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材基础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2019-03-20 06:52周晓政王正兴南京图书馆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淮海工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2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情报检索

袁 斌,周晓政,王正兴(.南京图书馆;.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淮海工学院图书馆)

1 引言

基础理论是指一门学科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它揭示了本学科领域内的基本规律,是组成学科结构的基石,基础理论主要由基本概念、范畴、判断与推理组成。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信息、知识、情报、智能、智慧和文献等概念、范畴、判断与推理。这些概念、范畴、判断与推理是人类在长期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形成和变化的。本文通过对国内近60年出版发行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材基础理论的梳理,回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期望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材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

2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材基础理论的梳理

2.1 调研方法

调研基于读秀学术搜索平台,选择中文图书专业检索方式,检索式为(T=文献|T=信息|T=情报|T=知识)*(T=检索|T=查找)和T=信息素养|T=信息素质,检索范围为1959年至2018年2月国内出版的文献检索教材,分别检索到相关图书2,785种、162种。以南京图书馆和书店为辅,补充浏览近一年出版的教材。

2.2 调研结果

通过数据检索,从年代、代表著作、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或理论三方面形成文献检索课教材基础理论调研结果(见下表)。

3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材基础理论回顾

3.1 文献理论

调研发现,1965-1974年的检索工具指导用书是在20世纪50-60年代文献检索工具书目的基础上,增加了检索工具的概念、种类、检索方法、途径和步骤等内容。1976-1981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情报学教研室编撰的文献检索教材分别从文献、文献检索的概念、意义与作用,情报检索、情报工作和科技文献链等方面阐述课程学习的意义和作用。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课程内容包括:① 文献、文献检索的知识;② 主要检索工具的内容、结构及查找方法;③ 主要参考工具书的内容、作用及使用方法;④ 在上述内容上,适当增加阅读方法与技巧、文献整理与综述、情报分析研究以及论文写作方法等内容。[1]至此,基本形成以文献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工作和文献检索工具使用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基础理论。

表1 文献检索课教材基础理论调研结果

3.2 信息、知识和情报相互转化的情报理论

1981年,肖自力认为人类通过信息的接受、存储、加工、组合、输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信息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的规律与特点;知识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特点的认识和掌握,是人类大脑重新组合的信息系统;情报是思考和行动所需的知识;信息、知识、情报三者是包含关系,三者均可记录、存储、编码、传递,并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于尔壬等主编的《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和葛玉龙等主编的《科技文献检索》都采用了信息、知识、情报的概念及其概念之间是包含关系的理论阐述。为了阐明信息、知识与情报之间的转化关系,许多教材还吸纳了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知识结构方程,即K(S)+ΔI=K[S+ΔS]。[3]1992年,国家教委下发 《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高教司〔1992〕44号)(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与1984年的《意见》相比,课程内容增加了情报、知识、信息的概念以及情报与情报意识对科学活动和个人知识增殖的作用作为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要求。[4]自此,许多教材采用了信息、知识、情报的概念及其关系的情报理论或其变异版信息、知识、情报、文献的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论框架。即知识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吸收、提取、评价的结果,系统化的信息成为知识,知识记录下来成为文献,文献经传递并加以应用成为情报,情报体现了人运用知识的能力。

3.3 认知链中的知识理论

由于“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在情报概念对应方面的不一致性,[5-8]一些教材在基础理论阐述中遮蔽了“情报”一词,如,张厚生主编的《信息检索》和柯平主编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第2版)》均采用信息、知识和文献的概念框架。张厚生从认知链视角指出,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再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是一种动态的过程。[9]柯平认为,信息是知识和智慧的来源,信息、知识和文献是智慧的基础。[10]郭吉安主编的《大学知识检索教程》介绍了波普尔、波兰尼和钟义信等流派的知识论;[11]穆安民主编的《科技文献检索实用教程(第4版)》介绍了梁战平从认知角度提出的“信息链”,即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五个链环组成。[12,13]周晓政主编的《医药信息检索与利用》采用钟义信的知识论作为基础理论,应用“信息-知识-智能转换与统一理论”作为方法论统领全书的知识点与实践。[14]

4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材基础理论的宏观架构

通过对1959-2018年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材基础理论的梳理与回顾,笔者对困扰教材基础理论建设中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材宏观架构有了更好的期许和展望。

4.1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材基础理论的作用和逻辑要素

以往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材基础理论呈现零碎的知识联系,即“常说文献、大说信息、泛说知识、稀言智慧、不言智能”,没有认清信息、知识和智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中的内容普遍缺少理论性提升,没有找到一种让读者感到迫切需要的信息转换机制。

