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周维佳,朱速松,罗德强,江学海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水稻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6)
绿色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2018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当今形势下,稻米不仅是贵州人民最重要的口粮,水稻产业发展也成为贵州省大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大形势下的城镇扩张和环境恶化,稻田作为最大的人工湿地,其生态保护功能也愈加重要[1]。水稻生产正由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逐渐向“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绿色生产目标转变[2],相关学者研究了绿色生产过程中的品种选择和种植技术[3-4],也报道了绿色生产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尤其是绿色生产能有效减轻环境压力、提升稻米品质和品牌影响力[5]。贵州水稻生产由于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成本较高[6],只有充分利用贵州的生态优势和品质优势[7],以绿色发展破解水稻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难题。但目前关于贵州水稻绿色发展内涵、贵州水稻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贵州水稻如何绿色发展等问题尚不明晰,因此,笔者等通过广泛调研贵州水稻产业发展和查阅文献资料,分析了贵州省水稻生产的严峻形势和绿色发展优势,重点阐述了水稻生产绿色发展对全省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经反复论证提出了贵州省水稻生产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促进贵州省水稻生产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水稻是贵州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安全生产是贵州人民口粮的基本保障[8-11]。当前全省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虽单产稳中有升,但稻谷总产仅423.7万t,稻谷消费缺口达147.3万t,稻谷自给率仅为74.5%[12],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要求已显得十分紧迫。
贵州水稻生产条件相对落后,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种植成本相对较高及传统水稻种植效益低等均制约着水稻产业发展[7]。但是,贵州工业污染少,水稻灌浆期温度适宜,相同水稻品种在贵州种植的稻米品质普遍优于西南诸省,是优质米生产的天然宝地[6-7]。贵州拥有大粒香等高端特色优质水稻品种[6],水稻肥料和农药施用量在整个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仅高于重庆,“三品一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创建了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稻米品牌,拥有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稻米加工龙头企业,贵州优质稻米品牌已逐步为全国业界所认知,独特的稻田农耕文化也逐渐展现出迷人的魅力。
贵州水稻产业要破解转型升级难题,促进水稻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实现高质量提质增效,必须全面贯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思想,深入推进水稻生产绿色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贵州水稻生产的生态优势、品质优势、品牌优势和农耕文化优势,改善优质稻品种结构并合理布局,重点加强高标准基本稻田建设,努力建成一批持续稳定的贵州优质稻商品生产基地和农旅结合示范基地,完善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核心要求的贵州省水稻绿色生产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和强化贵州优质大米品牌,让贵州生态绿色大米走向世界,让世界分享贵州美味。
2.1.1 水稻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 据贵州省2016年度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报告显示,水稻产业是贵州省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全省水稻种植农户约60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为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稻作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更多。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07.6亿元,第二三产业中稻米加工产值约60亿元,加上稻米食品、稻米深加工、餐饮、文化旅游等其他产值更大。对于此传统大产业,必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抓好水稻绿色发展、做强贵州精品稻米,才能大幅度提高水稻产值。
2.1.2 水稻绿色发展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必须积极调整水稻品种结构,以企业带动农户进行规模经营,增强稻田综合种养,走绿色发展之路。下面以3个方面的调研实例予以介绍。
1) 选好优质稻品种。贵州省优质稻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16年优质稻单价较10 a前提高了0.48倍,产值提高了0.55倍,净利润逐年增加,2016年优质稻比全省水稻平均利润高出25%。引进的国标二级优质稻品种宜香2115为贵州省近年稻农脱贫增收的最主要应用品种,2015-2017年全省累计种植4.1万hm2,平均产量623.3 kg/667m2,累计增产12.4亿kg,实现了优质优价和种稻增收。
2) 选好组织模式,利益联结贫困户。贵州茅贡米业在湄潭永兴镇流转330 hm2稻田种植优质稻,带动农户8 000余户,稻谷收购价高达7元/kg,精品产品售价高达32元/kg,最高达256元/kg,农民种稻收入2 500元/667m2以上,企业毛利润达15元/kg以上,走出了一条“优质米企业+基地+农户”的共谋发展、助农增收的新路子。
