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艳 洪 亮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是一种季节性、反复发作的免疫性结膜炎。多在春夏发作,秋冬缓解,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见,常侵犯双眼,每年复发[1]。主要表现为眼部奇痒难忍等症状,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疑难眼病。
洪亮教授是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眼科学术带头人,江西省名中医,先后师承国内著名眼科专家张子述、殷伯伦教授等,从医4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疑难病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针药并用,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良多。现仅就吾师对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辨证论治介绍如下,以供大家临床参考。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属于中医“时复目痒”范畴[2],《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为时复症,其记述:“时复症,谓目病不治,忍待自愈,或治失其宜,有犯禁戒,伤其脉络,遂至深入,又不治之,致博夹不得发散之故,或年之月,月之日,如花如潮,至期而发,至期而愈,久而不治,及因激发遂成大害。” 《审视谣函》谓“若言时复症,岁岁至期来。莫言无后患,终久变成灾。”明确指出了本病的临床特征。《眼科菁华录》指出:“类似赤热,不治而愈。及期而发,过期而愈,如花如潮。”《张氏医通·七窍门》曰:“乃痒不可忍,非若常时之小痒也……皆有痒极之患。”亦明确指出了本病的临床特征。
西医认为该病可能是因对空气中游离的花粉、细菌或其他物质发生变态反应所致。过敏原进入结膜后,与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反应,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提高浆细胞水平,释放大量抗体。抗体与肥大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的反应,当肥大细胞与抗原再次进行接触时,立刻发生反应,造成肥大细胞内部脱颗粒现象,释放组胺使相应器官的血管得到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奇痒[3]。
吾师则认为该病虚多实少,如《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正气不足致邪气入侵而患病,多由气血亏虚,时邪内伏,每至春夏而犯目而引起该病;亦可因素体肝虚血少之人,虚风内动,上犯于目;亦可因风热外侵,常客于肺,可循经上犯白睛;或饮食不节,脾胃湿热内蕴,复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上扰于目。
2.1 外感风热证症见患者发病初期,目痒不休,难以忍受,灼热微痛,异物感,羞明流泪;眼眵色白,形如黏丝,白睛红赤,上睑内颗粒累累,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祛风止痒。方用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10 g,连翘10 g,竹叶10 g,厚 朴10 g,枳壳10 g,荆芥穗6 g,薄荷6 g,甘草6 g,赤芍10 g,白僵蚕10 g,蝉蜕10 g。奇痒难忍,可加白鲜皮8 g,地肤子10 g(经验方)。
2.2 湿热夹风证症见患眼内奇痒难忍,泪多眵黏,胞睑内遍生颗粒,状如铺路之卵石,白睛污秽,黑白际呈胶状隆起。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宜清利湿热,祛风止痒。方用除湿汤加减。药用连翘12 g,滑石15 g,车前子9 g,枳壳9 g,木通6 g,天花粉9 g,黄芩9 g,荆芥10 g,防风8 g,苦参10 g,蛇床子10 g,甘草3 g。瘀热较甚,白睛暗红久不消退,可加郁金10 g,赤芍10 g。
2.3 正虚邪伏症见患者双眼奇痒,反复发作,年复一年,球结膜呈暗红色,角膜周围有胶状隆起,兼见面黄体瘦,乏力倦怠,舌淡红苔黄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扶正祛邪。药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6 g,党参16 g,生地黄16 g,麦冬12 g,阿胶(烊服)12 g,桂枝7 g,火麻仁12 g,蛇床子12 g,苦参12 g(经验方)。
2.4 血虚生风症见患眼眼痒势轻,时作时止,白睛微红,球结膜稍污红;面色少华,或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细。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四物汤加味。药用当归12 g,川芎8 g,白芍10 g,熟地黄12 g,生地黄10 g,蝉蜕8 g,羌活10 g,防风10 g,白芷10 g,苦参10 g,蛇床子8 g(经验方)。
针具选用华佗牌针灸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直径为0.3 mm,长度为25 mm,主穴:丝竹空、攒竹、承泣、瞳子髎。配穴:翳风、风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外关、丰隆。手法:颜面部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直刺或平刺0.3~1寸,忌提插捻转,根据不同证型选取不同穴位,所有穴位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2 d,再行下一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经验方止痒汤(苦参15 g,龙胆10 g,菊花15 g,防风10 g,蝉蜕10 g,薄荷12 g,甘草5 g)煎汤后去渣取汁30 ml药液倒入超声雾化仪(富林牌超声雾化治疗仪)内,借助高速氧气气流,使中药药液形成雾状,通过雾化的药物直接到达病灶。每日1次,每次20 min,7 d一个疗程,总共治疗1~2个疗程。
