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新媒体发展的路径探究

2019-03-19 11:55吴佳妮
出版广角 2019年2期
关键词:受众内容用户

【摘 要】 媒介融合背景下,各大媒体都积极向新媒体转型,探索新媒体发展的有效路径。国外新媒体发展路径相对我国新媒体更为成熟,我国新媒体可在内容生产、盈利模式、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发展。

【关 键 词】媒介融合;国外新媒体;内容生产;盈利模式;人才培养;技术应用

【作者单位】吴佳妮,贵州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2017年贵州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2017520021)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2.011

一、我国新媒体发展研究的现状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1]。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越来越深入,媒介融合背景下诞生的新媒体逐渐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传统媒体争相推出自己的新媒体形态,如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进入新媒体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且从业人数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新媒体行业全景报告》显示,我国新媒体从业人员数量已经从2014年的146万增长到2017年的260万,增幅高达78%[2]。与此同时,新媒体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如发展趋于同质化,盈利模式探索缺乏创新性等。

以美国、英国的新媒体为代表的国外新媒体,由于发展较早、重视程度较高,其发展路径相对我国新媒体发展路径更为成熟。而目前以国外新媒体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一部分针对某一地区媒体进行描述分析,如章强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澳大利亚传统媒体如何向新媒体转型进行详细分析[3],谭焱对英国传统媒体如何面对新媒体挑战进行解读[4];另一部分则针对新媒体发展的某一个突出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如师静对传媒转型背景下的美国创新创业型新媒体人才培养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5],谢胜男对英国新媒体的广告自律管理进行解读和分析[6]。这些研究都缺乏对各国新媒体发展路径进行整合分析和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对国外新媒体发展的有效路径进行研究,反思我国新媒体发展的不足,为我国新媒体的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二、内容生产方面:系统化思维

在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的今天,简单粗暴地把纸媒内容直接选取部分复制粘贴到网上,已经无法获得用户的认可。新媒体纷纷开始加大内容原创开发力度,优质内容生产的重要性日益加强。目前,大部分新媒体都开设了原创内容版块,并进行重点经营。如《重庆晚报》推出的“慢新闻”客户端,专设了“慢新闻”版块,专门提供原创内容,以打造精品特写、精品通讯为目的,进行重点经营,但是点击率、广告转化率依然不尽理想。究其原因,其内容创作较为零散。

放眼海外,新加坡《联合早报》推出的“新媒体早报网”,运用系统化思维,有效满足受众需求,为媒体在提供优质内容生产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一方面,“新媒體早报网”与《联合早报》在内容上实现互补,推出了即时滚动消息版块,对报纸发行后出现的实时新闻进行动态更新,并开展大量追踪报道,有效避免了“烂尾新闻”的泛滥。如此,不仅方便受众进行信息查找,满足用户的信息获取需求,还促进了报网用户的互相渗透,实现收获更多网站浏览量和报纸阅读量的目的。另一方面,“新媒体早报网”推出《早报网专稿》栏目,以发表新闻相关的评论、特稿、专访,利用新媒体不限篇幅的特性,在深度上实现与报纸的互补[7]。此外,为了实现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和可读性,“新媒体早报网”还开设网络版块,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或文化名人对时事热点、文化现象发表观点与见解。通过粉丝效应以及满足用户获取多种观点的需求,“新媒体早报网”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和付费。

媒体报道更多的是对即时信息的报道和传播,英国新媒体的360度讲述原则,为我国新媒体信息报道提供了系统化报道思路。BBC新闻网在资讯类新闻报道上始终坚持360度讲述原则,尽量从各个角度还原事件原貌,让用户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用户在获得信息满足的同时,也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我国新闻客户端关于即时新闻的报道多数是较为零散的,单篇报道偏多,从而导致新闻价值大打折扣。在信息传播同质化严重的媒体环境中,培养系统化报道思维,对即时新闻进行多角度全面报道,能为新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三、盈利模式方面:从用户体验出发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受到强烈冲击,广告收入骤降迫使传统媒体尽快向新媒体转型。目前,盈利方式包括付费墙、广告销售、会员服务等,但是效果均不理想。

自然而精美的广告投放对实现盈利更有帮助。纵观国外新媒体对盈利模式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原生广告作为一种可视化设计,是新媒体盈利模式的有效路径之一。原生广告是将广告内容与新媒体传播内容融为一体,通过精美的制作,有针对性地将页面设计和传播内容自然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澳大利亚媒体尝试在新媒体页面投入相配套的原生广告,效果十分显著。欧美许多国家也对原生广告这种自然转化的盈利模式格外重视,甚至创立专业的制作团队进行原生广告创作。比如《卫报》《纽约时报》等都分别创立了自己的团队进行原生广告创作。

更人性化的付费墙服务使付费转化率更高。我国很多新媒体推出过阅读收费项目,一般按月或者按年收费,且一次性付清,没有弹性机制。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大批涌现,大部分用户会使用多个新媒体来满足自身信息获取的需求。因此,这种硬性付费的方式无法打动用户。荷兰新媒体Blendle却获得了较大成功,因为它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将付费墙设计得更加人性化。Blendle基于用户体验,通过文章篇数为单位进行售卖,用户只需对想阅读的付费文章进行付费,普通文章费用在10至30欧分,杂志类长文最高收费不会超过80欧分[8]。此外,Blendle还提供退款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对不满意的文章进行评价反馈来申请退款。这一功能不仅打消了用户付款时的犹豫,而且通过对被退款文章类型、次数等数据进行分析,为以后的内容选择提供符合市场规律的科学建议。这种支付方式体现了从用户角度出发的思维模式,帮助用户以最经济、安全、便利的方式进行阅读付费。

