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南京探索

2019-03-19 08:06南京市财政局课题组
财政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南京市绩效评价财政

南京市财政局课题组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阐述了财政绩效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基础,接着归纳了近几年南京市财政绩效管理改革的主要特色及存在问题,最后,结合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进入“紧平衡”阶段的大环境,从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视角,探索和提出了南京市深化财政绩效管理改革的总体路径和保障措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将绩效理念融入财政工作各领域、全过程,这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南京实践的需要。

一、财政绩效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一)绩效管理及其财政绩效管理的基本含义

绩效是在一定条件下投入产出情况和完成目标任务程度。绩效管理是为达到和提升绩效目标而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辅导沟通、考核评价、结果应用和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可分为政府绩效管理和企业绩效管理两大基本体系。企业绩效管理是以企业经济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绩效管理基本方法对企业及其部门员工实施的绩效管理。政府绩效管理是围绕政府工作目标,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政策执行和工作完成情况、公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绩效评价和运用,保障和提升政府治理绩效。

财政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政府治理最优化、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为目标,将绩效理念和绩效方法深度融入财政四本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监督和决算管理以及政府投资基金、PPP等财政管理各领域中,全面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注重收入质量,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提高广大公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机制是财政绩效管理和企业绩效管理联系的纽带。财政投向企业的资金和政策绩效目标实现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依托其企业绩效管理;而获得财政资金引导和政策支持的企业绩效管理要通过市场机制得以考核和实现企业绩效目标,并最终服务于财政绩效管理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财政绩效管理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关注企业绩效管理。

(二)财政绩效管理的理论依据

1.公共财政理论与财政绩效管理

公共财政理论主要有市场弥补性、服务公平性、公众参与性和程序法定性等基本内涵。财政绩效管理是公共财政理论在财政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一是财政绩效管理有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通常私人产品由市场生产,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而介于二者之间的领域则可按照配置效率高低决定政府与市场配比方式共同提供。二是财政绩效管理以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众满意度为导向。依照税收等价原则,公共产品与服务是政府“税收价格”下的产品,政府部门就要根据公众诉求提供公平高效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三是财政绩效管理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宗旨。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将绩效理念和效率原则贯穿到日常的财政管理过程中去,最大程度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2.新公共管理理论与财政绩效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借助企业管理方法改进政府公共管理,其核心思想主要是按小政府理念、流程再造要求、绩效评估行为、全面质量管理和重塑政府方向。财政绩效管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财政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一是强调目标控制。打造覆盖目标编制、预算评审、绩效跟踪与绩效评价的监管闭环。二是以结果为导向。将政府管理的重点置于绩效目标的设定和评价上,将管理过程与具体工作委托给部门单位,以财政资金绩效为核心实施考核。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吸收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技术,落实预算部门主体责任。

3.委托代理理论与财政绩效管理

委托代理理论核心是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抑制代理人的自我需求,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与效用。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二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以目标引导、通过制度安排、将代理人的行动效益最大化。委托代理理论强调通过信息披露、规则约束和结果激励等手段,解决财政绩效管理过程中隐藏的逆向选择问题和行为失控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达到三个目标:加强财政透明度建设,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建立管理监督机制,运用绩效信息硬化预算约束解决政府内部代理人失责的问题。

4.制度经济学理论与财政绩效管理

制度经济学家使用分析工具,对现实世界的制度运行进行多视角的探讨。科斯定理的启示是:在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不同制度安排的资源配置效率是不同的,合适的制度安排显得非常重要。阿瑟·奥肯认为:任何决策和制度都应当在平等和效率之间根据情况寻求一种动态平衡。因此恰当的政府干预措施可以增进市场效率。运用财政绩效管理优化政府治理,既将效率作为公平的物质前提,又将公平作为提高效率的保证。通过贯彻“增进效率,促进公平”的原则,安排适宜的制度,降低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中的交易成本,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绩效,科学动态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持续平衡。

二、南京市财政绩效管理改革的主要特色及存在问题

南京市财政局自2005年起开展推进财政绩效管理改革,由点及面,不断推进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财政政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资产管理、债务管理、预决算信息公开等改革,初见成效。先后经历初步实践、比较分析、抉择完善等多个阶段,目前已逐步建立健全“一项机制、一套制度、一个理念、一个中介机构库、一个信息公开体系、一套评价标准”的南京市财政绩效管理体系。

