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荣 董昕瑜(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112)
●郭文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吉林省军区长春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 吉林 长春 130022)
●林安彬(抚松县林业局 吉林 白山 134500)
1.1.1 病原 单丝壳白粉菌和瓜类单丝壳菌,属于囊菌亚门真菌。
1.1.2 症状 白粉病常与霜霉病并发。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为害叶片、叶柄和茎蔓。发病时间在7月上、中旬,气温较低,田间湿度大,气温高,特别是雷雨多天气,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初期叶片出现白色近圆形小粉斑,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叶正面重于背面,发病后期,白色霉斑变为灰色,叶片枯黄、发脆,严重时,病叶灰白色或红褐色,导致整片叶枯黄坏死。秋季在病斑上生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最后小粒点变成黑色,即病菌闭壳。
1.1.3 防治 与非瓜类作物轮作,如番茄、芹菜等;选抗病耐病品种,如雪城1 号、雪城2 号、宝清大白板等;叶片上出现病斑后的4~5 天内是药剂防治最佳期,力争使叶片正反面均匀受药,可控制病情蔓延,并推迟发病高峰期到来;发病后,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喷雾防治,隔7~10天喷施1 次,连用2 次。
1.2.1 病原 瓜类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2.2 症状 主要侵染叶片,自下而上发病,病斑圆形,中间黄白色,边缘黄褐色。叶面病斑稍隆起,表面粗糙,叶背面水渍状,有褪绿晕圈。
1.2.3 防治 用55℃温水浸种约15 分钟,催芽播种;用70%的锰锌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或20%的吗胍·乙酸铜(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溶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50%的扑海因(异菌脲)1 000 倍液喷施防治,每7 天喷1次,连用2~3 次。
1.3.1 病原 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为富克尔核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
1.3.2 症状 为害花、幼果、叶片、茎蔓或较大的果实,其中花、幼果及嫩茎最易受害。发病初期病菌首先从凋萎的雌花侵入,被害花蕾、幼果蒂呈水渍状,潮湿时变软腐烂,并长出灰褐色霉层,后逐渐向幼果发展,被害的部位变黄变软,继而萎蔫腐烂,湿度大时病部密生灰色霉层。该病也可导致茎、叶发病。叶发病病斑初为不规则水渍状,后变为浅灰褐色,病斑直径0.2~0.25cm,其边缘较明显,有时有不明显的轮纹,湿度大时可见灰色霉层,茎上发病溃烂,生灰褐色霉状物,绕茎1 周后可造成茎蔓折断。
1.3.3 防治 重点抓住西葫芦移栽前、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3 个时期用药。与非果类作物轮作,上茬韭菜、下茬西葫芦是较好的轮作方式,还可以与甘蓝、菜花轮作;苗期,果实膨大前1 周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和黄叶,培育健壮植株。采用起垄地膜覆盖栽培,推广膜下暗灌或滴灌栽培法;发病初期喷洒50%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或16%的唑酮·乙蒜素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50%的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65%的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50%的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50%的施得益(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喷雾防治,隔5~7 天喷次,连用2~3 次。发病后用药,应适当加大用药量,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提倡轮换交替或复配使用,结合2.4-D蘸花,加入0.4%用量的速克灵或多霉灵,既防落花又防病。
1.4.1 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在田间主要表现为花叶黄化、皱缩翻卷,病株节间缩短,全株矮化。苗期4~5 片叶时开始发病,新叶表现明脉,有褪色斑点,继而花叶有深绿色疱斑,严重时上部叶片呈鸡爪状,上具深绿色疱斑,植株矮化,叶片变小,不能展开,结果少甚至不结果,后期叶片枯黄或死亡。成株期叶片受害,上部叶片沿叶脉失绿,并出现黄绿色斑点,呈花叶或斑驳,渐渐全株黄化,叶片皱缩向下卷曲,节间短,植株矮化。后期花冠扭曲畸形,大多数不能结果或瓜小而畸形。果实受害导致畸形果,果面具黄白色瘤状突起或瓜果畸形。
