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良 姜月秋 张 丽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初探
郑文良姜月秋张丽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59)
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文章从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探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与传统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模式不同,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国内地方高校应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进一步明确创新并将相应策略不断完善[1~2]。
应用型人才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可以对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断更新,在实际工作中获取最新技术或创新与改革技术。对实际问题解决时的分析思考应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而实现消耗最少的物质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类型人才拥有丰富的实践技术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也就是一专多能的特点。该类型人才并非单纯的应用专业知识而是创造性的应用,对于新型问题及情况借助对新技术、方法及知识的不断学习及分析进行有效解决[1~3]。
高校应坚持以本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评价和课程设置等,强化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依法依规、宽严相济、科学管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立德树人成效明显。
高校应树立“能力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观,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按照“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应用能力、强化实践育人、持续改进质量”的思路,不断深化合作育人,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实践育人特色,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校企、校地与校校合作,拓宽合作育人渠道,加强合作育人平台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深化与地方企业的战略合作,以科研为抓手,促进产教融合。通过行业平台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实现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基于“重基础、强实践、拓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知识构建+专业实践+价值塑造”全过程育人、“校内培养+基地培养”全方位育人、“校内导师+基地导师+管理人员”全员育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新模式。
完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本科生由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和综合素质教育模块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理论模块、素质教育模块、专业实践模块构成的新型课程体系。深入分析毕业生面向的行业特点以及所需的关键能力,倒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据此设定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或方向课程,构建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以教学改革立项的形式,打造系列“超级金课”。“超级金课”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OBE理念引领教学全过程,突破课程间壁垒,更新教学内容,组建课程群,开展团队教学。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根据现阶段学生认知方式和学习需求,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成果,采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与评价办法,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行基于虚实场景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等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形式多样的双师教学新模式。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本科生教育的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科学定位、整体优化,突出特色的原则,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工程岗位实习、专题培训与实践、部分学生全程在企业做学位论文,构建从理论到实践循环螺旋式上升的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完善基于校院两级管理的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系,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实现实验教学资源有效整合。通过设立校内实验技术基金项目,推动实验教学改革。打造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和实验中心,使之兼具教学、科研和创新创业以及教师能力培养的多重功能。丰富实践教学内涵。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力度,推行毕业实习与毕业综合训练(设计、论文等)一体化,提高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的比例。
深入倡导“实践育人”的培养理念,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即:充分发挥学校国防特色学科、一流学科等优势学科(专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立足校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优质教育实践平台;同时,在稳定并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规模的基础上,不断争创省级示范基地,打造优质校外实践平台,从而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优良的实习实训或专业实践环境。
以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为根本,建立覆盖教学全过程的“以评价为基础,面向过程和产出,多方协同支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以评价为基础”是对影响教学管理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进行评价,形成对人才培养的正确导向,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方向性。“面向过程和产出”是对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实施过程监控与结果评价,监控的是过程,评价的是结果;面向产出是对直接或间接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引导性指标和产出性指标进行评价,以形成正确的质量导向和目标导向。“多方协同支持”是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评价机制和协同支持机制,发挥多部门的合作优势,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发挥实效。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教学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协同支持、指挥决策和教学管理运行系统。各子系统按保障流程运行,构成一个闭环有机整体。同时建立并完善教师上岗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考核质量标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课程设计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
[1]康胜.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初探[J].陕西青年,2019(12下):50-51.
[2]李静,王冬霞.应用型大学实践创新育人的三个维度——以辽宁工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5-56.
[3]吴玲,纪元霞,谢世清,等.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大学教育,2019(9):162-164.
郑文良(1979- ),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姜月秋(1975- ),女,汉族,山东蓬莱人,博士,教授员,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信号与信息处理;张丽(1983- ),女,汉族,吉林白城人,博士研究生在读,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2.0
A
2095-1205(2019)11-108-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