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君 孙明 谢艳丽
【摘 要】 文章以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为案例,探讨了融媒体时代行业科技期刊转型的行业基础、转型路径与方式,并探讨了数字化转型时媒体的属性和融合的真正内涵,提出行业期刊只有将技术与内容互联网化、传播功能产业链化、媒介运营与行业充分融合,才能探索出媒体融合更多的发展路径。
【关 键 词】行业;融合;科技期刊;数字化
【作者单位】赵慧君,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孙明,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谢艳丽,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2.007
《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中的科技期刊定义为: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在出版实践中,科技期刊又可分为学术型科技期刊和非学术型科技期刊。非学术型科技期刊传统上主要是有行业性质的科技期刊,本文将专注探讨此类期刊的转型创新路径。
自从互联网媒介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媒介迅猛发展以来,整个媒介环境出现了大的变革,媒介生态被重构。由大流量开放平台和个人、商业或非商业利益组织、专业新闻机构等信息节点组成并按照全新的联结方式运行的传媒生态逐渐繁荣,并以其崛起和滥觞造成了对于传统媒介生态取而代之的新的社会传播生态[1]。
2013年前后是期刊行业发展的拐点。《2015年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指出,2015年我国期刊发行市场整体平均销量下降,从各类期刊总量对比来看,大多数类别的期刊呈下滑态势。在此环境下,科技期刊中学术刊物之外大量存在的行业性质的非学术期刊也未能幸免。以往有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已经越来越难以吸引读者和广告主,同时其盈利模式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赖以生存的传统的“广告收入+发行收入+活动收入”的盈利模式,也受到市场模式剧烈变迁的冲击。有学者认为,整个媒体界所倚仗的“二次售卖理论”“三次售卖理论”的理论内涵和外延也需要重构,应以新媒体为核心重新建立三次售卖模型。
传统的非学术型科技期刊媒体,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整合多种媒介渠道和信息内容,再次创新并传播优质内容?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化资讯中提供自己独特的价值内容?如何在传统的盈利模式之外,建立新的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模式?如何重新树立其迁移到互联网江湖中的品牌?是否需要随着内容的融合构建和打造新的行业产业链?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并梳理的问题。
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众出版)是一家主营报刊出版及新媒体业务的国有文化企业,近年来在新媒体产品及服务方面也进行了战略布局,做了一些实践与探索,基本形成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期刊融合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格局。本文希望就行业科技期刊创新路径,结合卓众出版的创新实践,抛砖引玉,为业界提供一些关于行业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思路与粗浅的参考。
一、融媒体时代行业科技期刊转型的行业基础
1.行业科技期刊要深耕于行业
在中国特有的主管主办体制下,存在数量庞大的行业科技期刊。这些期刊的读者,往往是该行业中各环节上的决策者和实际业务参与者,他们对行业媒介内容的需求,如行业资讯、小群体交流、行业媒介活动等等,日益多样化和互联网化。
这些期刊的主办主管单位往往是该行业的政府主管机构、相关科研单位、协会及有关单位等,它们往往也是期刊所在行业的产业链中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些期刊所在的行业,需要这些期刊能够在行业里深耕细作,不仅要提供行业新闻、资讯等内容,还要承担一些服务的功能,满足行业的研究、会展、论坛、培训、公共关系维护、产品推介及各种传播服务等多种需求。因此,在新的媒体环境中的行业科技期刊变革,从需求方面来说,可以说需要行业科技期刊更多地去扮演“行业资讯内容提供商和深度传播信息服务商”的角色,深入服务所在的行业领域。
以笔者所在的卓众出版为例,多年来,我们以《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与维修》《汽车与驾驶维修》等行业科技期刊为基础,在农机、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精耕细作,不仅在行业中具备了重要的影响力,还以其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行业,成为产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比如,卓众出版旗下的《农业机械》,近年来,该刊通过举办行业高端论坛、开展年度产品评选以及组织技术考察培训团等活动,助力农机行业产学研合作,受到行业广泛关注[2]。
2.切實贯彻落实“融媒转型”的市场理念
因为历史和行业原因,比较优秀的行业科技期刊虽然拥有先天的资源和相对富裕的资金,但依然存在着动力不足的现象。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源是,在目前行业体制和经营模式下,期刊要做出改变所需付出的成本无法与其改变所得的名誉和经济价值相匹配[3]。有时候这些资源往往自身具有强烈的非市场化特征,局限了互联网时代期刊经营的市场化思路。而新媒介自身的技术特征,却几乎是完全市场化的,是以“为用户服务”为至高价值观的。
因此,在行业期刊“融媒转型”过程中,最难转的是理念,正所谓“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遭遇互联网等各种技术冲击的传统科技期刊要改变生存危机和实现创新发展,就要勇于变革,这个变革是将其自身放在媒体嬗变和技术冲击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市场,思考互联网颠覆之下的科技期刊业变革,是要实现战略转型的变革。
