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洲猪瘟中母猪育肥猪先发病的原因

2019-03-19 11:48:06作者周琳
广东饲料 2019年2期

◆作者:周琳

◆单位:深圳比利美英伟营养饲料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103

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 具有二十面体结构,直径为175~215nm,是一种胞内复制的末端共价闭合的单分子线装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全长约 170~190kb,含151个开放阅读框,基因可编码150~200种蛋白质,其中半数以上蛋白质功能未知。ASFV生物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囊膜、核衣壳、内膜、基质层和基因组DNA,其中囊膜源于胞浆膜,主要成分为类脂物质,是病毒感染多必需的;核衣壳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内膜由细胞内质网囊泡崩裂的产物形成;内核物质为核蛋白紧密包裹的ASFV双链DNA。

200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Taxonomy of Virus,ICTV) 第 8 次报告将ASFV列为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非洲猪瘟病毒属(Asfivirus)的成员,而且是唯一成员。

1 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及生物灭活措施

1.1 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1921年,肯尼亚首次报道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截止目前,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外,都已成为或发生过非洲猪瘟的疫区。接触传播、经食物传播和软蜱叮咬是ASFV的主要传播途径。

其中,非洲猪瘟病毒可在软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过各种方式传播,是非洲猪瘟病毒在野生动物之间和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之间传播的主要媒介;ASFV一旦感染家猪之后,会通过病死猪尸体、病猪肉制品、人为因素等迅速传播。

1.2 非洲猪瘟病毒的生物灭活措施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épizooties,OIE)建议非洲猪瘟病毒的灭活措施为:第一,高温56℃、70min或60℃、20min灭活病毒;第二,对无血清培养基使用pH≤3.9或pH≥11.5的条件灭活;第三,0.8%NaOH 30min,2.3%次氯酸盐30min,0.3% 福尔马林 30min,3%邻基苯酚和碘混合物30min灭活病毒。

2 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过程及致病机理

非洲猪瘟病毒最先接触和感染的是呼吸道(口鼻)和消化道,然后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细胞内进行复制,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损,之后病毒释放进入淋巴组织及其他细胞群体,引起淋巴系统受损,这是该病的主要特征之一。

病毒入侵机体以后,首先在扁桃体中增殖,之后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并在血管内皮细胞或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由毛细血管、静脉、动脉和淋巴结的内皮细胞以及网状内皮细胞遭受病毒侵袭,从而使组织、器官发生出血、浆液渗出、血栓形成以致梗死等病变。研究发现,骨髓、肺脏和肝脏可能是急性ASFV感染后病毒复制的二级场所,急性发病猪在出现高温和病毒血症前表现淋巴细胞减少症、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以及红细胞增加等,骨髓可能同样发生这些变化,而在肺脏复制后导致的血管内弥漫性凝血,可能是导致ASFV感染诱发出血的主要原因;非洲猪瘟病毒可引发淋巴细胞凋亡过程,进而导致猪免疫系统受损,淋巴细胞显著减少是非洲猪瘟的特征性表现。此外,病毒在感染过程各种诱导的一些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感染巨噬细胞后引起的细胞内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的改变在ASFV的致病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OIE组织指出,非洲猪瘟病毒在无血清情况下,pH低于3.9即可被灭活,那么非洲猪瘟病毒经过猪只胃时是可以被灭活的。但因其能够绕过胃肠道腔通过口鼻进入猪体内,然后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内大量复制后,释放病毒进入淋巴组织及其他细胞,随后被释放进入血液造成毒血症,从而引起猪只发病,并以不同速度进程发展直至猪只死亡。

3 非洲猪瘟在中国猪场的发病特点及原因分析

2018年8月3日,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同时根据《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启动2级疫情预警。截止2019年2月24日,我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23例(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告中合并公告病例单独计数)。但经各方反映和信息搜集整理发现,从整体的发病特点上看,在同一猪场内,首先发病的是往往是母猪,然后是生长育肥猪,最后才是仔猪。这与常规疾病的发病特点明显不同,看似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越强的猪只越容易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结合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特点以及致病机制可能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非洲猪瘟为典型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疾病,猪只只有通过接触携带ASFV的人、蜱虫、泔水、饲料或者污染物等才会致病。而在当今的猪养殖生产现场中,母猪尤其是哺乳母猪往往是与人员接触最多的,接产、助产、清理料槽、产后护理、清理粪便、驱赶躺压仔猪母猪、巡栏、转入产房、断奶等等生产管理措施,使得母猪尤其是哺乳母猪与人员接触的机会最多,因此,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几率和风险最大,从而往往最先发病;对于生长育肥猪来说,接种疫苗、人工清粪,挑选售卖猪只、打耳标等等,与人员接触的次数和机会仅次于母猪,因此往往成为非洲猪瘟第二发病的对象;最后对于仔猪来讲,尤其是断奶仔猪,往往除了接种疫苗和病猪护理基本不需要与饲养人员直接接触,因此接触和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几率最小,发病风险也最低。

第二,如上所述,非洲猪瘟经口鼻接触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首先攻击和破坏的是免疫系统,主要复制场所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然后病毒扩散到淋巴组织,引起淋巴组织受损;免疫细胞和扁桃体、淋巴结、脾脏等免疫器官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和一级复制场所;骨髓、肺脏和肝脏等才是急性ASFV感染病毒后复制的二级场所。因此,免疫力越强、免疫系统越发达的母猪尤其是哺乳母猪和生长育肥猪,能够为入侵的非洲猪瘟病毒快速复制增殖提供更多的营养和场所。因此,在较高的感染风险之下,母猪尤其是哺乳母猪往往是最先发病且病程发展最快。

因此,鉴于非洲猪瘟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切实做好全方位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仍然是防控非洲猪瘟病毒传播扩散的最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