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继 焦,宋 丹
张:2018年7月2日,享年96岁高龄的老一辈人类学家容观瓊教授于广州仙逝。之后几天内,我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到了1995年容先生给我写的一封信。看着他熟悉的字迹,我感触良多。7月8日下午,我在广州殡仪馆参加了容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送他老人家最后一程。198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他开始给人类学系刚入学的一年级本科生讲授《人类学概论》这门课程。我们83级是复办后的第二届学生。容先生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最早讲授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老师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人类学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很少,能讲授这门课程是十分不容易的。现在,我邀请我的研究生宋丹跟我一起对谈阅读容老师所著《人类学方法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一书。这本书来自当时容先生给我们讲授《人类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油印教材。这本书在关注理论的同时,更注重研究方法的运用;他对西方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很强的鉴别力,既有批评又有吸收,同时很注重研究方法的实际运用。本文是我与学生共同研读《人类学方法论》的一次交流与感受,以此表示我们纪念和怀念容先生之情。
张:今天我们来研读一下容观瓊老师这本《人类学方法论》,通过这样一个读书分享的形式来纪念他。容老师是我的人类学启蒙老师。我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83级的,36年前他教我们《人类学概论》这门课。那时容老师已经61岁了,我才17岁,差了44岁。现在我53岁了,你和我相差了27岁。以前容老师教我,现在我再教你,这就是师徒间把知识代代传下去的一个过程。《人类学方法论》是周大鸣和徐杰舜主编的“人类学文库”当中的一本,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人类学南派的一个观点吧,南派的代表人物是杨成志,北派的代表人物是吴文藻。你怎么看这本书,总体来说包括了什么内容呢?请你来谈一谈。
宋:我觉得这本书里面大致包括了人类学的几个经典理论、流派,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一些实例。
张:我认为,这本书有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就是让我们认识人类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在前言部分就体现出来了。第二部分体现了人类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和它的贡献,比如第一章“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第二章“文化残存研究”、第三章是对文化的传播的研究,第四章是对文化变迁的研究,以及第六章对文化结构或是说对社会结构的研究。这些章节是通过一些特定的研究来体现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学派或是贡献吧。比如文化残存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进化论的研究,文化传播的研究是传播论的东西,文化变迁的研究可能是文化变迁理论,结构功能论主要是对文化的功能、社会结构的研究等等。另外,这本书也涉及了一些研究方法,比如第七章的“田野调查方法”,第八章的“民族志类比分析法”等,还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插在其他章节里了,比如文化比较法,文化残存的方法,文化定量分析。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它特别注重人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的理论学派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宋:是的,这对于人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入门级的一本书了,包含了许多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内容。
张:是的。另外一方面,在书中容老师还举了几个研究实例,他特别强调自己做的一些研究实例,书中最后一章“人类学与民族史结合的几个实例”中有提到黎族、瑶族的一些研究。我觉得这几个实例是比较偏民族历史学和民族考古学的,容老师后来还写了一本《民族考古学》。我认为他比较侧重华南地区的研究,包括广东、海南等地区的一些民族。
宋:对的,容老师这整本书除了理论、方法还有一些实例相结合,有自己做的研究实例,也应用了同行的一些实例。我觉得容老师还强调多学科的研究,比如第九章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张:对。他注重身体力行的实例是关于民族考古学和历史学方面的内容。20个世纪80年代容老师给我上课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初学者,有几点对我来说是印象深刻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觉得人类学有各种流派,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流派。
宋:几年前我在考研复习的时候也有这种感受,因为我是跨专业考的,看了许多人类学的著作,当时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人类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国家都形成了一些理论流派。
张:对,书中就有提到“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有早期进化论、传播论、历史特殊论到新进化论;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则有功能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等[2]42。”人类学的各个学派让我印象深刻。第二个方面就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当时我作为一个年轻人来说,这一点可以说是受用终身的。
宋:是的,您年少时从容老师那里学到的这点,现在也把它传授给我了。您平时教导我们要跨学科、多学科地去学习研究,这一点我的体会也比较深。多学科学习能够给我们在日常研究中提供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发现的一些观点也不一样。比如先前我在研究特色小镇(1)笔者曾参加《21世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子课题: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五大文明建设系列丛书社会卷)》课题(项目编号:2017MZSCX-DC005),于2017年9月30日-10月9日期间,前往浙江省调研过杭州的艺尚小镇、上城吴山宋韵小镇、拱墅运河财富小镇和绍兴的黄酒小镇等。的时候,如果以人类学的视角去看,那就是比较偏文化的。如果是从社会学或者经济学的角度,你就会关注到这其中的社会结构是怎么样的,产业结构是怎么样的。我在海口府城(2)笔者2017-2018年参加了《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琼台复兴计划”之文化遗产专项研究》和《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琼台复兴计划”之文化遗产府城居民专项研究》两个课题,主要是对海口府城的民俗活动,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做的研究也是多学科的,涉及了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不同的学科知识和视角。
张:你第一次在广东连南(3)笔者于2016年8月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王延中负责)的2016年度子项目《广东连南(瑶族)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张继焦主持)(项目编号: 2016MZSCX-DC010),笔者主要负责撰写“连南外出打工及其对家乡的影响”一章。做调研的时候是不是也感觉到了?
