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9-03-19 14:21张淑芳
广东蚕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基础有效性理念

张淑芳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张淑芳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进一步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是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中,引起重点关注的是教学有效性的改革,只有教学有效性提高了,并直接作用于学生,才能最终达成为各行各业培养既具备较高素质、又具有较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公共基础课程;有效性

1 课程有效性教学理念简介

1.1 课程有效性教学理念的起源及其含义

在二十世纪的前半叶,课程有效性这种全新的现代教学理念开始在西方国家蓬勃兴起。课程有效性教学理念最早并非由教育学者提出,而是起源于教学科学化运动,后来才逐渐传入教育界。

课程有效性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即在不违背课程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借助于目标管理和过程评价,力争投入较少的成本,即可获得较丰厚的收益(这里所说的成本是指授课教师付出的物力、精力与时间;这里所说的收益则是指授课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使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及个性培养等教育收益)。

1.2 课程有效性教学理念的具体内容

课程有效性教学理念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3 个方面:

1.2.1 课程教学要讲求效率

是指授课教师要讲求成本-效益,力争投入少、获益多。

1.2.2 课程教学要有效果

所谓课程教学要有效果,是指教师课程教学的最终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目标完全一致,至少也要高度吻合。

1.2.3 课程教学要实现一定的效益

所谓课程教学要实现一定的效益,是指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要尽力满足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以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这正是教师课程教学活动的价值或者收益之所在。

1.3 课程有效性教学理念的基本特征

课程有效性教学理念主要有以下6 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课程有效性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要达成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与能力,二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强调所有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同时关注全体学生上述两个目标的同时实现,不能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目标。实践中,尤其要防止一种容易出现的错误倾向,那就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过分强调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或者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错误倾向。

(2)课程有效性教学理念强调要科学地评价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

这里所说的“科学”,是指要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准绳和依据来进行教学评价。为此,教师在每次课前就要把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事先设定好,以供使用。对于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要具体,二是要明确。同时,科学的课程教学评价还意味着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对教师工作实绩和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评价。

(3)课程有效性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有义务把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充分调动出来,引导他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自己的课程学习中去。

那么,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三个方面的参与中,教师应该先从哪个方面入手引导呢?答案是行为参与。行为参与能启发和激励学生,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运用知识去发现、去创造、去突破,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

(4)关注教学所取得的实际效益。

这里所说的实际效益,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方面都能取得最大的进展。实际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生产效益相当于教师力争用最少的时间灌输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内容,这恰恰是课程有效性教学理念所强烈反对的,它认为这种缺乏效益的“奉献”其实是教师在耽误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5)课程有效性教学理念主张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课程教学活动。

站在课程有效性教学理念的角度来看,教师如果能每次课后都自觉地对自己的课程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因为只有在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中才能把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检查出来,并不断修正,从而使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越来越强。

(6)教师的教学策略必须有效。

有效的教学策略包括:了解学生并能够与之顺畅沟通、以提供必要指导的方式在学业上帮助学生以及能够胜任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等等诸如此类的工作。

2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存在的有效性问题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开展多年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以下4 个方面的问题仍然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面临的难题。

2.1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益不高

在某些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虽然教师教得很辛苦,但学生却并不买账,表示学得很痛苦。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觉得不能从中获得较高的效益。如果课程教学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那学生就很难学好,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效益了。

2.2 缺乏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要借此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的共同提高。因此,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二者之间就应该高度相关。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许多时候这二者之间、对学生上述两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之间都是割裂开来的,学生虽然拥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但全人及个性的发展却很不健全。受其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是很明确,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不认真完成作业,不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2.3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仍有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专门用于评价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标准,只能参照专业课程的标准来对自己进行评价。众所周知,这两类课程无论是在特点与目标上,还是在教学组织形式及性质等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因而教学评价标准也不应该照抄照搬。

2.4 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的缺失

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分解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整体设计以及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运用。这其中最后一项,即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尤其重要。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并不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联系,缺乏理论支撑;在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时,也不进行全局思考,而只是盲目机械地模仿他人。

3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紧随形势变化,及时修订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目标,真正实现动态管理

目前社会各个行业及其内部的各个岗位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可以用以下两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变化快和要求高。为了适应这些特点,各高职院校一直在积极修订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被纳入其中的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目标。今后要继续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力度和速度,真正实现对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在社会需求、行业、专业等层面进行动态的管理和修订。

3.2 加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管理学的原理,在一个组织中,人始终是最关键的因素,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有效性问题的解决中也是如此,师资队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应通过理论培训、经验交流、考察学习、请进来与走出去等形式,继续加大对公共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拓宽教师们的视野,提高教师们的高职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最终为教学出成效提供必备的前提和坚实的保证。

3.3 高职院校要确保为自己的公共基础课程所选择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是科学合理的

切忌将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放在真空中孤立地加以研究。正确的做法是要将其看作和整个学习环境中的所有因素融为一体并在其中进行的创造性的工作。一个真正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应该是能达到如下这样一种境界的,那就是人们只是把学习看作是自己众多行为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行为而已,和其他行为一样,学习行为也应该自觉自愿、自然而然地发生,不需要强制,当然更没有痛苦。为此,高职院校在设计一种科学合理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之前,就应该通盘考虑如下因素,即本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目标分别是什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怎么样?而高职院校在选择或者设计一种科学合理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进程中,则需要重点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确保自己的设计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其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各自为政的;二是要确保方法的创新性与有效性。

3.4 完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考评机制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考评机制既是对教学的检验,同时本身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同时符合学生及课程目标特点的考评机制即为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截然不同的是,公共基础课程的许多教学目标具有长期性和隐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上述两类课程的考评机制不可能相同。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来进行教学考评:

(1)就考核方式而言,应做到以下三个“兼顾”,即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兼顾、能力考核与知识考核的兼顾、兼顾综合素质及职业和学科能力的考核。

(2)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考核方面,则应做到以下三个“兼顾”,即教学过程与目标的兼顾、学生参与度与师生积极性的兼顾、课程目标与教学效益的兼顾。

教学考评机制事关课程教学是否有效的检验、事关教学改革能否成功、事关对教师的激励,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考评时,必须既要坚持科学、公平、公正,同时又要兼顾人性化,统筹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

3.5 提升课堂教学的控制水平和能力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都是好几个班级合班上课,班容量都比较大,新形势下提升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控制水平和能力成为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形势下需要学生参与的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不同,前者对教师控制课堂的水平和能力显然有更高的要求。例如,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怎样引导学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要回答这些问题,教师不但要有创造性,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1]何玲玲.高职公共课程教学有效性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4):86-87.

[2]叶林德.高职院校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时代经贸,2012(8):246.

本论文是2018年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公共基础课程有效教学途径研究——以经济学基础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号2018GGJCKT154。

G712

A

2095-1205(2019)11-142-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11.84

猜你喜欢
基础有效性理念
“不等式”基础巩固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整式”基础巩固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