3“融媒转型”的经营模式和运作方式
行业科技期刊在数字化背景下不仅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市场思维进行战略转型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变革原有期刊业的经营模式和运作方式,提升期刊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拓展经营渠道,延伸经营方式。同时,还需要提升行业科技期刊在行业、企业创新中的服务功能,使其成为行业价值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融媒体时代行业科技期刊转型路径及方式
如果说行业需求、市场理念、经营模式和运作方式等都属于战略层面的问题,那么行业科技媒体的融合路径和运营方式则属于战术问题。
首先,需要建设好新媒体集群平台。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打通资源和所有的传播媒介和渠道,进行集群平台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承载了新的经营模式和运作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需要结合数字化全媒体传播的方式,优化媒体资源配置,实现期刊出版的“+互联网”。
这种方式的根基是传统期刊内容。一方面要把内容生产模式、传播渠道、内容分发等重要流程全部进行重解和重构;另一方面,要重构内容呈现方式,打造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社会化媒体、视频直播、线下推广为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将关键节点全部打通。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平面媒体的内容优势,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打造以传统媒体内容为核心的,保持媒体影响力并可承接线上线下的广告业务。这种方式虽然继承了媒体属性,但是在此基础之上又实现了传播手段、方式和渠道的升级拓展。
以卓众出版为例,近几年我们调整布局,围绕汽车、工程机械、农业装备三大业务板块,以传统媒体为核心,初步建立了全媒体矩阵。
卓众出版旗下工程机械板块的全媒体矩阵建设,是基于《工程机械与维修》《今日工程机械》《矿业装备》三种期刊,形成了“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社群、匠客工程机械APP等线上产品群,以此配合传统期刊出版及线下品牌活动。2017年以后,随着行业复苏和新媒体业务的增长,卓众出版的工程机械板块进入新的增长轨道,纸质内容和各个新媒体渠道的阅读量基本都稳定在行业同类媒体的前列,做到了同一信息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同步报道,使得传播效果最大化。在2018年的上海宝马工程机械展(bauma CHINA 2018)中,匠客工程机械APP采用移动端视频化运作、多平台分发等方式,以“移动端视频+图文”的报道方式,在展会期间共推出短视频作品257个,作品点击量累计超过1800万次,成为媒体转型升级在内容打造上的典型。
农业装备板块是卓众出版的传统板块,它的全媒体矩阵建设是以《农业机械》和《农业工程》两种期刊为主,并开发“知谷”这一互联网媒体平台,形成了以知谷APP为核心,网站、微信、头条号、其他自媒体平台为一体的全媒体平台。在这个板块的全媒体平台上,2018年总阅读量达到“400万+”。同时通过不断探索,该板块的生产流程、组织架构和人员设置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新媒体和传统期刊内容实现了深度融合,带动了期刊的整体转型。近两年,农业装备板块的收入、利润以及传播量保持稳步提升,已经完成了全媒体转型。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基于原有媒体平台打造的“+互联网”的新媒体集群平台就是路径,在此基础上的各种内容生产流程、经营思路、管理制度等便是依托于路径的方式。
其次,需要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行业融合。这方面更强调“互联网+”,要积极打造产品产业链,在新的领域创造新生态,在行业垂直领域,以多年来深耕行业所积累的经验和品牌、客户等资源为基础,开拓面向垂直领域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以期实现和行业产业链真正的融合。这是更深层次、更高级别的媒体融合,是更深层的经营模式和运作方式的变革。
卓众出版这几年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以原有的行业资源为优势,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新业务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其旗下的“第一工程机械网”,是基于工程机械期刊群创建的行业资讯类网站,于2010年上线。2015年,卓众出版引进工程机械行业一家技术企业组建子公司“北京卓远智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远智联”),并将网站注入卓远智联,在媒体属性的基础上嫁接工程机械智联系统,使其转型为行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经过两年多的铺垫,卓远智联更加明确了以物联网为特色,着力打造工程机械应用服务平台的定位,并围绕这一特色进行战略布局。2017年4月,卓远智联同美国爱科集团举行“互联网+农机”农业智慧互联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爱科农机车联网”系统正式启动。卓远智联致力于成为工程机械和农机领域的车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2017年已在农机车联网领域实现突破,该公司计划在此基础上继续开拓10家以上大客户,实现快速增长。