1.4.2 病原 由黄瓜花叶病毒、甜瓜花叶病毒、南瓜花叶病毒和烟草环斑病毒等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所致。
1.4.3 防治 选抗病毒品种,从无病田无病瓜采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及时清理病残株,深埋或烧毁;培育壮苗,亩施腐熟有机肥3 000kg,并深耕;加强肥力管理,高温季节适当多浇水,降低地温,采取遮阳降温,防止秧苗早衰;起垄栽培,行间铺约30cm宽的银灰色地膜,地膜反光,对传播蚜虫和灰飞虱等有驱避作用;调整播期,提早播种,避免高温高湿季节,避开蚜虫、灰飞虱成虫活动盛期;种子用10%的高锰酸钾液或10%的磷酸三钠液浸种约20分钟,或用55℃温水浸种约30 分钟,捞出,洗净晾干播种;防治蚜虫和线虫,治蚜要遵循“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治早”即早期治疗,发现蚜虫后立即采取措施治疗,“治小”即在幼蚜时治疗,避免成虫增繁为害,“治了”即治疗要彻底。具体措施:挂银灰膜驱避蚜虫;用2.5%的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 倍液或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用10%的蚍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 倍液、2.5%的功夫(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 000~4 000 倍液、用10%的氯氰菊酯2 500 倍液交替喷雾防治,隔7~10天喷1 次,连用3~4 次。苗期开始喷药,直到定植后继续防治蚜虫;发病初期用20%的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1.5%的植病灵乳剂1 000 倍液、0.5%的抗毒剂1 号250~300 倍液、绿芬威1 号6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 天喷1 次,连用3~4 次。
1.5.1 症状 苗期子叶被害部位褪绿变黄,最后枯死。成株期叶片发病,初期呈水浸状黄色小斑点,后沿叶脉发展呈多角形病斑,后期病斑变为黄褐色,空气干燥时易破裂,在高温条件下,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迅速扩展或融合成大斑块,致使叶片上卷或干枯,全叶黄褐色枯萎,下部叶片全部干枯,有时仅剩下生长点附近的几片绿叶,故又称“跑马干”。
1.5.2 病原 古巴假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1.5.3 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收获后,及时清除植株残体,减少田间菌源;采用地膜覆盖和高畦栽培;多雨季节,雨后及时排水,控制浇水,如果地面湿度过大,要把瓜垫起,避免与地面直接接触;发病前期或苗期未发病时,用保护剂防止病害侵染发病,用70%的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或用77%的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80%的全络态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70%的代森联干悬浮剂800~1 000 倍液喷雾,视情况每7~10 天喷1 次;发病初期用90%的三乙磷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500 倍液或58%的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200 倍液、72.2%的普力克(霜霉威盐酸盐)水剂650 倍液、72%的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克霉清)400 倍液、72%的克露(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防治,每5~7 天喷1 次,连用2~3 次。以上药剂应交替使用,以防止产生抗药性。
1.6.1 症状 为害茎蔓、幼苗、叶片及果实。苗期发病多在茎的下部,病部呈水浸状,后变成黄褐色,稍凹陷,表皮龟裂,分泌黄褐色树脂状物;严重时,病茎折断,导管不变色。成株近地面的茎初染此病时,仅病斑与健全组织交界处呈水浸状,发病病茎表皮呈黄白色,枯干,病情扩展后,病组织坏死或流胶。严重时整株死亡,潮湿条件下病斑变成黑褐色,密生小黑点。叶片染病,呈水浸状黄化坏死斑,病斑黄褐色、圆形,有不明显的同心轮纹,上生小黑点,病斑扩展至叶面1/3 以上时,叶片干枯。果实染病,先在嫩瓜瓜条中部皮层产生水渍状圆点,后向瓜内部发展,产生黑色凹陷斑,瓜皮黄褐色水渍状,果实龟裂或腐败。