宋:是的,我们当时调研小组成员的背景就是多学科的,有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和宗教学等。我感觉现在大家无论是什么专业背景,都有这种跨学科的趋势,其实,在多年以前,容老师已经倡导我们开展多学科综合的调查研究。
张:对,我觉得是一种倡导,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需要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又是很难的,因为他不愿意搞多学科研究,只是固守着他自己那块领域。
宋:我觉得可能是多学科研究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精力去学习新的知识,又或者可能存在着某些学科对另外一些学科的立场和观点是不屑的。
张:对,挺好的,你就这个方面深入地谈一谈吧。
宋:好,就比如社会学可能会看不起人类学,像传统的人类学研究的是原始社会,对现代社会的进步不会起太大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社会学认为自己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得到的数据都是比较客观谨慎的,人类学民族学更带感情色彩一些,或者某些例子不具有代表性,不像社会学能总结出规律特点来。经济学可能会觉得人类学是个边缘学科,对促进经济发展用处不大,就单单在就业方面,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就没有经济学的好找到工作,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吧。
张:很好。我认为有些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比较固守本学科的。而容老师给我们开了很多窗口,让我们感觉到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有价值的,这对一个学生的启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让我们看到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有用处的。各个学科的人就像瞎子摸象一般,每个学科可能都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但多学科综合起来就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全面。为什么有些人比较固守呢?因为一方面他觉得在这个学科领域之外他不能随便跨越,另一方面就是学习别的学科知识成本会比较高。
宋:是的。就像有些人做了一辈子的人类学民族学,你一下子让他跨到经济学、历史学或者社会学等学科当中,他可能会有一些顾虑,也就是像您说的成本比较高。
张: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对人类学各个学派的看法。我觉得第二章“文化残存研究”是从泰勒的主张开始,就是早期进化论。文化残存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宋:我对文化残存的理解就是虽然曾经的社会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现在遗留下的文化部分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是怎么样的。
张:我觉得这个方面非常有意思,它是借用了生物学上的术语“Survival”,国内对这一专称有很多说法,比如遗俗、遗留、残余、长存、残存法、历史痕迹、历史遗留物、文化历史残余等等。[2]15“有的人说它是文明拖了一个尾巴,是一条极长的尾巴。这个尾巴是观念、信仰及制度等组成。”(4)转引自容观瓊.人类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16;J.Howard Moore著,李小峰译:《蛮性的遗留》(Savage Survival—The Story of the Race Told in Single Language),北京:北新书店,1925年6月,第108页。它可能已经过时了。泰勒在1887年把Survival这个概念应用于人类社会文化的研究上,他在《原始文化》中也有讲到,他指出“对遗留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历史发展的进程,因而清楚地了解遗留的本质是民族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5)转引自容观瓊.人类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16;[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第15、16页。而且泰勒还奉告读者要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他认为“从古老的的或衰亡的文化中所得出的结论,不应当只是适于文化发展的过去阶段。”“为了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在我们自身的发展中起着好作用或坏作用的那些规律,我们应该研究蒙昧的和古老的民族。”