3) 选好“稻+”模式。2014年湄潭县黄家坝官堰村麦子寨组实施7 hm2稻蟹种植,水稻平均产量为504.4 kg/667m2,稻米批发给上海客户单价为21.6元/kg,产值5 992.3元/667m2,扣除成本900元/667m2,纯收入5 092.3元/667m2,蟹产量为30 kg/667m2,单价360元/kg,产值10 800元/667m2,扣除成本4 000元/667m2后纯收入为6 800元/667m2,合计纯收入11 892.3元/667m2,凸显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优势。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稻田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稻田生态系统除具有基本的粮食生产功能外,还具有其他农业生态系统不能代替的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休闲旅游等综合生态功能,被赞誉为“地球之肾”[1],保护好水稻生产系统是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稻田作为人工湿地,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1) 抗洪作用[1]。稻田是季节性“蓄水库”,可蓄水200~300 m3/667m2,蓄水防洪作用巨大。 2) 防涝作用[12]。水稻是耐涝稳产作物,具有耐涝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在孕穗前的各个生育期被淹,只要叶尖露出水面,都能恢复生长。 3) 提高土壤肥力[12-14]。稻田微生物的固氮量较旱地高出约30 kg/hm2。4) 改善水稻的生境条件[11]。稻田水层可调节土壤酸碱度接近于中性,平衡温湿度,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 5) 防止表土冲刷和水土流失[1]。在相同降雨量下,稻田的径流仅为旱地的1/10~1/5,即使在暴雨时,一般不会引起表土流失,稻田也不会扬起沙尘。 6) 净化污水[1]。稻田处于淹水还原状态,使多数污染物呈生物无效态或低效态。 7)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12]。水稻叶片挺立,单位叶面积指数(LAI)比其他植物大,在夏天高温下,水稻的光合作用没有旱地的“午休”现象,吸收CO2和释放O2的能力是植物中最高的。 8) 稻田具有调节气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功能[8-9]。水稻在生长期旺盛的蒸发带走大量热量,有直接降低气温的效果。 9) 补给地下水功能[1]。种植水稻可以增加地下水的补给,对因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下沉,有防止和修补作用。
发展水稻绿色生产,应用绿色品种、绿色耕栽、绿色施肥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有利于保护贵州省最大的生态湿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传统的稻文化、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为推进贵州水稻生产绿色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贵州省生态优势、品质优势和品牌优势,发展精品稻米,走绿色优质高效之路。
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和水稻生产主体都要逐渐转变3个传统观念:一是水稻种植不能增收的观念,二是种植优质稻会减产的观念,三是水稻绿色生产难度大的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水稻生产的3个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一、稻米是贵州省最重要且有较大缺口的口粮,抓好水稻生产是保障贵州省粮食安全的政治任务;二、稻田具有其他农业生态系统不能代替的综合生态功能,保护好水稻生产系统是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三、充分利用贵州省生态、品质、品牌优势,发展绿色优质大米,推进绿色“稻+”,增强市场竞争力,将大幅度提高水稻种植效益,有力推进贵州省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
首先,各级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扶持政策,从省到县各级财政设立水稻绿色发展专项资金。其次,整合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的园区建设、优质特色粮食产业、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项目,以及省科技厅、扶贫部门、粮食部门等项目资金,向优质稻绿色生产基地集中投放。第三,加强对水稻绿色生产的资金补贴。政府每年发布重点推广的绿色优质稻米品种、绿色种植技术、绿色农资产品,对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和生产主体进行绿色补贴,对绿色优质大米产品进行差异化收购,加快推动市场形成优质优价、绿色高价的预期,引导水稻生产主体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引导稻米消费主体消费绿色优质产品。
重点支持有品牌、上规模、有积极性的新型经营主体从事水稻绿色生产,通过提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综合效益。广大散户必须依靠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鼓励以招投标形式开展政府购买绿色生产公共服务,包括统一供种、集中育秧、栽插、统一施肥和病虫害防控、机收、机烘等全产业链服务,以认定的“绿色技术服务主体”为依托,农民只需支付农药等基本农资费用,得到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提高防治效果。
集成切实可靠、稳定高效的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第一,注重绿色品种供给。抓好优质绿色水稻品种的选育和引进,筛选一批肥料利用率高、综合抗性好的优质绿色水稻品种,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特优品种,形成高中档优质稻品种合理配套。第二,注重绿色栽培。根据品种特性合理栽插和管理,形成通风透光、茎秆粗壮的群体结构,通过稻鸭共生、生物多样性等防控病虫害。第三,注重绿色施肥。推进新型肥料产品研发和技术应用,鼓励增施有机肥,逐渐降低化肥用量。第四,注重绿色防控。研发应用新型高效安全药剂,特别是生物农药,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药物吸收机理精确施药,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施用量。第五,注重绿色“稻+”。除水稻本身绿色生产外,不能忽视鱼(鸭)养殖在饲料、药物方面可能造成的面源污染和药物超标。
贵州省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市场环境多样,各地要根据各自特点,因地制宜选准适宜模式,不能盲目推广,必须根据选择的模式,组装适宜的规范技术,并抓好稻与二三产业融合。
完成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水稻生产功能区。严格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管理,确保其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加强水利工程及其设施建设、机耕道路硬化工程建设,打通农田水利和机械化生产“最后一公里”,提高旱涝保收能力和机械化水平。根据当地生态和生产条件,合理定位规模和层次,在无公害基础上,达到绿色生产标准的要创建绿色水稻生产基地,适合有机生产标准的要创建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高投入品准入门槛,借鉴黑龙江“五常大米”经验,实施优质绿色大米种植全过程可追溯。加强农药使用安全风险评估监控,严格落实按标签标注用药和安全间隔期制度,实施“基地品牌化、企业品牌化、产品品牌化”三位一体品牌战略,构建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以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培育多个如茅贡米业“茅贡大粒香”的知名品牌,把贵州优质稻米做成贵州的第5张名片。销售是贵州精品稻米走向市场的关键,要改变观念,开拓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通过产品认证、农产品展销会、稻文化节等形式,将贵州省独特的稻米品牌与稻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推进水稻生产绿色发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需要转变传统发展观念,从稻田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优质水稻品种和技术供给、绿色生产主体培育、品牌创新引领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协同推进,努力打造优质精品稻米,让稻米成为扶贫攻坚的“金米米”,让稻田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