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经方治疗咳嗽总结

2019-03-19 08:11:18徐银银张爱民周晓卿
光明中医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青龙汤少阴经方

徐银银 张爱民 刘 健 周晓卿

刘健,内科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师从广东省名老中医沈英森、全国温病学科带头人林培政、河南老中医王安民先生,谙熟中医经典,长期使用中医经方治疗各种内科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师从刘健主任临床诊疗过程中,切身体会到经方的无穷魅力,也领会了老师的学术思想 。刘老师教导:张仲景将临床疾病分成7大版块,即《伤寒论》六经辨证篇及《金匮要略》杂病篇。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先把握疾病属于哪个版块的,首先问有无发热,有无头身疼痛,有无胸闷,有无大便干结、有无头晕疲倦等症状,以明确属于哪个病篇。如属于太阳病,则通常伴有发热、头痛、身痛、恶寒等,正如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僵痛而恶寒。”如属于阳明病,则通常大便干结,正如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如属少阳病,则通常口苦,胸胁闷、满、痛等,正如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如属太阴病,患者通常出现腹痛,拉肚子等。正如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厥阴病比较复杂,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证情。厥阴病之厥,由阴阳气不相承接所致。如属少阴病,则通常表现为乏力,精神疲倦等症状。正如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如患者症状不符合六经辨证症状,则应在《金匮要略》病篇中依据患者症状,结合条文理解。如何理解?即脉证并治的证的在此不能理解为所谓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中气血不足,肾阴、肾阳亏虚或心血亏虚,或肝郁脾虚等。经方从不这样辨证,医圣张仲景看病,则为患者表现出症状,结合脉象,有其证,有其脉,用其方则可。如:患者表现为头晕,疲倦,一干活就累,想躺下,脉沉细。就可用真武汤加减,正如条文所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条文中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即为头晕,疲倦,想躺下休息症状,结合少阴病脉(脉微细)。

在临床跟师过程中,经常遇到咳嗽患者,往往看了很久,无效,为提高医者对该病治疗效果,在此总结经方治疗咳嗽的辨证施治。

1 病因病机

病机: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引起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病因:外感咳嗽指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外感之嗽,必因风寒。

内伤咳嗽:饮食、情志、体质等因素引起。如饮食不当,嗜食肥腻厚味,痰湿内生,甚或痰湿内蕴化热等,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导致咳嗽。情志不节,肝气犯肺,肺气上逆而咳。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疾病日久,迁延不愈,耗气伤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或肺气虚不能布津而成痰,肺阴虚而虚火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肺气不降而上逆作咳。

2 经方诊疗咳嗽心得

运用经方治疗疾病,则需要六经辨证及脉证,即有其脉证则用其方。根据《伤寒论》六经辨证及《金匮要略》脉证并治治疗思想,总结出治疗咳嗽的方药。

咳嗽之小青龙汤证:相关条文: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23条)。4)咳逆侍总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35条)。5)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篇第7条)。6)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7)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治之。8)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小青龙汤证加减治疗咳嗽,首先辨证为太阳证,且内有停饮,方可用此方,正如《伤寒论》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患者表现有发热、怕冷或恶风,头身疼痛,流清涕或黄脓涕、量多,吐痰清稀或黄脓痰,脉浮,表证且停饮症状,可伴胸闷、咽喉疼痛。

基础方药如下:麻黄10 g,桂枝10 g,干姜10 g,细辛12 g,法半夏15 g,炙甘草10 g,白芍10 g,五味子15 g,生石膏(先煎半小时)30 g。如患者咳痰色黄或脓痰、或绿痰、或黑痰,则上述基础方上加苇茎汤,具体药物:芦根30 g,冬瓜仁30 g,薏苡仁30 g,桃仁10 g。如患者伴有咽喉痛则加桔梗汤,具体药物:桔梗15 g,生甘草30 g。如患者伴有胸闷则加四逆散,具体药物如下:柴胡30 g,枳实10 g,白芍10 g,炙甘草10 g。

小青龙汤证咳嗽调护:患者首先要避免再次感受风寒之邪,积极消除烟尘和有害废气的危害,加强劳动保护。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利于提高抗病能力;其次,应忌食辛辣香燥、炙煿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

半夏厚朴汤、麦门冬汤、韦茎汤、三物黄芩汤、桔梗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加减运用治疗痰湿咳嗽。

痰湿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是病理性的产物;“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如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气会侵犯人体而致病;内湿是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饮食水分过多,或因饮酒、乳酪、生冷饮料,而使体内津液聚停而形成内湿。通常痰湿导致咳嗽,系为“内湿”,即为病理性代谢产物,聚集肺系系统导致咳嗽。相关条文:1)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2)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3)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4)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5)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6)心气不足,吐血,衄血,三黄泻心汤主之。7)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治之。

