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琪
有关国际组织,每年都对人类生存环境做评估,加拿大总是位居前列。加拿大有关组织,每年都评估国内各大城市宜居的综合指数,渥太华总是名列前茅。
人人都是制造垃圾的小机器。生存环境如何,宜居指数高低,垃圾问题至关重要。社会对垃圾事宜所秉持的理念,百姓对处理垃圾所表现的态度,政府对垃圾工程所制定的规章制度,鲜明地折射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精神文明的现有高度,无遮无掩地显示在千家万户的房前屋后,往来驰骋的大街小巷,人际交往的楼堂馆所,赏心悦目的公园私苑,甚至蜿蜒起伏的河岸与湖畔。
初来乍到时,对渥太华人处理垃圾的手段和气魄颇感新奇和新鲜,大为惊诧和惊叹。新环境,新心情,居民区里一走一逛一观察,别有洞天之感油然而生。时值五月,家家户户门前的草坪,修剪得平平展展一片绿。雨中或雨后,草地尽管蹚,鞋湿袜湿裤管湿势所必然,但丝毫不见脏;宽宽的人行道,大人只管坐一坐,孩子尽可滚一滚,硬邦邦硌得肉疼属于正常,但沾不上尘土。
那天清晨,满街出现奇观。许多人家前院草地的一角,一字形摆放着胸脯高的硬塑圆筒两个,一灰一绿,看不见内容,闻不见味道;膝盖高的黑色敞口长方形硬塑盒子一只,或浅或满或尖,装的是废报纸、旧广告和包装器物的纸夹子纸盒子(特长特宽的纸盒子,压扁踩平整整齐齐放于一字形队伍里);鼓囊囊满当当的黑色塑料袋,一两个,四五个,多者十来个。回到家门,女儿正从车库里往外搬运,大筒有轱辘,拉;黑盒无轮子,抱,她也在为满街奇观添彩。
我好奇地一问,女儿平静地一答,原来今天是这个小区的垃圾日。
想起我们中国悠悠五千年,广大庄户农民处理垃圾的方式很传统:生活垃圾倒入猪圈,任猪择其善者而食之,其不善者而弃之;日积月累的碎铜烂铁,卖给下乡高喊“钱买碎铜烂铁”的小商贩。城市里普通市民,破烂儿卖给专收废品的人;生活垃圾嘛,街头角落一倒,自有环卫工人小推车推走。楼房鳞次栉比之后,能卖的破烂儿依然卖给收废品的,块儿八毛也是钱,蚊子也是肉。生活垃圾嘛,往垃圾通道里一倒,自有物业清扫人员清理走。
加拿大的垃圾工程,让我叹为观止。新房竣工后,业主入住时,环卫局发给每家四样容器:膝盖高矮敞口黑色硬塑长方盒子一个,用以收敛纸质垃圾;同样质料、形状和大小的蓝色盒子一个,拿来盛装塑料、玻璃和金属类垃圾;齐胸高的高密闭度硬塑圆筒两个,灰筒盛其它杂七杂八可再生垃圾,绿筒装毫无回收价值的生活垃圾。从周一至周五,垃圾日按区分片各占一天。市区内和远近郊,渥太华到处有大片树林和农田,树林深处,农田边缘,往往有那么一两户人家,年复一年孤零零居住着。不管多么隐蔽和偏远,一到垃圾日,也都提前将本垃圾日应该收的垃圾中规中矩地摆放到应该摆放的路边。
哪个垃圾日运送哪样垃圾,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生活垃圾每個垃圾日都运,因其易于腐烂变质,释放浊气。其它垃圾,隔周一次。如果有人偶尔错放,对不起,环卫工人置之不理,你怎么搬出来再怎么搬回去,下周今日再见。
我很快成了我家主管垃圾“工作”的项目经理,年复一年,无特殊原因不让权。
环卫工人运垃圾,靠的是垃圾车。加拿大的垃圾车,高矮大小与集装箱相仿。但集装箱只是集中货物装一箱,唯一功能在于“装”。而垃圾车除了“装”,还要加工,垃圾车内,纵向一分为二。右边装载生活垃圾,齿轮一转,几十斤重的废物从车尾卷到车前端。左边运送可再生垃圾,齿轮一转,玻璃瓶子易拉罐儿,塑料盒子金属片儿,统统化为碎屑并翻卷到车前端,且各得其所,互不混杂。垃圾车的驾驶室,并排两个方向盘。有时出动两人,一人专职开车,一人挨家挨户收敛垃圾到车内,有时一人兼二职,既开车,又收敛垃圾。一般居民区,二三十米一家,为上下车方便,须驾驶右侧方向盘,待车厢装满,这才坐到左侧方向盘前,扬长而去。
法律和规章,乃相对凝固的条文,但绝不排斥亲民性和人性化。黎民百姓由知法懂法畏法循法,一步步渐进到孔子所云“从心所欲不逾矩”,归根结底靠教育。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生存环境的保护需要依靠我们所有人的努力。看渥太华的垃圾日,仿佛是在观看一条技术娴熟的流水线工作。无论是投放分类垃圾的居民,还是运输垃圾的工人,只要是垃圾日一到,所有人都默契十足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一套成熟有序的垃圾处理系统,精确到每一种分类回收设备的配置,精确到每一个具体日子的布置实施。这种高效的环保当然需要严肃认真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来支撑,而究其背后更深远的力量,则是持久的教育支持。文明需要传承,经验需要共享,愿所有人携起手来,还给人类家园更多的“青山绿水”,也带给我们自己更高质量的生存环境。
【文题延伸】美丽的日子;环保的背后;垃圾日的启示……(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