本文中,40例病患病理检查提示原发性肝癌者14例、转移性肝癌者18例、肝血管瘤者8例,CT扫描提示原发性感染者14例、转移性肝癌者17例、肝血管癌者7例,当中有38例患者CT扫描的结果与病理检查的结果一致。本组30例病患CT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5.0%。
综上所述,选择CT扫描技术,并将之积极用于肝实质性占位病变中,可显著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但在实际诊断的过程当中,需充分考虑非典型征象病患的CT影像学表现,可结合患者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资料,对其病情作出综合的判断,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病情诊断的准确性,让患者能够得到正确的治疗,从而有助于提高其病情控制的效果,改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