有些教师认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是一门工具课、方法课,学时有限,不宜讲太多的基础理论,重点应放在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方法上。[15]从社会发展看,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知识化是泛在知识环境产生的根本动因。在此环境下,课程的任务已不是仅讲授检索技巧,而是使信息管理、信息分析、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成为用户最为关注和需要的部分。[16]以前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了“事实—数据—信息”,而对“知识—智能(情报)”关注不够,未能满足社会需要。[17]笔者认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如没有与其学科相适应的基础理论,且一直停留在工具课的层面上,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终将成为一门“沦陷”的学科。

科学严谨的基础理论体系都要具备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三个要素,逻辑体系遵循逻辑规则展开,逐个层次构筑。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是什么?从《意见》和《基本要求》两个文件可以看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自学能力即自学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检索选择资料的能力,阅读观察能力,记忆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18]独立研究能力是指个人具有独立掌握有关客观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能够从大量第一手材料中获得某些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客观实践的能力。[19]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知识应该成为课程的逻辑起点,问题解决的智能成为课程的逻辑终点,认识论信息转变为智能的实践就是逻辑中介。[20,21]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构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从关注工具到关注文献再到以知识为逻辑起点,这种嬗变是自身学科逻辑起点的更高层次的回归。课程的基础理论教材只有确立逻辑起点,明确信息、知识和智能三者之间的关系,认清信息转换的机制,才能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4.2 知行的机制观

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超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使文献单元向以信息单元、知识单元为基础的组织方式改变,手工分类、主题标引、著者标引转为机器的主题词、自由词抽取,标引发展到全文标引乃至超文本检索,文献检索发展到信息检索、知识检索。[22]由于泛在知识环境的知识泛在、全球知识网络互联和智能化等特点,[23]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迅速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与策略,就成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核心内容。知识论认为,信息是知识的原材料,知识是信息加工的产物,信息的核心价值在于被提炼为知识;知识是智能生成的基础,智能是在一定条件下知识激活的结果,知识的根本效用在于被激活为智能。[24]即人们在给定问题、问题约束(领域知识)、问题求解目标的前提下,获得问题—环境—目标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获得相关知识(实现认知),在目标引导下生成策略;把策略转化成行为去求解问题,并通过学习优化策略最终达到预定的目标,“信息-知识-智能转换”就是知行的机制观。[25]

就文献检索与利用而言,所谓“给定”,是指一组已经明确的问题的描述,即问题的初始状态。所谓“目标”,是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明确描述,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在问题的初始状态,用户借助于经过鉴别、筛选、存贮、整序的信息系统迅速获得相关认识论信息,经过知识组织(形态性知识、效用性知识、内容性知识的集约化)、知识建构(布鲁克斯知识结构方程的实现)、知识关联(内容性知识关联化、效用性知识的匹配化),知识网络环境下通过智力共融、众创协作促进知识激活为行动策略,[26]并通过学习优化策略最终达到预定的目标状态。钟义信提出,“信息—知识—智能的转换与统一理论”是信息科学理论的核心和灵魂,这一成果将通过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不断发展壮大。[25]

4.3 认知链中检索与利用的关系

自1984年按照《意见》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以来,业界对于“利用”的理解一直未能统一。有观点认为,“利用”是指对检索出的结果或者各类型文献的特点予以利用,这是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本分;至于利用文献撰写文章与创新是另一回事。另有观点认为,检索的后续任务就是利用。课程要发展,就要突破科技文献检索的内容范围,若只讲“检索”,不讲“利用”,这门课就必然缺乏生命力。[15]就课程培养的两个能力目标而言,“信息链”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智慧—创新”的认知创造链将继续发展。[27]马费成认为,从信息链上理解和定位情报学,是情报学突破以文献为基础的学科固有范式的一条学科发展的基本范式。[28]

情报学是研究情报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检索和传递的学科,情报学学科术语表现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现实特点。[29]围绕非图书情报专业学生培养自学和独立研究能力的目标要求,检索与利用从本质上是一项认知行动,其目的是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笔者认为,“信息—知识—智能转换与统一理论”是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基础理论及方法论,信息知识的获取是手段,知识的运用和知识发展是最终目标。检索与利用是课程方法论的起点与终点。在学习信息的获得、加工、储存、传递与利用的过程中,坚持信息观、系统观的原则是本课程非常重要的科学观。[25,30,31]学生借助本课程,学习信息转换智能的机制观,培养信息意识,扩展其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及教材必须突破以文献为基础的学科固有模式,回归文献检索与利用是辅助人类提升信息加工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本原,深入到信息、知识、智能与智慧的内容、过程之中,[28,32]从信息、知识和智能三个层面构建以培养用户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为手段、以大数据获取知识为核心能力的教材新体系。[26,28]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情报检索
情报
情报
情报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
在IEEE 数据库中检索的一点经验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基础理论探析
交接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