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同生共赢

2019-03-19 11:55王晴包旖旎
出版广角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数字化

王晴 包旖旎

【摘 要】 在信息技术与新媒体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出版业面临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融合出版的冲击。文章重点介绍了科技期刊融合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为科技期刊融合新媒体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科技期刊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传播优势和便捷的服务功能,将实现从单一性质的纸质出版物向多媒体融合共建的复合媒体转变,满足用户知识获取、智能服务和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全面的知识服务。

【关 键 词】新媒体;科技期刊;媒体融合

【作者单位】王晴,《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包旖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2.002

一、科技期刊融合新媒体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形态,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引领科技前沿,促进学术交流,是科技成果的重要出口与主要载体,也是国家科技竞争实力的体现。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要顺应时代发展洪流,积极践行媒体融合出版,借力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满足读者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全面的知识服务。科技期刊融合新媒体的意义在于迎合读者阅读习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强期刊自身实力,推动期刊履行社会责任。科技期刊借力新媒体出版已成为国内外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数字媒体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必须凭借新技术手段进行内容高效生产来加快期刊论文的传播速度和提高期刊影响力。

首先,在手机等电子移动设备逐渐普及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来自互联网,传统出版业正受到数字化出版的巨大冲击。對科技期刊来说,读者的整刊阅读需求正在下降,越来越多读者倾向于碎片化、跳跃式、即时性的信息获取方式。因此,科技期刊应积极拥抱新媒体,迎合读者标题阅读、文摘阅读、观点阅读的需求。

其次,科技期刊是各学科繁荣科技发展,推动科研产出的主要阵地。在新媒体融合的推动下,科技期刊应利用新媒体技术在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提高媒体内容的吸引力和黏合力,优化传播平台,让更多优秀的科技研究成果及时精准地传播到需求者手中,加速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尽管科技期刊具有科技传播的刚需,不像其他时政类综合期刊易受冲击,但科技期刊也应借助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增强自身优势,加速期刊融合出版进程。

再次,科技期刊应主动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在新媒体影响社会舆论能力日渐增强的今天,拥有自主话语权,加强对科学发展及科研研究方向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正确引领主流舆论。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科技期刊还要主动融合新媒体,成为传播科技信息的首要渠道,实现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二、科技期刊融合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全面剖析国际出版机构融合新媒体发展、数字化期刊转型之路的基础上,我国科技期刊的从业者也在积极探索国际融合出版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启示。丁筠[1]探讨了新媒体、新技术影响下的科技期刊发展趋势,萨日娜[2]总结了学术期刊应用新媒体推广的发展策略研究,佟昕等[3]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李帛珊[4]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已从期刊数字化阶段过渡到刊网初融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科技期刊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数字化、社交化、移动化和互动化趋势,融入多种多样的新兴媒体,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革新多渠道的科学传播,推行多样化的评价指标,优化数字化出版流程,推动公开化的开放科研。

1.借力新媒体,革新多渠道的科学传播

互联网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和阅读习惯[5],同时提供了新型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研究人员通过网络数据库、新媒体平台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我们可以做出两个判断:第一,信息爆炸不会停止,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成为常态;第二,大数据让人们的性格和偏好通过点击、阅读、购买等行为被清晰地刻画出来,个性化的传播和推送会越来越精准[5]。在信息爆炸时代,我国科技期刊应高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将学术传播从以往的扁平化发行模式扩展至多元化渠道,保证学术成果更快捷、更精确地传播给更多的科研工作者。

近年来,自媒体平台成为科技期刊推广、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途径,以微信公众平台、微博、APP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平台,以其受众广、传播快、操作简单等优势迅速占领传媒领域的高地。目前,微信注册用户已达8亿人,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科技期刊可提供全文浏览、过刊浏览、文章检索、期刊介绍、行业热点推送等服务。同时,为提高科技期刊文章的显示度和引用率,在单篇文章网络上线及出版纸质期刊的基础上,编辑可从中筛选优质论文,对论文部分内容进行翻译及二次编辑,邀请行业内专家撰写导读,并提供原文链接,方便对论文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延伸阅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在输出内容的同时,应避免微信平台内容与期刊文章同质化,打造精品数字化传播平台是未来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关键之路。

此外,科技期刊应借助各种国际传播平台,提高期刊的显示度和国际影响力。比如可以利用TrendMD进行学术网站内容的个性化精准推荐,为读者、作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学术信息,帮助合作出版单位和期刊扩大高端读者群及作者群,从而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可以充分利用PubMed系统提供的外部链接功能,更新平台上的文章信息,引流平台读者用户至期刊网站,实现数字化传播共享,提高论文的点击率和下载量。

2.拥抱新技术,推行多样化的评价指标

随着论文传播的多渠道化及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期刊论文评价指标也逐步从单一标准向多元化评价过渡。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科技期刊从只服务于科研学者的模式逐渐演变成向大众传播普及。在2018年5月举办的“中国科技峰会——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Nature总编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强调,科技期刊的使命不仅在于反映其学术价值以及学术影响力,更在于服务社会,学术价值以外的潜在社会影响也十分重要[6]。