(6)转引自容观瓊.人类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16-17;[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第166页。容老师把文化残存解释为“一种文化保留其形式于新的社会结构之中而失去其原来的实质作用[2]17。”文化残存对后来的很多人都有影响,“不同时代的学者如弗雷泽(J.G.Frazer)、涂尔干(E.Durkheim)、巴苛芬(J.J.Bachofen)、麦克林南(J.F.Mclennan)、梅恩(H.S.Maine)、陆布克(J.Lubbock)以及默多克(G.P.Murdock)、米德(M.Mead)和萨皮亚(E.Sapir)等都很重视并运用这个文化残存的概念于自己的研究之中,所不同的只是改称“文化化石”(Cultural Fossils)、“文化遗存”(Cultural Relic)、“文化持续体”(Cultural Persistences)或“适应持续体”(Adaptive Persistences),其实际意义都是一样的。”[2]18我觉得文化残存理论很有意思,容老师在这本书中举到了一些他研究的领域,比如在历史文献、考古文物和近现代民族志这三方面结合起来看文化残存。(7)容观瓊认为这三方面资料所提供的信息非常重要,在历史文献方面,除正史外,地方典籍繁多,其中属于少数民族的古籍更是类型繁、范围广和数量大;口头流传的文化遗产、民俗事象,更难估计。在考古文物方面,它们对于复原某一历史阶段的具体面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没有文字或缺失文字记载的族体尤为重要。在现代民族志方面,人世间不同群体的文化习俗,往往在一定的场合下,又岂会izaicunzhai的婚丧喜庆中展现出来。容观瓊.人类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21-24。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结合现代的东西,比如我们正在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
宋:是的。我刚才也想到了历史文化遗产。以海口府城为例,当地有很多的庙以及公期(8)公期是海南的一种地方文化习俗,是一种年度的区域性祭祀活动。公期本意是所供奉、拜祭的祖先的生日,每逢公期当地人都要摆案集众拜祭“公祖”,要进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祭祀仪式。等民俗活动,在以前看来这是一种封建迷信,但实际上它是当地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社会联结和凝聚力的作用,不知道我这个例子是否准确。
张:你说得是对的,泰勒也曾提到过,很多人认为有些事物是没有用的,但实际上还是有它的用处所在。
宋: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以前大家可能都不太重视,认为要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就要把这些老房子老建筑全部拆掉,重新规划建设。但现在,例如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历史文化老街区,它可能就成了这个城市地标性的一个建筑,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等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地方,它还是有用途的。
张:对,这是物质方面的一个例子,还有一些非物质方面的内容吧。比如海口府城还存留着以前的一些制糖技术(榨糖),现代工业社会以后,虽然土法榨糖可能从技术上来说有些落后了,但有些地方也在逐渐地恢复它。虽然有些可能是技艺传承人变少了,但也是需要恢复一下的。我认为现在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当中都有类似的东西存在,而且都在慢慢地恢复。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危机感,曾经的这些文化遗产、文化遗存会消失衰落,所以有些地方可能会复兴起来,它们看似没用但或许会找到新的用处吧。
宋:是的,您刚才提到特色小镇,让我想到之前研究的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9)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一是要小镇历史脉络清晰可循;二是小镇文化内涵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三是要小镇的规划建设延续历史文脉,尊重历史与传统。,大家把古镇留下来当作是一种优势资源,延续古镇原来的历史脉络,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这种就是文化的残存在现代社会怎样转型,怎样找到一种新用途的实例,而且我感觉这种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张:好,那你对文化传播、文化传播论有什么看法呀?你学习以后有什么体会呢?