(一)改革的主要特色

1.建立一项机制: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近几年,南京市财政局逐步建立起包括绩效目标管理与绩效前评价、绩效跟踪监控(部门自行跟踪监控与财政重点跟踪监控)、绩效后评价(部门自评价与财政重点评价)、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且由财政主导评价拓展至所有预算部门,并将绩效管理的范畴逐步扩大至财政政策绩效评价、部门整体支出评价、绩效信息全公开等内容,实现了绩效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实施与财政资金的全覆盖。

2.健全一套制度:市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体制及配套制度

近几年,南京市财政局先后制定实施了《南京市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南京市财政政策绩效评价操作规程》《南京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前评价操作规程》《南京市财政政策绩效评价操作规程》等绩效管理制度文件,细化了市级预算绩效管理体制及各环节工作内容、流程、结果运用等配套制度,明确规范,保证质量。

3.贯彻一个理念:“三个评价、两个运用”绩效管理理念

南京市财政局对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进行拓展,提出并贯彻了“三个评价、两个运用”的绩效管理理念。一方面,强化“三个评价”:一是逐步加强绩效目标评价,根据项目性质分别梳理为前评价、专家评审、一般审核三种类型,绩效目标和指标体系未设置或设置不科学的项目一律不得列入项目库;二是注重重点评价时间节点选择,由单年度的重点评价向周期性的重点评价转变,根据不同专项资金项目完整周期和预算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中长期阶段性评价,确保评价工作更科学准确反映项目的整体社会经济效益;三是注重政策评价整体效益,由开展单项政策评价向系列政策整体性评价转变,将一系列支持同一类型的政策打包评价,系列政策的相关性、效率性、效益性、公平性有了更公平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强化评价结果“两个运用”:一是运用于经济决策,将评价结果作为政策终止、调整完善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运用于财政预算安排,所有财政重点评价结果均上报市政府作为决策参考,并反馈相关部门对照整改。近三年来,市财政局共组织开展了140余项评价工作,评价等次为“优”“良”的共计100个,等次为“一般”的26个,等次为“较差”的13个,等次为“差”的1个,依据《南京市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综合考核结果运用管理办法》对相关项目的预算安排以及政策调整、整合、暂停等提出了参考意见。

4.建立一个中介机构库:南京市财政局绩效评价中介机构库

南京市财政局2016年、2017年两次公开招标,建立了包括17家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的绩效评价中介机构库。为强化中介机构日常管理,提高绩效评价工作质量,市财政局制定了《南京市财政局绩效评价费用支出管理办法(暂行)》《南京市财政局关于第三方机构绩效评价工作质量考核办法(试行)》和《南京市财政局选用中介机构库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对聘请中介机构、支付中介费用、开展中介机构工作质量考核监督等加以详细规范。

5.构成一个信息公开体系:建立全面覆盖的绩效信息公开体系

2017年对12个专项资金的绩效目标与指标体系以及10个专项资金的自评价报告试公开。在此基础上,2018年对83项市专项资金绩效目标以及42项自评价报告全部(涉密信息和刚性政策除外)实现了双平台(江苏省预决算公开信息平台和部门门户网)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按照市人大要求,选取教育专项、水环境治理等6个专项资金,将其2019年度绩效目标纳入人代会审核范围。

6.完善一个评价标准:完善分类财政绩效评价标准

南京市财政局先后编写了财政分类资金的绩效总体目标,探索编制了教育、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本建设、社会发展等分类的绩效目标与指标体系,提炼抽取了相关分类资金的核心指标,提升全市财政绩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统一性。2018年起升级改造财政绩效管理系统,将其嵌入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形成合力。目前已完成绩效目标管理模块,凡要进入财政预算管理系统项目库的项目,必须要经过绩效管理系统申报绩效目标,其评价结果作为纳入预算管理的前置条件,为评价标准的优化创造了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南京市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从实际工作情况看,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绩效理念不足等原因,依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花钱问效、无效问责的绩效理念尚未牢固树立