在新媒体的推动下,逐渐衍生出与媒体融合相适应的新型评价方式——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指标。该指标不是通过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来评价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而是通过文章在网络社交媒体上传播的力度和广度来综合评估文章的线上影响力。

未来,新媒体将助力科技期刊评价体系,逐步从唯引文至上的学术评价体系过渡到面向学术成果的全面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出版机构及科技期刊要重视对社交媒体专职编辑人员的培养。

3.借助新平台,优化数字化出版流程

面对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传播技术革新的浪潮,我国科技期刊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媒体、新理念,推进传统期刊向数字化出版转型。如何通过互联网的快速推广和数字化发展提高期刊影响力,已经成为各个期刊研究的一个热点。大部分科技期刊已经意识到,要实现全面数字化,必须引进先进的数字化出版平台[7]。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期刊内容资源的整合集约,实现从投稿、审稿、编辑、校对到出版发行全程数字化的目标,迅速提升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目前,借助先进的国际化出版平台,可实现优先数字出版、参考文献支持链接、学术不端文献检测、HTML全文浏览等功能,使期刊的投稿量、下载量及被引用量有质的飞跃,为期刊赢得更多优秀作者和读者的关注,为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优化出版流程的基础上,数字化出版平台还能实现文章形式多样化及期刊内容增值化。比如,大多数期刊已开通HTML全文阅读功能,实现全文数据碎片化,便于读者快速找到所需内容。除此之外,许多出版平台还提供辅助材料上传的功能,即网上出版的同时发表文章附件材料,如手術过程的视频文件或组织材料等动态三维重建模型等,使论文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读者能更清晰地了解作者研究的过程,这也是纸质期刊无法刊出的重要内容[8]。

4.融合新理念,推动公开化的开放科学

开放科学(Open Science)是目前科技期刊领域主要推行的一个理念,它是开放软件、开放数据、开放研究方法、开放同行评议、开放教育资源等一系列的总称,鼓励知识工作者分享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元素,是促进学术交流合作的一种新型科研方式[9]。在新媒体发展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科技期刊正在尝试从传统的订阅模式向开放获取模式转变,以此带动科研成果公开化。

除积极推动开放获取期刊外,国内外科技期刊也在不断探索及推动开放科学,其中包括使用ORCID(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e ID)识别码,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认领自己的学术成果,帮助科研机构更快捷地统计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情况,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追踪;以及加入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 即开放科学计划),实现作者与读者在线学术交流,立体化展示和传播科研论文成果,陆续形成细分化的学术交流圈层,更有效地链接起作者、编辑和读者[10]。

三、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问题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不仅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渠道的升级、内容产品的变革,也带动资本投入、组织形态变革及管理体制升级。相较于发展成熟的行业,现阶段,我国科技期刊融合新媒体发展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产业形态,融合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待加强。科技期刊应进一步提升技术手段,引进专业化编辑人才,推动期刊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中国科技期刊行业根本性的变革,发挥学术传媒产业应有的巨大能量和市场价值。

1.技术手段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已经实现数字化出版转型,但由于缺少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媒体融合进展迟缓、成效不明显,不管是纸质期刊与互联网、手机终端的融合,还是与新媒体的融合,大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多是基于国外成熟的出版系统上扩展改造而成的,远远无法满足期刊自身及用户的实际需求。

在互联网传播渠道和手段方面,大多数科技期刊仍然依赖国内外出版平台,与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出版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在知识传播环节,科技期刊还不能很好地迎合用户对知识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可以说,真正符合国际学术出版主流技术趋势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技术产品仍未出现,国内大型数字出版服务平台的缺乏及数字技术上存在的短板,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

2.缺乏专业化编辑人才

新媒体融合科技期刊发展不仅带来了技术的革新,也给出版专业从业人员带来了理念的革新。新媒体在打破读者用户与期刊之间的边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办刊模式。目前,大部分的资深编辑人员虽然业务素养扎实、经验丰富,但对媒体融合的新趋势、新理念、新方法缺乏足够认知,仍然坚守以往的思维惯性,缺乏主动学习新媒体、新技术的积极性,而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人员,又缺乏扎实的编辑业务功底。

在数字出版与新媒体融合方面,国内科技期刊人才储备不足,缺乏懂技术、懂专业、懂内容的专业型编辑人才。缺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会影响科技期刊融合新媒体的发展进程,制约新媒体技术理念的应用和多媒体的有机融合。

3.盈利模式单一

在数字出版领域,相较于国外成熟的出版机构及知名的科技期刊,我国科技期刊尚处于跟跑阶段。许多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过程中选择与大型出版平台合作,将纸质期刊内容卖给具有一定实力的出版商,通过出版平台为读者提供在线阅读、检索、订阅等功能进行数字化转型。然而,这种看似传统期刊转型的模式其实只是传统纸质期刊的内容转让与销售,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可行的融合方式[11]。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读者将费用支付给大型出版平台,期刊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还是依靠传统订阅及刊登广告的方式实现盈利,导致科技期刊盈利模式单一。