1.6.2 病原 泻根亚隔孢壳,无性态为西瓜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6.3 防治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高畦栽培,覆盖地膜,提高地温;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生长期多次追肥,科学灌溉,控制湿度,雨季及时排水,菜田里不积水;选无病种子从无病地的无病株上采种,无病土育苗,合理密植;种子消毒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浸种35 分钟,也可用种子重量0.1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种子重量0.3%的60%琥(铜)·乙磷铝、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床土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g进行苗土消毒;发病初期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47%的加瑞农(春雷霉素。氢氧化铜)600~800 倍液喷雾,叶蔓要喷布均匀,还可喷施20%的丙硫多菌灵悬浮液2 000 倍液、25%嘧菌酯悬浮液1 500 倍液、12.5%氟咯菌腈1 200倍液、62.25%的腈菌唑·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的咪鲜胺乳油1 000 倍液、70%的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50%的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每隔4~5 天喷1 次,连用3~4 次。也可喷6.5%的甲霉灵粉尘,每亩每次喷1kg,隔6 天喷1 次,连用3~4 次;在定植、根瓜坐住,根瓜采收后15 天灌根1 次,用60%的羧酸磷铜(百菌通、DTM)50 倍液或75%的百菌清600 倍液或70%的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灌根;用60%的羧酸磷铜(百菌通、DTM)50 倍液、75%的百菌清50 倍液或70%的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50 倍液进行涂抹。
1.7.1 症状 从苗期到成株均可发生,为害果实和茎蔓,严重时,也为害叶片。果实受到感染,多从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后长出较浓密的白色棉絮状白霉,继而菌丝纠结形成鼠粪状黑色菌核。茎蔓发病初期出现水浸状淡绿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病部变褐、软化收缩,患部以上的叶片萎垂,表面长满白色霉状物,而后在病部表面形成黑色菌核。空气干燥时,病茎灰白至灰褐色,干缩坏死,最后病部以上茎蔓整个枯死。叶片染病呈污绿色水渍状腐烂,病部亦长出白色菌丝和较细小的黑色菌核。
1.7.2 病原 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1.7.3 防治 合理轮作;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约20cm,将菌核进入深层;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瓜核,带出田间深埋,减少初侵菌源;种子处理:播前用10%的盐水加新高脂膜800 倍液漂种2~3 次,汰除菌核,种子用55℃温水浸种约10 分钟,即可杀死菌核;土壤消毒:春茬结束后,将病残落叶清理干净,用生石灰0.3~0.4kg/m2和碎稻草或小麦秸秆0.4~0.6kg/m2拌匀撒施,然后翻地、作埂、浇水,最后盖严地膜;发病初期用65%的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 200 倍液或40%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40%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45%的特克多悬浮剂800 倍液喷雾,重点喷洒茎基和基部叶片,隔1 周喷1 次,喷药时,喷在茎的基部、老叶、土表及瓜条上,连用3~4 次。或用速克灵或扑海因50倍液涂抹病斑。
1.8.1 症状 为害根、茎部及果实。根、茎部受害,髓组织溃烂。湿度大时,溃烂处流出灰褐色黏稠状物,轻碰病株即倒折。果实受害,幼果在病部先出现褐色水渍状,后迅速软化腐烂如泥。该病扩展速度快,病瓜散出臭味是识别该病的主要特征。
1.8.2 病原 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亚种,属于细菌性病害。
1.8.3 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70%的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 倍液、50%的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72%的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 倍液,或47%的加瑞农(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隔7~10 天喷1 次,连用2~3 次。发病后期用药,应适当加大用药量。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应轮换交替或复配使用各种药剂。
