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认同度调查分析

2019-03-20 09:19韩会庆张新鼎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认同度人文地理城乡规划

韩会庆 张新鼎 陆 艺

(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规划人才和土地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提高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合理进行土地管理和产业发展规划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1]。因此,教育部于2012年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2]。其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着重关注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旨在培养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3,4]。自该专业设立以来,学者纷纷从专业定位[5]、培养方案修订[6]、课程体系设置[7]、实践教学体系改革[8]、人才培养模式[9]以及专业社会需求[10]等多方面对该专业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但这些专业教学改革主要是通过用人单位调研、校际交流、专家意见等方面得以推进,忽视了学生作为利益主体的核心地位,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诉求。本文以贵州理工学院为例,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认同度进行理论和实际的探讨,既可促进本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为新时期该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1 贵州理工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概况

贵州理工学院自2016年招收第一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以来,在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学科支撑、学校定位、专业性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背景下,基于OBE教育培养模式,从原有的以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更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获得和获得方式,强调学生成长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一定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旅游规划和土地规划,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和开发等工作的“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此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遵从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的原则,讲求能力导向以及多元评价,打破常规,以多形式全方面的考核方式、针对性的授课形式、高效易懂的教学方法以及实用性强的课程体系设置等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为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而不断努力。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6级和2017级本科学生,共203人,其中2016级两个班106人,男生82人,女生24人;2017级两个班97人,男生63人,女生34人,详见表1。

表1 班级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2.2 研究方法。依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结合学生实际特点进行问卷设计,并咨询相关专家以提高问卷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6级和2017级的203人,共发放调查问卷203份,收回有效问卷203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均为100%。调查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认同度。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认可度较高,尤其是“具备较强的规划实践能力,具有较熟练的GIS和CAD的操作能力,能够在城乡规划相关部门从事规划和管理类工作”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有社会责任感”,认可的学生分别占62.9%和60.2%,只有“具有创新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能够从事运用创新意识与创新方法设计和解决规划设计问题的工作”的认可度相对较低,仅为45.1%,说明学生对于自我创新尚缺乏自信心,未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倍关注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详见表2。

表2 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认同度 (%)

3.2 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认同度。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73.7%的学生认为“理论多,实践少”。其中,男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实践课程,相比较而言,女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是较为认同的,另外2017级学生对于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认同度低于2016级。详见表3。

表3 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认同度 (%)

3.3 学生对专业必修课考核方式的认同度。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必修课考核的方式,73.8%的学生均认可“理论闭卷考试与实践作品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只有少部分学生不认可该方式。此外,无论是2016级还是2017级,对专业必修课考核方式的认同情况均与整体情况相似。而男生和女生除去均认可“理论闭卷考试与实践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外,女生中也有24.5%的人认同“单一理论闭卷考试”,而很少有人认同“单一实践作品”的考核方式,男生则相反,更加倾向于动手的实践考核方式。详见表4。

表4 对专业必修课考核方式的认同度调查 (%)

3.4 学生对专业课程授课形式的认同度。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授课形式,“与社会现实接轨”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受学生的认同度最高,占比分别为22.%和21.9%。此外,2016级学生临近毕业,更加关注当下的情况,因此对“与社会现实接轨”的认同度最高。详见表5。

表5 对专业课程授课形式的认同度调查 (%)

3.5 学生对专业教学方法的认同度。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方法,学生更愿意接受“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占比为42.9%;其次为“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占比为27.2%;而对于“传统教学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认同度则较低,仅为10.1%。其中2016级在逐渐适应了大学学习方式后,思维发生较大转变,对传统教学方式趋于不认同,相比之下,2017级则仍受中小学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较深,对“传统教学式”的教学方法有较高的认同度。详见表6。

表6 对专业教学方法的认同度调查 (%)

3.6 学生对现行实践课程体系的认同度。对于现行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21.2%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少,实践教学软件、硬件建设薄弱”,19.5%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学时相对较少,针对性不强”,学生普遍认为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存在这两大主要问题。

表7 对现行实践课程体系的认同度调查 (%)

3.7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提升专业能力培养的认同。对于9门主要公共基础课的认同度调查中,占比排前三的分别是“大学计算机基础(19.1%)”、“大学英语(14..0%)”和“大学数学(11.1%)”。此外,男生对公共基础课提升专业能力培养的认同度整体上较为均衡,而女生则较为两极分化,22.6%认同“大学计算机基础”、21.9%认同“大学英语”,而仅有3.2%的学生认同“大学体育”以及5.2%的学生认同“形势与政策”对专业能力培养有较高贡献。详见表8。

表8 对公共基础课程提升专业能力培养的认同度调查 (%)

3.8 学生对专业课程提升专业能力培养的认同。对于14门主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认同度调查中,无论是2016级还是2017级,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手绘”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三门实践操作课程的认同度均较大,占比分别为10.4%、9.2%以及8.9%。详见表9。

表9 对专业课程提升专业能力培养的认同度调查 (%)

4 结论与讨论

对教学改革的培养目标、考核方式、授课形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等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高度认同“具备较强的规划实践能力,具有较熟练的GIS和CAD的操作能力,能够在城乡规划相关部门从事规划和管理类工作”的培养目标,并对“理论闭卷考试与实践作品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与社会现实接轨”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授课形式以及“案例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均有较高的认同度。此外,除去“计算机辅助设计”、“手绘”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三门专业实践操作课程受到学生的极大认同外,学校为本专业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以及“大学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也受到学生的较大认同。综合对教学改革后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等的调查分析,学校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对此也高度认同,这与李陶深[11]认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以及刘庆广[12]认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性较强,实践教育对培养学生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相一致,说明本专业的改革发展是顺应社会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教学改革是受到学生认可的。

然而由于教学改革时间尚短,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有待加强、完善的地方,如学生认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理论多,实践少”,并认为实践课程体系中存在“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少,实践教学软件、硬件建设薄弱”等问题,这也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完善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及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认同度人文地理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加强城乡规划档案管理为社会经济和民生利用服务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浅析提升航海类专业认同度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大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