病例1张某,男,11岁,学生,因双眼赤涩奇痒反复发作3年加重7 d,2017年4月20日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患者症状每逢春夏加剧,秋冬减轻,曾在外院诊治,色甘酸钠滴眼液滴眼,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等,仍时发时止,年复一年。现双眼奇痒难忍,灼热不舒,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眼科检查:视力双眼1.2,双眼睑结膜混浊充血、乳头满布,大小不一,如铺路卵石。球结膜呈暗红色,角膜周围有胶状隆起,角膜尚清,前房及瞳孔正常。诊断:时复症(春季结膜炎)。吾师诊查辨证:气血亏虚,时邪内伏,以益气养血,除湿止痒为治法。方用炙甘草汤加味:炙甘草12 g,党参15 g,生地黄10 g,麦冬10 g,火麻仁10 g,苦参10 g,桂枝6 g,阿胶6 g,蛇床子6 g。水煎服,服药7剂,结合经验方止痒汤(苦参15 g,龙胆10 g,菊花15 g,防风10 g,蝉蜕10 g,薄荷12 g,甘草5 g)煎汤后去渣取汁30 ml药液倒入超声雾化仪内,借助高速氧气气流,使中药药液形成雾状,通过雾化的药物直接到达病灶,每日1次,每次20 min,7 d一个疗程,中药内服外用,双眼痒涩明显减轻,炙甘草汤加味调服1月,双眼红赤消退,诸症消失。停药后1年,病情未见复发。
病例2王某,男,19岁,自由职业,因双眼痒痛不舒,干涩不适反复发作5年加重6 d,于2018年4月15日就诊。双眼赤涩奇痒,每逢春夏加剧,秋冬减轻,曾在外院诊治,用盐酸奥洛他定、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等滴眼液,但仍时发时止,年复一年。现双眼痒痛不舒,干涩不适,面色无华,失眠多梦,形体消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眼科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4,左眼:0.2;矫正视力右眼:-3.00DS:1.0,左眼-3.50DS:1.0;双眼睑结膜混浊充血、睑结膜滤泡颗粒大而扁平,球结膜呈暗红色,角膜周围有胶状隆起,角膜尚清,前房及瞳孔正常。诊断:时复症(春季结膜炎)。吾师诊查辨证:血虚生风,以养血熄风为治法。方用四物汤加味:当归12 g,川芎8 g,白芍10 g,熟地黄12 g,生地黄10 g,蝉蜕8 g,羌活10 g,防风10 g,白芷10 g,苦参10 g,蛇床子8 g,酸枣仁12 g,远志10 g。水煎服,服药7剂。并结合针刺治疗,选穴:丝竹空、攒竹、承泣、瞳子髎。配穴:翳风、风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外关、丰隆。采用平补平泻法,直刺或平刺0.3~1寸,所有穴位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7 d。针药结合治疗双眼痒涩明显减轻。四物汤加味调服1个月,双眼红赤消退,诸症消失。愈后嘱其尽量避免花粉、强烈阳光和烟尘,停药后1年,病情未见复发。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临床表现为双眼奇痒难忍,每年至期而发,过期而愈,呈周期性发作,易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学习,影响身心健康。本病西医多选择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但无法有效控制病情复发[4],且长期用药对眼部组织有损害作用。尤其是激素类滴眼液过度使用可能引起白内障、青光眼、真菌感染及角膜上皮愈合延迟等并发症。洪师临证40余年,对一些顽固及疑难病症的治疗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认为在辨病为前提,辨证为手段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宜患者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吾师认为本病多由气血亏虚,时邪内伏,每至春夏而犯目而引起,临床常运用针药结合治疗。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脏腑机能并疏通眼区之经气,活血通络,对减轻眼部症状,减少复发次数而最终痊愈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中药超声雾化是借助高速氧气气流,使中药药液形成雾状,通过雾化的药物直接到达病灶,作用持久直接,疗效显著。并配合中药辨证论治,成无己[5]《注解伤寒论》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气血双补,“益虚补血气而复脉”,正气足而抗御病邪。针药合用起到标本兼治、避免复发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长期使用滴眼液带来的药源性眼病风险,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本病病情反复、久治不愈,患者容易情绪低落、焦虑,洪师特别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擅长于心理疏导,视病人为亲人,提出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患者尤其要安抚其情绪,观察其内心变化,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