如患者咳嗽辨证为痰湿咳嗽,正如《金匮要略》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予半夏厚朴汤+麦门冬汤为基础方,结合脉症加减运用。

临床上患者常见症状:咳嗽,咳痰(色白或黄、或脓痰、或绿痰、或黑痰),呈阵咳及呛咳(一旦咳嗽即表现为咳不停),咽喉异物感,咽喉疼痛,或伴有咯血、胸闷等症状,舌淡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滑。

基础方药如下:法半夏15 g,厚朴20 g,紫苏子15 g(包煎),茯苓30 g,生姜10 g,麦冬30 g,党参20 g,大枣10 g,炙甘草10 g,桂枝15 g,五味子15 g,生石膏30 g。如患者咳痰色黄或脓痰、或绿痰、或黑痰,则上述基础方上加苇茎汤,具体药物:芦根30 g,冬瓜仁30 g,薏苡仁30 g,桃仁10 g。如患者伴有咽喉痛则加桔梗汤,具体药物:桔梗15 g,生甘草30 g。如患者伴咯血,则加三黄泻心汤,具体药物:大黄10 g,黄芩10 g,黄连10 g。如患者伴有胸闷则加四逆散,具体药物如下:柴胡30 g,枳实10 g,白芍10 g,炙甘草10 g。

痰湿咳嗽饮食调护:《金匮要略》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虽然没有明确告知禁忌,但从条文中理解,一切痰湿导致疾病,都应运用温热之药治疗,所以,痰湿咳嗽首先忌食冰镇之物,即一切寒凉之品,如冰淇淋、冰冻水果及生冷之物等(包括冷空气);其次,忌食用肥腻易生痰之物,如海鲜、牛、羊肉、鹅、甘甜制品等,此类易生痰化饮,加重病情;再次,痰湿咳嗽患者宜居住干燥温暖环境,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痰湿之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最后,情绪方面也影响痰湿咳嗽病情,痰湿体质者性格内向,多善于忍耐,闷等不良情绪中,这会导致气机紊乱、康状况每况愈下。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境、愉悦的心情,对病情有帮助。

3 病案举例

3.1外寒内饮化热患者傅某,女,64岁,因“咳嗽伴头痛、发烧3天”于2017年9月6日就诊,门诊症见:咳嗽,咳黄痰,头痛,身痛,发热,体温38.6℃,咽痒伴异物感,胸闷,胃胀,大便不通,小便调,舌质淡,苔白,脉浮滑。门诊中医诊断:咳嗽(外寒内饮化热);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选方:小青龙加石膏汤+苇茎汤+四逆散+小承气汤,具体方药:麻黄15 g,桂枝10 g,炙甘草10 g,法半夏15 g,五味子15 g,干姜10 g,细辛12 g,白芍10 g,生石膏(先煎)30 g,大黄10 g,枳实10 g,北柴胡30 g,芦根30 g,薏苡仁30 g,桃仁10 g,冬瓜仁10 g,共5剂。电话回访得知,患者服用上述药物后1天,发烧症状消失,大便通畅,咳嗽减轻,继续服完上述药物后,就诊时症状消失,病情痊愈。

3.2痰热蕴肺患者周某,女,52岁,因“咳嗽1周”于2017年10月18日就诊,门诊症见:咳嗽,咯血,少许黄痰,胸闷,无头痛,无发热,无身痛,大便2次/日,小便调,舌质淡,苔黄腻,脉滑。门诊中医诊断:咳嗽(痰热蕴肺);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选方:半夏厚朴汤+麦门冬汤+苇茎汤+三黄泻心汤+四逆散,具体方药:茯苓30 g,炙甘草10 g,紫苏子(包煎)15 g,厚朴15 g,党参片30 g,法半夏15 g,麦冬30 g,桂枝15 g,生石膏30 g,芦根30 g,薏苡仁30 g,冬瓜子30,桃仁10 g,黄芩10 g,五味子15 g,黄连10 g,大黄10 g,柴胡30 g,白芍10 g,枳实g,共5剂。服药同时,并嘱咐患者饮食调护(忌冰镇、牛、羊、鹅、海鲜等)。一周后复诊,咳嗽频率减少,少许咽痒,咯血消失,少许脓痰,舌质淡,苔白脉滑。原方基础上去掉三黄泻心汤与四逆散,再服用5剂,病情痊愈。

猜你喜欢
小青龙汤少阴经方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基层中医药(2022年2期)2022-07-22 07:39:34
小青龙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应用效果观察
小青龙汤在流行性感冒中的应用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22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药通报(2020年1期)2020-01-13 07:00:27
经方治疗急症3例
小青龙汤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
对《伤寒论》少阴急下三证的体质学认识
环球中医药(2014年9期)2014-04-02 00:45:53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21
小青龙汤治疗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