不差钱的想法仍在部分单位内存在,一些部门、单位还存在着“基数加增长”的传统预算思维模式,预算安排只能增不能减。目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市财政全面进入紧平衡阶段,一般公共预算财力增幅趋缓、民生支出标准趋高、土地财政功能趋于不稳定、交通基础设施支出增大、债务管理风险加大。这就需要各方合力,树立绩效理念,增强精打细算意识和习惯,在某种程度上用财政资金绩效来反映政府治理效率的高低。

2.花钱与干事的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两张皮”现象仍未彻底消除

目前南京市绩效目标评价与专项资金预算申报编制工作基本实现同步开展,但绩效跟踪监控、绩效评价、政策评价、结果运用等工作仍未完全融入预算执行和决算等环节。除目标评审外,绩效管理系统其余环节尚未完全建立,还不能完全通过信息化手段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于预算管理工作仍存在一定时间差,“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3.部分政策目标设置注重效率不够

以民生政策为例,一是部分民生政策目标设置的福利标准偏高,不利于当前与长远的公共财力平衡,不利于实施更加务实的财政政策目标,集中社会力量办大事。二是部分民生政策没有充分考虑惠及低收入人群而向有产者倾斜,超越了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对这部分公共设施使用习惯于免费模式,有悖“谁使用谁付费”的公平性原则,造成部分公共设施运营低效率。过多的免费政策可行性研究不足,助长资源过度占用、低效使用,对积累的福利刚性矛盾未建立完善出清机制。

4.部分政策制定使用未考虑市场决定作用

一是个别公共设施项目对市场需求论证不够准确,建成后使用率不高;部分公共设施项目前期市场论证不够充分,对市场因素预判不足,造成项目难以按绩效目标推进和运营。二是部分产业政策没有有效兼顾税收优惠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习惯于用财政支出政策,而没有主动应用税式支出政策帮助企业获得最大政策红利。部分政策有违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原则,不必要补贴保护落后,产生了政策的负外部性效应。三是一些公共产品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表现在公共产品项目投资运营一体化运作不够到位,重建轻管,运用合理的价格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由使用者付费的公共设施投资运营还要深化。还表现在一些公共设施项目绩效考核不够到位,约束机制不完善。

三、南京市深化财政绩效管理改革的总体路径和保障措施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市区两级财政全面进入“紧平衡”阶段。随着国外形势和经济周期交织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更有必要加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有效破解花钱和办事两张皮的难题,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推进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当前,要以贯彻中央全面实施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的精神为契机,加快建立和完善具有南京市特色的财政绩效管理模式。

(一)完善优化财政绩效管理改革的总体路径

根据中央和省财政厅要求,南京市明确2021年全市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改革总体目标。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制定2020年市级财政基本建成、2021年全市财政基本建成财政绩效管理体系的时间表、路线图,有步骤开展各项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构建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财政政策体系,促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综合运用四本预算及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债券等政策工具,促进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吸引带动社会资本增加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投入,系统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资金管理机制,把财政资金管好用好,提高绩效,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具体路径。

1.搭建全方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格局

构建政府、部门单位、政策和项目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强化三者之间协调配合,将促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落实减税清费政策,放大乘数效应,提高财税政策的公共性、普惠性和落地性。一是搭建市区两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市区两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市区两级政府收入结构与质量、支出结构与效果、财力分布与可持续性、财力与职能匹配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政府债务、预算执行及国库库款管理等内容的财政运行关键绩效指标,搭建市区两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管理体系。二是推进部门整体绩效预算改革。统筹考量部门及其单位财政资金运行成本、管理效率、履职效能、社会效应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指标,综合考核部门整体绩效。三是建立新增政策和重大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机制。针对民生政策、产业政策、准公益性项目提出不同评估重点;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机制和预算论证联动机制,将绩效管理关口前移,推进预算绩效向绩效预算转变。四是完善和推进整体政策绩效评价。充分考虑减税清费等财政政策的市场运行情况,建立分类政策目标,完善整体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估相关政策的必要性、市场效率,作为其财政政策调整、优化或废止的重要依据,并建立完善财政政策和项目的动态调整、延续或清理退出机制。

