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龙钦,钱茂生
(1.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平乐 542400;2.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阳安乡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 平乐 542407)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多病源的疾病,病原体主要是摩勒氏杆菌,又称牛嗜血杆菌,为一种革兰氏阴性菌,长约2μm、宽1μm,成双或成短链排列,不能运动,有荚膜,但无芽孢。本菌抵抗力弱,一般浓度的消毒液或加热59℃经5 min均有杀菌作用,病菌离开牛体在外界环境中可存活24 h。
任何年龄、性别的牛均可感染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主要发生在天气炎热和湿度较高的夏秋季节,其他季节发病率较低。研究证明,牛摩勒氏杆菌感染需要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等诱因的作用下,才能引起典型角膜结膜炎症状。
环境中的病菌和患病牛为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存在于牛的眼结膜以及分泌物中。本病为虫媒及高度接触性传播,昆虫通过在患病牛和健康牛之间的活动将病原菌传给健康牛,病牛与健康牛间的相互摩擦等也是病原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刮风、尘土等因素有利于该病的传播。该病一旦发生,传播迅速,多呈地方流行性。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潜伏期一般为3~7 d,多数病例病初为单眼患病,治疗不及时,转为双眼感染,病程一般为15 d甚至更长时间,病牛多数可自然痊愈。
临床上分急性型、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发病初期患眼羞明、流泪、疼痛,患牛用眼向其他物体上进行摩擦,眼睑肿胀、闭合,致使患眼不能张开,病轻时,病牛一般无全身症状,很快恢复。病牛治疗不及时,转入慢性型,有时发生眼前房积脓或角膜破裂,晶状体可能脱落;有时形成角膜翳、角膜白斑,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甚至导致患牛失明。
根据病牛的临床症状、发病季节和传播迅速等特征可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查,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细菌学检查、细菌培养和动物接种试验。
发病初期,为防止传染其他牛,先将病牛进行隔离,再以2%明矾溶液或者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病牛患眼,以消除其分泌物及异物;擦干后用竹管或塑料管将青霉素粉吹入病牛眼内或者在患眼涂抹金霉素(或四环素)眼膏,每天2~3次,至病牛痊愈为止。
继发虹膜炎时,可用0.5%~1%硫酸阿托品点眼。当感染化脓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患眼后,除患眼涂抹金霉素或四环素眼膏外,铺以肌肉注射抗生素进行治疗,痊愈为止。
病牛患眼继发角膜翳时,可将蛇脱粉或三砂粉(硼砂、朱砂、硇砂各等份研磨成粉)用细管吹入病牛眼内,或者用黄降汞软膏涂抹患眼,每日2次。为促进角膜混浊的吸收,可用40%葡萄糖溶液点眼,每日2~3次,至病牛患眼痊愈为止。
2018年6月平乐镇金山村某养牛户来求诊,主诉:家中饲养有3头水牛,其中1头母牛流泪不适,其右眼角膜肿胀外翻并突出了眼眶,流泪不止并伴有浓汁,致使眼睑紧闭已看不到外环境。同栏的另一头小牛双眼红肿、流泪、怕光,但吃食、精神无异常。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等初诊为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治疗:将病牛站立保定后,用一次性注射器(取下针头)抽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病牛的患眼,以消除眼内分泌物及异物;用干净的纸巾擦干患眼后,给病牛患眼涂抹金霉素眼膏(医用的),并嘱咐畜主每天涂抹2~3次。患眼病较重的母牛除实施以上的治疗外,还用复方穿心莲注射液20 ml混合480万单位青霉素和300万单位链霉素作一针颈部肌肉注射;并为了保证牛体的清洁凉爽,要求畜主每天让水牛水浴2~3次。5天后随访,病牛已痊愈。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可经虫媒传播,昆虫通过在患病牛和健康牛之间的活动将病原菌传给健康牛。因此,在夏秋季节要注意灭蝇,牛场定期用1%~2%敌百虫溶液喷洒牛体,并坚持定期清扫牛舍、运动场所等,保持栏舍和牛体的清洁卫生。
引进病牛或带菌牛,是牛群暴发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一个常见原因。因此,牛场在引进牛群的时候,一定做好隔离观察工作,在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无病方可合群。病牛与健康牛间的相互摩擦等也是病原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放牧时,为了防止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在牛群中相互传染,患病牛不要和其他牛群混群。
牛摩勒氏杆菌感染需要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等诱因的作用下,才能引起典型角膜结膜炎症状。因此,在天气炎热的夏秋季节,运动场所要求设有凉棚,以避免强烈阳光的刺激。为了给牛体降温解暑,还应加强栏舍内空气的流通,水牛每天还应增加水浴次数,以保证牛体的清洁、凉爽。
一旦发病,需尽快隔离病牛并立即进行治疗,并及时对病牛的牛舍、饲槽和活动场所等进行消毒。当用生理盐水冲洗病牛的患眼时,由于牛体重力大、角长且易受惊反抗。因此,要做好病牛的保定工作,以防手术时病牛受惊、挣扎而伤及治疗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