宋:文化传播论的话让我想到之前在海口府城做公期和军坡(10)军坡节:又称“闹军坡”,是海南人特有的风情习俗,是为了纪念南北朝时期南方女英雄洗太夫人(今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人)的节日,多在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举行。每逢节日,定安、屯昌和海口等地成千上万群众到海口新坡镇洗太夫人庙朝拜。朝拜者在洗太夫人神像前烧香祈祷,后领取一面“百通小令旗”带回。全省现有51座洗太夫人庙,有庙的地方都有祭祀活动。区别的调查,在府城一般有公期军坡很少,可能在别的地方公期和军坡会混为一谈,再到外面一些地方可能只有军坡。
张:好的,我们还是回归到书里,接着谈一谈文化传播论有哪几个主要观点吧。我觉得容老师在教授我们人类学各个学派的时候,有个非常基本的地方就是第一有什么学派,学派的名称;第二这些学派有什么代表人物、代表的著作以及代表性的观点,这些观点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原理。另一个很好的地方在于容老师教导我们在学习各种理论的时候要有鉴别力,既要吸收也要学会批判,要带着这样一种态度和意识。虽然他在书中对文化传播论持一个较为批判的态度,但我觉得在我们研究海口府城的过程中,还是有文化传播的痕迹在里面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比如有些文化习俗的传播可能是从中原传到江浙一带,再从江浙一带传到福建,再传到海南,或者有一部分是从广东传来的。这其中,我认为中国学者在做研究的时候没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思路总结,即理论的总结,我们只是做一些事实的描述,没有去总结规律理性论,把它变成某种学派。不过现在我们也在慢慢地往这方面发展,我们也需要提出自己的概念和理论。《人类学方法论》提到“传播论包括德奥传播学派,又称维也纳文化历史学派(Vienna Cultural Historical School)或文化圈学派(Kulturkrieise Culture Circle School),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格拉布纳(F.Graubner)和奥国的施密特(W.Schmidt)等。” “英国有以史密斯(Sir Grafton E.Smith)为首的英国极端传播论派,又称泛传播论派(Pan-Diffusionism)、太阳石器学派(Heliolithic School)或埃及起源论(Egphtianisan)。”[2]30-31同为文化传播论,但是也是有区别的。
宋:是的,容老师在后面有讲到文化源头,“就文化源头而论,德奥学者主张多元,英国只承认一元。”[2]33一元就是认为埃及是源头。这里还提到了“文化圈”和“文化层”两个概念,上次您还和我交流过呢。
张:是,在文化传播上他还提到了一点:“用两个标准来分析文化的相似点,第一是质的标准,即比较各种器物的形式、信仰制度特征及其相似性。第二是量的标准,那就是考察文化各相似数量的多寡。”这个还是蛮难的,容老师还说到“如果分析文化的类似点是真实的,则可解释出于传播。凡是相似的文化,都可以从地理分布探求其历史关系。拉米尔的《民族学方法论》和后来的施密特的《民族学文化历史方法论》,在做具体研究的时候也要总结方法。[2]31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要像容老师这样,注重文化的来源和脉络,我认为文化传播论放在现在依然有一定的价值,容老师曾研究过族源的问题,我认为在研究海南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传播论可能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您的观点发人深省,或许真的如您所说,文化传播论放在现在依然有生命力。第四章谈到了文化变迁的研究,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文化变迁呢?
张:我认为刚才提到的文化传播是一方面。文化、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变迁三者可以结合来思考,文化变迁首先是先看清楚文化是什么,在第四章提到“怀特(Leslie A.White)在《文化的科学——人类和文明的研究》中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一体化系统。”他把文化分为三个系统: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2]44这是怀特对文化的一个分类。后面还有人把文化归纳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还谈到了文化核心(Cultural Core)的问题。[2]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的规划提出对世界上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拉丁美洲文化进行研究时,把文明特质的组成部分分为四个范畴,第一是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部分,比如技术、占卜术等;第二是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部分,像语言交流、节日等;第三是既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部分,比如社会和经济的组织形式、生产关系和家庭关系等;第四是涉及人与超自然的联系部分,就是宗教这部分。”(11)转引自容观瓊.人类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45-4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内源发展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11月,第9页。这对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的。
宋:西方以前的人类学大家们确实厉害,他们做了许多规律总结和分类,我觉得我们现在做研究也是这样的,不管是哪个学科都要尝试着总结出几种类型或几个特点,如果能找到一般规律就更好了。
张:对,容老师在文化变迁研究当中也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在三个实例里面,“在高度现代化条件下的法、美瑶族社会”就是他自己研究的,另外他还讲到了周大鸣研究的“潮州凤凰村社会文化的变迁”,第三个例子是徐杰舜做的“一个壮族乡社会文化的变迁”,这些都挺好的。容老师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他这种写法也影响了我,我们平时在讲解某些东西的时候,非常注意去举例论证。这部分的文化变迁你有什么想法吗?