2.构建全过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链条

最为关键的是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全过程各环节,将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链条完全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实现预算与绩效一体化,确保和提升财政绩效。一是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各部门单位编制预算时必须系统设置整体政策绩效目标及项目绩效目标,财政部门要将其绩效目标设置作为预算安排的前置必要条件,对没按要求设定绩效目标或审核未通过的不得安排预算,重要绩效目标与预算草案同步上报本级人大审议,将绩效目标与预算管理流程无缝对接,实现绩效目标与预算申报、审核、批复、公开“四个同步”。二是实行绩效运行与预算执行双监控,建立预算绩效运行监控机制,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财政部门建立重大政策和项目绩效跟踪机制,跟踪分析绩效运行情况,及时调整、暂缓或停止政策和项目有关的预算拨款,强化结余结转资金管理,落实“四个收回”制度。三是全面开展事后绩效评价。通过自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事后绩效评价。在部门单位自评价基础上,财政部门组织事后重点绩效评价,关注重点政策和项目绩效。此外,要强化绩效管理结果的应用。将绩效管理结果运用于对预算部门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和调整中。实现绩效信息公开与预决算公开同步,将绩效信息及时完整向同级人大汇报。

3.完善全覆盖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完善一般公共预算特别是其中的政策与项目绩效管理体系,对另外三本预算分别建立各自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四本预算之间的衔接和联动,切实保障民生政策,注重保基本、注重可持续、注重建机制。一是探索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针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的具体特点,综合考量政府财力需要和企业经营状况,探索和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操作方案。二是推进社保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结合社保基金设立目标和管理要求,考量各类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方式、精算平衡、运行风险及基金运营管理的有效性,分类建立社保基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进社会保险基金绩效管理。三是综合实施政府性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量政府性基金设立及延续的必要性、征收标准合理性、资金使用有效性、政府专项债务举借及偿还能力,建立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先选择管理状况较好的政府性基金,试点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进而逐步推广。四是建立完善财政收入绩效规划管理体系。针对中期财政规划中关于近期宏观经济政策形势下财政收入测算、当前财政收入政策问题分析和改革筹划等具体内容,对收入制度中与资源节约利用保护、过剩产能化解、收入分配调节和收入筹集力度相关内容进行绩效分析,综合考量收入结构、征收效率和优惠政策实施效应,优化财政收入制度路径,确保与近期经济增长速度和总量相匹配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和总量规模。五是优化转移支付预算绩效管理路径。以厘清管理权责为前提、以兼顾绩效状况为分配方式、以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库建设为考核工具,加强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申报和管理系统开发,优化转移支付预算绩效管理路径。六是强化完善政府采购绩效管理制度。明确待采购的货物、工程与服务是否与该采购主体所拟定的绩效目标、部门履职计划相关联。建立完善市场价格信息动态搜集整合渠道,与市物价部门协调合作,实现待采购标的价格信息动态调整。优化完善采购费用标准体系,完善现有的价格测算模型,尝试将价格因素与标的采购后的绩效评估结果相关联,发挥绩效信息的关键性作用。七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管理。着力强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部门预算编制的约束、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预算执行的监管和政府购买服务及其负面清单项目的财政绩效管理。八是全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绩效管理框架。重点关注财政运行风险,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规划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项目滚动管理、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绩效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九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机制。实现资产综合绩效配置和资产分类分级审核,促进资产配置手段多样化,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

(二)落实深化财政绩效管理改革的保障措施

完善优化上述南京市财政绩效管理改革的总体路径,需要落实深化相配套的技术和管理保障措施。在南京市财政绩效管理的总体路径分步骤推进过程中,要切实增强全面绩效管理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管理创新精神,聚焦解决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关注影响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将财政绩效管理改革落到实处,确保达到预期总体目标。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具体保障措施:

1.完善财政绩效管理的技术保障措施

一是不断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技术支持平台,在日常管理系统中嵌入绩效管理模块,明确不同类型数据的获取渠道,扩大数据信息获取规模,注意整合政策、项目、部门与绩效相关的各类数据,充分实现绩效信息的相互共享。二是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实现数据挖掘、数据抓取和数据分析功能的信息化利用功能,积极立足多维视角和多元数据,综合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等方法,提高绩效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强化财政绩效管理的责任约束体系