1.9.1 症状 幼苗染病,子叶无光泽,暗绿色,子叶变黄,茎基部或茎部变褐缢缩或呈立枯状,生长变缓或停止生长以至枯死。成株期染病,被害株最初表现一侧或基部叶片边缘变黄,部分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但萎蔫叶片早、晚均恢复正常,随着植株生长,变黄的叶片不断增多,严重时遍及全株,致整株枯死。发病初期主蔓出现暗绿色纵纹,后发展为茎基部略缢缩,浅褐色,有的纵裂,纵剖病茎维管束变为黄褐色。湿度大时,病部表现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有时病部缢出少量红褐色胶质物。果实染病,多发生在雨季近成熟果实上,从果实伤口处先病,以后逐渐向瓜心蔓延,病果肉开始为黄色,以后变为紫红色,腐烂。
1.9.2 病原 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1.9.3 防治 种子消毒:用50%的多菌灵500倍液浸泡60 分钟后,催芽播种;苗床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g处理畦面,或用70%的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g兑细河沙1kg,播种后均匀撒入苗床作盖土;发病初期用10%的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1 500 倍液或10%的双速灵水剂300倍液喷雾防治,此外,于定植后开始喷洒液体细胞分裂素500~600 倍液,隔7~10 天喷1 次,连用3~4 次,或加0.2%的磷酸二氢钾、0.5%的尿素,或喷洒喷施宝,每毫升兑水11~12L,或植宝素7 500 倍液,防治效果更理想。另外,尚有银叶病、叶焦病、红粉病、伞卷霉病、绵腐病、腐败病、疫病、褐腐病、黑星病、叶点病、白点病、裂果病、2,4-D药害、炭疽病及曲霉病等,可根据发病情况,采用相应药剂进行防治。
2.1.1 症状 为害根部,染病植株和幼苗仅在侧根或须根顶端产生初期乳白色后为黄褐色瘤状根结,剖开根结可在病部组织内发现细小乳白色线虫。地上部分主要症状为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幼苗染病后,根系发育不良,重病苗会萎蔫枯死。
2.1.2 病原 南方根结线虫,属于动物界线形动物门。
2.1.3 防治 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定植时,用0.5%的阿维菌素颗粒剂3~4 千克/亩或5%的丁硫克百威颗粒剂3 千克/亩、5 亿活孢子/克淡紫拟青霉素颗粒剂3~5 千克/亩、35%的威百亩水剂4~6 千克/亩、10%的噻唑磷颗粒剂2 千克/亩与20kg细土充分拌匀,撒在畦面下,再用铁耙将药土与畦面表土层15~20cm充分拌匀,当天定植。
在生产过程中应急防治时,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3 000 倍液或48%的毒死蜱乳油1 500 倍液、40%的灭线磷1 500 倍液灌根,每株灌250mL。
3.1.1 症状 表现为两种症状,一种是尖嘴型,果肩部粗大,向果顶逐渐变细;另一种是大肚型,果肩部较细,果顶较大。
3.1.2 病因 不受精或土壤干旱、盐类溶液障碍、吸收水分不足及光照不足等易形成尖嘴瓜。植株衰弱,遭受病害,受精不完全易形成大肚瓜。缺钾、生育波动等原因易出现蜂腰瓜。
3.1.3 防治 适时追肥灌水,搞好土壤耕作,维持植株长势,提高叶片同化机能。冬季注意增强光照,保持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发现有畸形瓜产生应及早摘除,以免影响下一个瓜的生长。用激素处理雌花时,要注意溶液浓度和喷花时间,高温时溶液浓度要小,低温时溶液浓度要适当增大;喷花时,要将雌花的花托花柱都喷到、喷匀。适时采收,避免瓜与瓜之间的养分争夺。
3.2.1 症状 主要发生在露地,零星发生。日灼主要发生在果实上,果实向阳面被日光长时间直射灼伤,褪绿坏死,变为浅黄白色及灰白色的革质坏死斑。病斑表面失水变薄发硬,略下陷。空气潮湿时,常在病斑表面腐生灰白色霉状物。
3.2.2 防治 适当加大种植密度,使果实能有叶片遮阳,也可采用遮阳网覆盖。
3.3.1 症状 雌花开放后数天内,幼果顶端褪绿变黄,变细变软,果实不膨大或膨大很少,表面失去光泽,先端萎缩,不能形成商品瓜,最终烂掉或脱落。
3.3.2 病因 温度过高、低温弱光、养分不足或营养生长过旺,而生殖生长不足时,易导致化瓜。
3.3.3 防治 选育化瓜率低的品种,如绿宝等;激素处理:在开花后2~3 天,用100mg/kg的赤霉素溶液喷洒可降低化瓜率;喷施1.4%的复硝酚钠水剂5 000~6 000 倍液可调节植株生长。
3.4.1 症状 多在北方地区保护地内发生。易在幼苗期发生,受冻叶片叶缘初呈水渍状,迅速变褐坏死,在叶缘形成“V”字形绿褐色大斑,叶片整体向下卷缩,严重时部分叶片或整株被冻死。
3.4.2 防治 加强苗床管理,寒冷季节注意保暖,严防寒风侵入;移植前进行低温炼苗,提高幼苗抗寒耐冻能力。移植后采取盖二层膜等临时保温措施,必要时喷施防冻剂。
3.5.1 症状 沿叶缘逐渐向里褪绿坏死,在叶脉间形成灰绿色至绿黄色花斑,最后变褐坏死,形成“V”字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坏死枯斑,最终导致叶片枯死。
3.5.2 防治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避免施用后因肥料继续发酵而伤根,影响根系生长和对水分的吸收;定植后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溶液的合适浓度,以利于根系正常生长发育,维持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正常吸收;发生病害后需及时浇水,冲淡土壤肥料溶液浓度,同时,也可进行叶面喷洒清水,减轻肥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