宋:文化变迁让我联想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节日的变迁,以前民族传统节日就是本民族的人一起举行仪式,载歌载舞地庆祝,到现在发生了一些变化。前段时间我在撰写广东连南返乡创业的文章,所以印象也比较深刻,连南的瑶胞们把瑶族传统歌舞进行改编,成了商业表演,变成当地旅游线路中的一个精品项目,文化产生了新功能,当地的经济文化类型也有所转变。
张:很好,接着你的话题我们继续谈第六章“结构功能分析”。有人说过西方人类学理论中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是结构功能论,印度受影响比较大的也是结构功能论。你来说一下你理解的结构功能。
宋:我认为结构功能就是一个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每一部分有它各自的功能,这些功能又会对整体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张:嗯,那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宋:布朗偏社会,他更强调社会组织的重要性。
张:对,布朗是结构论者,他比较强调社会,而马林诺夫斯基比较强调功能。马林诺夫斯基相当于是从文化的功能去看结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一个是文化的角度,是不同的。所以布朗是作为结构功能主义者,我觉得马林诺夫斯基可能叫文化功能主义者,有点这个意思,他是从文化的需求来体现其功能的,他提出了三大功能说,“生理上的需求”“制度上的需求(如法律制度、教育制度)”“整合上的需求(如宗教艺术)”。[2]67布朗喜欢用功能、过程和结构三个概念来研究社会和制度,他有一个例子挺有意思的,“有些民族受到旱灾的时候举行的‘祈雨舞’,目的在于‘祈雨’,但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祈雨’本身不会带来雨水,而是通过这一仪式来团结该民族人民产生联合一致的意识对待早旱,减轻社会不安而已。”[2]70他们两个观点总体一致,略有不同。“比如,马林诺夫斯基以文化为对象去论述文化的功能。拉德克利夫—布朗以社会为对象去论述社会的功能。”“马氏对功能的研究,偏重于个人和心理方面,拉德克利夫—布朗则侧重于社会的和制度的方面。”[2]71他们两人也做了一些实证的研究。
宋:是的,容老师在这部分也举了两个实例,一个是费老的《江村经济》,还有一个是费老的弟子麻国庆老师的《家与中国社会结构》,都是结构功能的。我觉得研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个很好的地方是容老师不是简单地把这几个学派的观点、代表人物和著作做简单的罗列,他还会做一些辨别,再进行举例分析说明。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有些内容和观点是比较相似的,但实际上又是略有不同,所以关键就是要鉴别这其中的差异,就如刚才我们讨论的,容老师将同是结构功能派的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观点就做了很好地解释和区分。
张:对,这个很好。请你结合刚才提到的经济文化类型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目前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来分析一下,你有什么体会。因为以前人类学的研究侧重于前现代社会,探讨前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什么样子的,或者它是怎么变迁的,但很少涉及现代社会,这个是我们学科的一个难点,我们怎样去结合现代社会的变迁进行分析。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环境下,去分析其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或者说是经济文化类型的转变。我认为这可能是我们的一个尝试和探索吧。
宋:我感觉平时您教导我们做的研究和传统人类学的研究确实不太一样,我们还是会结合现代的一些东西。
张:对,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你会发现,我们也关心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有一点跨文化多学科的东西在里面,主要是多学科的内容,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例证,包括医学,教育的变化,我觉得都可以去解释这个东西。我们现在做的海南教育的变迁,我也希望通过文化传播,或者结构功能的角度去看,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推动海南的教育发展,古代是什么东西,现代又是什么东西,在推动教育体制的变化。到底是政府在推动,还是宗族在推动,还是家庭或者个人的聪明才智,还是这种个人的关系网络影响了它,也是我们的一种探索吧,我觉得在海南教育的变迁也有不同时期的,古代的、近代的和现代的,我们也在做一种尝试。
宋:张老师,您上次和杨林写的那篇《“伞式社会”与洋务运动时期现代企业的产生及发展》中提到的“结构遗产”的概念,也是结构功能的吧,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文化遗存呢,我觉得算是这两种理论的结合,因为它也是以前的一种结构遗留到现在的东西。