(1)强化财政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机制。全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单位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承担推进本地区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各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承担推进本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项目责任人承担该项目预算绩效责任,对重大项目的责任人实行绩效终身责任追究制。要推进各部门单位开展预算绩效自评价工作,从而形成以部门为主体的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新格局。市财政要强化对各区各部门推进财政绩效管理工作的督导。加大财政绩效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考核结果与各区各部门年度绩效排名挂钩,倒逼各区各部门有关领导牢固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履职尽责推进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对工作成效好的予以表彰,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

(2)强化财政绩效管理的责任约束机制。强化各部门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绩效和专项资金管理等环节的主体责任约束机制:一是将绩效前评估结果与新增政策和项目挂钩。二是将绩效目标与预算编制挂钩。三是将绩效运行监控与财政资金执行调整挂钩。四是将事后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五是将部门整体绩效与部门预算安排挂钩。六是将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与转移支付分配挂钩。要严格预算调整程序,规范专项资金设立、整合、调整和退出程序,开展政府投资项目“ABC”分类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区分轻重缓急,将财政承受能力和资金平衡方案作为项目资金安排的前置条件。切实提升公共产品投入支出绩效,力保基本民生、防风险等刚性支出,力保创新名城和产业地标建设,力保城市首位度提升;适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增长,按绩效评价结果压缩绩效一般和执行进度滞后项目,并严控乃至取消条件不成熟和形象工程项目。

3.完善财政绩效管理的标准评价体系

(1)完善财政绩效管理的标准体系。一是建立并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完善涵盖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成果应用等各环节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流程,制定和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二是不断完善绩效指标体系。在建立完善全市产业类、教育类绩效指标体系的同时,要加快建立完善其他类别的绩效指标体系,从而建立完善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核心绩效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共性绩效指标体系框架,并根据宏观经济政策择机动态调整。要结合南京市财力状况,重视成本效益分析,对定得偏高的民生服务指标要适当微调和稳定。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要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标准等衔接匹配,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突出结果导向,重点考核实绩。三是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并嵌入财政预算管理系统。对预算资金申报、分配、下达、调整、使用等信息进行全程记录、监控、可追溯;对政府及其部门单位的预算资金、业务、财务、资产等预算绩效信息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四是建立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社会参与机制。充实和完善南京市绩效管理专家库,加大整合南京地区相关行业、高校等领域优秀绩效管理专家资源。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信用体系,更好地引导和规范第三方中介机构及其专家客观、公正、公平做好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确保和提升财政绩效管理的公正性和精确度。完善和搭建社会公众参与财政绩效评价的途径和平台,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提高财政绩效管理的公信力。

(2)完善财政支出政策的评价体系。考虑到今后几年我国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的大环境,要强化对财政可承受能力的论证,加强市区财政承受能力动态监控。要全面梳理现行财政支出政策,加大财政支出整合力度。要聚焦南京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落实国家税费优惠政策。在保证民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等必要的刚性支出基础上,在财政可承受能力内优先保障补短板、促功能提升的项目,量力而行安排新建工程。从聚焦重点领域、创新财政工具、完善绩效考评等方面入手推进财政专项资金整合统筹使用,建立完善以绩效为核心的财政支出政策的评价体系,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全市产业优化升级突破口,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尤其是要运用市场机制,指导和关注获得财政资金引导支持与财政优惠政策激励的企业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从而保障和提升财政绩效管理绩效。

4.强化财政绩效管理的监督问责制度

财政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强化财政绩效管理的监督问责制度。审计部门可对部门预算绩效评价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部门绩效自评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抽查;监察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职责履行情况开展监察,重点关注预算部门单位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并对违纪违法行为进行追责问责。市区财政、审计等部门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应当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财政资金低效无效、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行为。对第三方机构在绩效评价等工作中弄虚作假、出具不实报告等行为的,应将其列入行业失信黑名单,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将预算绩效考核结果纳入对全市各区政府和市级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有关领导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对有关责任人实施监督问责。

猜你喜欢
南京市绩效评价财政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南京市长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