调查统计显示,由于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在新媒体运营方面缺少实际盈利的支撑,限制外部资源的投入,使得提供技术平台的技术服务商投入动力不足。我国大量优质科研成果及论文的外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出版服务能力已明显滞后于国家科技发展的步伐。

对出版从业人员而言,找到新媒体时代适合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行的目标,做大做强中国学术出版市场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四、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展望与举措

通过分析我国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我国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出版提供了新思路,其中包括持续推进先进技术手段在出版领域的应用,提升编辑人员综合素养,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办刊模式。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尚处于规模较小、资源无法聚集的阶段。未来,我国科技期刊要从平台建设、内容推广、产品规划、渠道运营方面力争进入国际优先行列,融合出版才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

1.持续推进先进技术手段在出版领域的应用

科技期刊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撑,纵观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的经验,无不是在先进技术的驱动下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腾飞,诸如语义出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运用都是顺应出版产业发展的趋势。我国科技期刊必须加速融入国际科技期刊发展的大环境中,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促进先进技术在出版产业中的深度应用。

2018年4月,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 STM)公布的最新一期《STM技术趋势2022》提到:未来,伴随着语义出版的兴起,人类知识的编码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和理解[12]。传统出版机构应继续发挥内容出版的优势,充分利用成熟的技术资源,依托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选题策划、内容创作、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方面广泛应用。比如,编辑加工过程中查阅文献和数据查证等烦琐、可量化的基础性工作可以交由人工智能来完成,编辑只需确保稿件的原创性及学术性等。同时,人工智能将作用于个性化内容的设计、包装、制作、出版等方面,人机分工也会更加明确和协调。此外,人工智能根据用户行为进行动态数据分析,还可以进行目标内容的精准推送,实现传播、发行的最大化。

2.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

高水平的编辑团队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一支综合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创新意识快的编辑队伍,科技期刊才能在数字化发展的洪流中拔得头筹。其中,提升编辑的内容扩展能力、学科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尤为关键[13]。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将目光集中于专业知识的提升,还要把传统出版的触角迅速延伸至新媒体融合产业,将期刊出版的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扩展至其他媒介平台,而不仅局限于纸质印刷出版,并且在创新编辑手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将专业知识快速传播至每一个读者的手中。

编辑要面向整个学科发展,为行业提供学科化与知识化服务,为读者用户提供所在领域最前沿的学科动态,寻找并发现学科领域内交叉型创新点[14]。同时,出版机构要立足于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先进的编辑方法,推动国内编辑人员与国际先进出版产业接轨,力争走在出版行业的最前沿。未来,编辑人员要在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强化专业学科知识,培养编辑创新能力,从海量的大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将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为读者用户提供快速、便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3.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办刊模式

科技期刊一要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变化,对读者、作者进行深度、个性化挖掘;二要树立用户思维,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定期组织活动,共同探讨问题,传播有价值的新技术和前沿知识,充分利用科技期刊的分众性开展线上线下信息交流等。针对当前经济市场的变化,出版从业人员必须从单一的编辑工作者演变为科技信息服务供给者,这样才能顺应科技期刊融合新媒体发展的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期刊管理体制,以实现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中国科技期刊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开展新媒体融合与数字出版,在内容生产、传播发行、营销管理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未来,科技期刊將面临从提供出版服务到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信息服务的过程转变,科技期刊将在新媒体、新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探索新的出版模式,为科研、学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丁筠. 新媒体、新技术影响下的科技期刊发展趋势[J]. 科技与出版,2018(7):116-120.

[2]萨日娜. 学术期刊应用新媒体推广的发展策略研究[J]. 科技风,2018(29):217.

[3]佟昕,赵博,韩倩茜. 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对策探析[J]. 视听,2018(7):240-241.

[4]李帛珊.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发展探略[J]. 新媒体研究,2018(22):125-127.

[5]曹沁颖. 人工智能对出版业的影响及应对浅析[J]. 科技与出版,2017(11):7-10.

[6]赵维杰,包旖旎. 科技期刊与科学研究:并肩前行、荣辱与共——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侧记[J]. 科学通报,2018(19):1849-1851.

[7]穆静. 数字出版助力期刊发展[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80-82.

[8]骆筱秋,王晴,胡兴戎. 改革创新促进科技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IJOS》办刊的新进展[J]. 科技与出版,2014(10):35-38.

[9]李婷,施其明,刘琦. “OSID开放科学计划”助力学术期刊融合创新发展[J]. 出版与印刷,2018(3):11-17.

[10]刘荣.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期刊的发展之路[J]. 新媒体研究,2018(18):119-120.

[11]王晓光. 人工智能与出版的未来[J]. 科技与出版,2017(11):4-6.

[12]郝振省. 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现状、趋势及建议[J]. 科技导报,2015(24):20-22.

[13]田丁.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未来形态[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232-236.

[14]张春军,董琦,张小梅,等. “用户思维”在高校科技期刊办刊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8(7):81-84.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数字化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科技期刊”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