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梦黎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人力资源、货物资源、资金流动、服务辐射面和信息交换的更新频率不断加速,这必将对我国物流运作效率提出更高的标准。物流业是一项复合型的服务性产业,它融合了仓储、运输、货运代理、信息处理、金融服务等众多供应链环节以及功能,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柱。2017年3月15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批准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1],这将有助于重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并在重庆的战略支点和联系点发挥重要作用。建立“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支点,服务物流行业和跨境电商等行业,但毋庸置疑的是,传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跟不上物流发展的脚步的,特别是对于高职学院物流专业而言,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弯道超车”才是目前最需考虑的问题。因此,探索高职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对学生职业生涯以及社会物流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必将会对跨境物流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带来新的挑战。
此外,“互联网+物流”模式对于重庆乃至中国是一个跨越性、飞跃式的发展,聚集了现有的产业以及企业效能,促进了相关技术、人才、项目、资金等资源的汇集,让普通人拥有更多的创新和创业的机会。同时,为利用移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手段构建区域化现代电商物流中心以及公共仓储配送中心;为打造体验服务、集团化服务和物流保险、物流配送等新型物流模式和服务;为构建制造、贸易和服务业融合的智慧物流产业链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应受到高度重视。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经过多年的探索,专业架构不断趋于完善,课程体系也较为成熟,但是在这样一种看似平稳的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如果再一味追求“稳中不变”,“墨守成规”,势必将不能迎合社会以及行业的发展。然而在寻求“改革”的路上,势必也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深度不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就业问题依然是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中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作为高等职业学院,应该贯彻和响应国家教育改革政策,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技能人才。毋庸置疑的是校企合作模式已然成为众多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首选,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例如大多校企合作在形式和内容上仍然较浅,仍存在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机制体制不畅等问题,校企合作的内容仍需要探索和研究,校企之间的合作应更加深度融合。各院校在校企合作的深度上存在差距,最明显的问题在于校企合作松散,缺乏长效的校企合作体制做支撑。
(二)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与技术培训的内容没有确切的联系,不能够满足企业的就业岗位能力需求。
(三)专业方向定位难度较大,没有专业特色。当前的整个物流发展形势正处于急速发展的变革时期,无论是物流整体经济还是社会物流的意识形态,都处于解构时期。许多传统的物流企业在市场环境变革中不断进行着行业洗牌与秩序重建,传统对物流的认知观念都在新的理念体系冲击下逐渐被瓦解。这样一来,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就会处于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具体体现于课程标准没有对接先进的物流职业标准,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岗位,滞后于现代物流行业和物流企业发展对岗位的要求,更与国际物流职业标准有较大差距等,依然依附于、拘泥于传统的课程建设,很难找到一个切入点去完善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没有专业特色。
(四)教学硬件资源条件尚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主要表现在校内实训场地面积小、场所较为分散、校外优质实训资源偏少并且合作比较松散。
(一)订单式培养人才。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正式招生。当前,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近100人次。虽然学院建立物流专业的时间,但自建立专业以来积极响应国家产教融合政策试行“订单班”的号召。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对物流企业展开广泛的社会实证调查,聚焦产业时事,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和知识点的需求,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订单企业对专业人才“规格、道德、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知识架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2],并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动态地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时优化调整,与用人企业共同培养专业人才[3]。
(二)利用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为加强学院校企合作力度,在现有校企合作基础上,与相关企业联合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实现途径,深度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践,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型和实用性人才,秉承“产学合一,双线并行”、“校企联动、产学耦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京东物流精英班”顺利正式开班,“京东物流精英班”开班是对双方前期校企合作的充分肯定,顺应了国家对于职教发展的新要求。“京东物流精英班”的构建为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经营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供了更多路径[4]。此项产学合作项目是学院不断升级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工学结合的积极举措,后期会在专业建设等方面开展多方位合作,这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下一步京东企业教师,将会不定期深入学校,结合京东实际运营模式为学生讲解电商行业中物流运作最优的京东运作模式、最新的行业动态。在三年的学习中,“京东精英班”学生将完成“学中做、做中学”总过程,完成从认识岗位、熟知岗位、适应岗位、优化岗位到创新岗位,最后到互联网创业系列能力的晋升转变。
(一)加强教学师资实践能力的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稍有不同,对于学生的教学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纵揽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大部分教师学历较高,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严重缺乏从事物流活动的实践经验,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缺乏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导致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严重下降。另外,因为我国物流专业起步稍晚,总体师资还较为缺乏,不少邻近学科教师跨专业来教授物流专业课程,导致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低下。此外,专业课教师对于企业的人才需求认知还很薄弱,教学方式与当前物流行业所需人才技能背道而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物流行业人才的供应以及储备。
建议侧重加强校方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建立定期交流,不定期送培,采取校企“互聘共修”、“共同教学”的模式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5]。
(二)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高等学校以其资格品牌、学科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而著称,以办学特色从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6]。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还是教学模式上都趋于成熟,但是要在其中发展出各自院校的特色,精准做到专业定位还是需要更多地去思考。
建议根据院校专业背景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做到专业定位明确,发展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三)引入“互联网+”理念,打造新型教学资源。打造以物流岗位能力单元对接为主导的仿真化教学资源为主要教学内容,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前卫的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网络教育指导平台,构建具有移动授课、师生实时互动、交互授课等功能的智慧型教室以及一体化翻转混合式教学模式,例如:采用微课以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从物流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着手,立足能力单元分析,对接岗位层级、物流岗位序列,开发出适合高职层次水平以及可以衔接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数字教学资源。另外,还需完善升级教学企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功能,重点打造智慧物流型教学内容和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