四、人才转型方面:专注培养跨领域人才

传统媒体进行媒介融合后,大多数媒体对从业人员进行了新媒体技术培训、新媒体运营实践培训等,以帮助从业人员快速适应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但是这只是帮助传统媒体人学会如何将纸媒上的内容转移到新媒体上进行传播,并不能教会他们如何运营好一个新媒体。国外大多数新媒体通过资源整合,建立了更精确、更有价值的人才数据库,为受众提供优质服务。如将普通的新闻产品升级为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的消费体验,使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享受服务,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传播内容。

培养大批适应当下媒体发展环境的跨专业人才,是美国新媒体持续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新媒体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强的互联网思维,学习商业运营等知识,将新媒体当作一个产品,而不仅是一个报道内容的载体。而高校为了应对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对传统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进行改革,专注于培养跨学科人才。如将新闻学与商业结合,指导学生寻找新的可持续商业模式,创造新的新闻产品,培养新闻创业型人才;将新闻专业与艺术、人文社科、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等学科相结合,培养跨专业人才。

高校对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经验的重视,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学创新的关键。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业的创新也带动了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美国密苏里大学创办了“未来实验室(Future Labs)”,以开放、共享的模式,让学生全程参与电视广播网络等节目的制作,创建类似于小型的媒体集合平台,让学生时刻保持与社会的接轨状态,一毕业就无缝对接当今媒体前沿领域。目前,我国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舆情教育、数据教育、新媒体传播素养教育等授课内容已达成共识,许多高校开启联合培养双导师模式,既有学界专家进行理论授课,也有媒体行业资深人士进行实践授课。未来,我国在师资建设、专业设置、设备配置等方面还需进一步考量和加强。

五、技术应用方面:大胆创新实现新突破

互联网时代,技术是媒介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新媒体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国外新媒体在技术应用与报道形式上不断创新,使得技术创意逐渐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加拿大Gesture Tek公司研发的Gest Track3D SDK技术已为诸多新媒体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Gest Track3D SDK技术,用户不用解除屏幕或者键盘,可通过身体姿势和手势来控制屏幕,实现互动[9]。微软利用AR技术,提升用户阅读体验,实现新突破;BBC在里约奥运会期间,大胆创新,推出首个“360度视频直播服务”,在100多个小时的播出时间里,分4个不同的拍摄角度对媒介事件予以突出报道;CBS专门打造针对新媒体平台的独家视频内容,注重内容的异质化和人性化,以分众传播的形式吸引不同受众的关注,赢得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注意力经济时代,虽然受众对传播内容的专注力正在逐步消退,但多样化、个性化的互动意愿从未改变。如今,受众开始广泛和深入地参与新闻传播过程,国外新媒体十分重视对数字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终端的拓展,积极投身于数字化大计中,通过线上创新,为受众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验。如《纽约时报》推出“Upshot”,改变了新闻在移动设备上的呈现方式,将智能分析、数据挖掘、新闻可视化与传播方式个性化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枯燥的文字让位于图片、音频、视频等,改变了传播报道模式,充分满足受众的互动需求,使其产品和品牌进一步得到受众认同。

同时,国外新媒体在数字平台建设过程中不断扩展反馈和分享通道。如设置专门的反馈平台、开辟UGC通道,方便受众以各种形式主动参与新闻实践;丰富消息来源和新闻视角,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新闻线索,提升用户参与感;为突发事件和即时新闻的传播,搭建更快捷和形式多元的传播平台,继而利用社交网络的互动机制来提升内容产品的讨论热度和曝光率,通过交流和互动与受众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

国外新媒体在开展创新技术运用的过程中,立足时代所需,对自身发展战略进行积极调整,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重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创造全新的信息沟通方式,这样一来,既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提升了受众对新媒体的关注度,又增强了媒体的影响力。我国新浪网曾组织过利用VR技术实现沉浸式阅读体验的活动,反响显著,但这样的案例并不普遍,且仅停留在对VR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层面。我国新媒体应该对新技术保持好奇,大胆进行尝试和创新,实现新媒体传播上的突破。

综上所述,国外新媒体在内容生产、盈利模式、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有效探索和发展,为我国新媒体发展提供了较多的有益参考。我国新媒体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培养系统化报道思维,对报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挖掘,从用户体验出发,拓展社会化传播渠道,通过发展服务应用,获取高效的传播方式。同时,培养大批适应当下媒体发展环境的跨专业人才,为新媒体的运营和发展提供强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蔡雯. 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 采·编·写,2016(2):74-76.

[2]艾媒咨询. 2017年中国新媒体行业全景报告[R]. 2017-03-29.

[3]章强. 澳大利亚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冲击[J]. 传媒,2017(3):31-33.

[4]谭焱. 从英国电视业发展战略看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挑战[J]. 当代电视,2015(3):78-79.

[5]师静. 传媒转型背景下的美国创新创业型新媒体人才培养[J]. 传媒,2016(7):55-58.

[6]谢胜男. 英国新媒体广告自律管理[J]. 编辑之友,2015(10):107-112.

[7]金勇,吴敏苏.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新媒体发展之路[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9):147-148.

[8]刘健,陈卓. 荷兰新媒体Blendle的成功及启示[J]. 中国记者,2016(11):122-123.

[9]邱国桥. 利用人体运动分析制作大屏幕控制的新媒体技术——以加拿大GestureTek公司手势识别技术产品开发为例[J]. 中国报业,2012(14):202-203.

猜你喜欢
受众内容用户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注用户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