在汽车“后市场”领域,卓众出版旗下的《汽车与驾驶维修》期刊25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汽车行业经验和汽车“后市场”相关资源,其开发的一款产品“扳扳”,是能够实现将广大车主与汽车维修技师实时连接的智能共享型移动APP产品。这款产品希望打通C端的车主和B端的技师,为广大车主提供专业、权威、信赖、便捷的用车管家式新体验,为汽车“后市场”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创新与变革。“扳扳”以“IM即时通讯技术”为核心,将车主在用车方面产生的问题需求直接与专业技师、维修企业对接,通过构建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为广大车主提供汽车知识问答、维修保养、用车指导等更及时、更专业、更便捷的一站式用车服务。2017年6月,扳扳APP通过内测正式上线,现在已经更新到3.4.1版本,新版本APP全面更新了即时问答模块,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稳定性,提升了产品运行效率并优化了用户体验。通过线上活动,扳扳APP提高了用戶留存率及活跃度,增强了用户黏性。
在以上两个案例中,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行业融合的“互联网+”是路径,拓展出的面向垂直领域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是转型的方式。
三、融媒体时代行业科技期刊的思考
诚然,随着新技术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不论是拓展“+互联网”的两微一端、视频、云等传播渠道、方式和平台,还是“互联网+”的互联网产品及产业链的打造,不可否认,媒体融合整体上仍然处于艰难的探索期,鲜有特别成功者,也鲜有可复制的模式,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在探索中攻坚克难,取得突破。特别是行业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它不像大众类媒体有读者基础和读者数量上的优势,又不像学术性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般思路简明,它介于二者之间。
1.关于媒体属性的再认识和再定位
从互联网普及伊始,传统报刊就一直把互联网看作是一种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以此不断刷“存在感”意图遏制住不断下滑的影响力。一提起转型、融合,就是要运用上所有的技术手段。从早期的网站、电子期刊到现在的APP、微博、微信、视频等,一直是传统报刊所追求的技术手段。对于互联网的运用大多是在既有的运作逻辑的基础之上,把互联网作为延伸自身影响力、自身价值及功能的一种延伸型的工具,即在固有的发展和社会运行逻辑基础之上的一种按照惯性思维划延长线的因素和手段[4]。但是,在这些技术手段之后,一定会有新的技术和新的工具出现,并且更迭速度会更快,然后这些新技术新工具迅速成为新的“媒体”。如果传统报刊仅仅跟风地片面追求新的传播工具和技术,而忽视媒体本身的属性和优势,可能会把媒体融合引入误区。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和平台的叠加。行业科技期刊要在内容上追求信息的品质和权威。具体说,就需要利用权威的信息渠道、规范的采编流程,进行专业化的新闻生产,将在行业中的信息采集、信源挖掘核实、写作分析解读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并将其延伸到新兴的传播技术和渠道中,并且,提供用户需求的产品。
在这一点上,卓众出版也是深有体会的。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旗下曾经有部分媒体一度想放弃作为媒体的优势和属性,事实证明,这样做的代价就是丢掉了最为擅长并且最有优势的法宝。在媒体融合过程中,行业科技期刊一定要紧扣媒体属性,走媒体专业化的道路,形成媒体独特的价值和角度。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衍生出适合的产品,合理地拓展产业链。
2.合而不融或融而不合是大忌
不是运用互联网的某些技术和某些传播渠道,就是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要建构一个全媒体的生态系统,是全产业链的,这种融合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和内容的融合、行业产业链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
相关产业对媒体融合的探索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基本可以对应上述三个方面。第一阶段是传统报刊的传播技术手段的拓展,可谓之技术的融合,并进一步实现内容的一次加工多次分发;或者是根据不同平台、不同渠道重新打造内容,可以认为是技术和内容的融合。第二阶段是最重要的融合,是媒介和行业所在产业链进行融合,是媒介内容和传播进入该行业的产业链中。第三阶段,是媒介全面打通产品运营、渠道运营以及提供服务、销售等各个层面,在经营方式上融入行业。这个层面的媒体融合才是最终目标,“互联网所造就的这一全新的社会基础上按照互联网的法则和逻辑来重新统合媒体及社会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这就是‘互联网+提出的重要意义之所在”[4]。
以卓众出版旗下的《汽车导购》期刊为例,该期刊最初以汽車导购APP为核心产品,构建了以汽车导购APP品牌自媒体矩阵、“HD说车”品牌自媒体矩阵、《汽车导购》期刊为主的传媒平台,后来逐步发展到以“汽车导购圈层”营销体系为服务手段的新型传媒服务生态,这样的融合相比单纯地构建全媒体平台更进了一步。目前,该板块数字媒体收入占比不断增加,媒体转型架构已初步构建完成。
融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手段层出不穷,用户喜好多元而善变,广告主更注重实际效果。行业科技期刊只有将媒体融合放到整个的“互联网+”的思维中,将技术与内容互联网化、传播功能产业链化、媒介运营与行业充分融合,才能探索出媒体融合更多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张超,李珊,等. “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关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J]. 现代传播,2015(5).
[2]张品纯. 行业期刊助力行业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 科技与出版,2018(9).
[3]徐会永,许玉清. “互联网 + ”时代对科技期刊数字化的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
[4]喻国明,焦建,张鑫. “平台型媒体”的缘起、论与操作关键[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