张:是的。比如说我们从古代来看,已经有这个东西,从洋务运动来看,就是现代企业的产生也有这个问题,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那些企业都关门倒闭了,但一些做法和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所成立的国有企业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就像洋务运动他有官督商办,还有一种类型就单独的商办,类似于私营企业。这种就是结构遗产,跟我们现在的国资企业,民营企业,我觉得都很类似,这可能是我们的社会结构里面,它所产生的企业类型就会是这个样子,而在教育领域也会有类似的东西,杨林正在写的这本书里也是这样的,比如我们官办的学校,私营的学校,还有合资合办的学校,类似于省管民办吧。
宋:明白了,我读研之前是学社会工作的,会接触一些社会学方面的内容,我谈谈自己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看法吧。我认为人类学更具有感情色彩,它研究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以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相较社会学,我认为人类学研究的比较微观,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社会学则更为宏观理性,它研究现代社会,社会结构以此来总结规律,研究方法上定性定量都有,以前我们经常做问卷调查。
张:确实,人类学与社会学后来的理论有很多不同,因为社会学比较宏观,关注的是复杂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是简单社会。不同的流派在早期这两个学科是很接近的,比如,可能涂尔干都影响到布朗了,当时的结构功能是非常接近的,后来社会学产生了新的流派,特别是帕森斯,他继承了涂尔干的思想后,更面向现代社会,因为帕森斯是大家,解释现代社会的框架就不一样了,后来又出现了社会交换论、社会冲突论、社会现象学等不同的理论。而人类学就往斯图尔德的新进化论、列维斯特劳斯的新结构主义和格尔茨的解释主义这边发展了,就是不断地往深描文化的内涵去了。
宋:感觉人类学是范围小了研究更深入了。
张:容老师跟我们讲的课还有一点令我印象非常深,就是研究方法。这一点在《人类学方法论》一书中得到了强调。在第八章“民族志类比分析法”中,他强调的是民族志的类比分析,书中主要涉及的是民族考古学方面的民族志的类比,也就是说把民族志当成是活化石去类比古代出现的东西来进行研究。在这个地方,我觉得可以和你交流一下,我认为历时研究中,可以用类比法,比如民族考古学和民族历史学。而在共时研究中,也是可以用类比分析法。在跨文化研究中,也可以运用它,就是做一种跨文化的相似性的比较。以此我们可以反思:目前我们的民族志太白描了,只是就事论事,一方面没有进行历时的类比分析,另外一方面也没有做共时的跨文化的类比分析。我觉得这个方面是这本书依然有价值的地方体现,也是我自己深有体会的一个方面吧。在跨文化的类比分析法和跨文化比较分析里面,书中提到了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Goorge Peter Murdock)建立的“人类学关系资料档案库(全称Human Relation Area Files),简称HRAF”。在第五章文化的定量分析部分则把历时分析法展开来讲了,提到了默多克的著作《社会结构》中有一个社会结构类型表,其中归纳出了“爱斯基摩式、夏威夷式、苏丹式、奥马哈式、易洛魁式和克罗式”的几种社会组织结构。[2]56-57
第五章讲到“文化定量的方法”,在这个地方容老师也注意到我们人类学比较偏定性,所以他在这个地方也对人类学定量的分析进行了一个历史回顾,也举了例子,就是统计分析,也进行了一些展望。这个是很好的,他还是注意定量方法在人类学中的作用。另外,我们刚才提到的跨文化比较,主位和客位研究、历时态和同时态分析、社区内外关系分析、系谱法、搜集社会活化石—生活习俗和考古文物以及文化残存分析等方法。[2]49你对这些研究方法有什么体会呀?
宋:我觉得主位研究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不凭借自己的主观认识,而是把自己也放在那个情境中去观察和理解文化,客位研究是以局外人的角度去客观地理解文化,有一定的标准,用比较和历史的观点去分析民族志等材料。结合我几次调研的经历,比如在广东连南瑶族为什么要把牛皮拿去做牛皮酥当菜吃,是因为经济比较落后资源匮乏。如果你在做研究的时候没有站在研究对象整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去解释,那你是不能理解这种文化习俗的。
张:那你平时做调研的时候是用主位研究多一点呢,还是客位研究多一点呢,还是两者都有?
宋:这两种研究方法我都有用到,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我更偏向于主位研究,但社会学的话我比较偏向客位研究,我个人感觉是这样的。
张:嗯,挺好的。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人类学比较特别的地方,也是人类学给我们的一个视野,我们既看到了客观的存在,一个理性的思维,也注意身在其中去体会研究对象他自己的文化内涵。那么跨文化研究你有什么体会吗?
宋:这一方面的话我觉得像自己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会有不同,比如一些传统的节日,风俗习惯的不同。
张:对,我觉得这个也是人类学和别的学科相比,较为突出的一点,像别的学科例如教育学上也有跨文化的研究,像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也会感受到文化的不同。我觉得这方面,社会学也有,可能会演变为比较社会学。还有像比较政治学,比较教育学等等这么一种角度去看。我觉得人类学的跨文化研究也体现了人类学它不是独有的,而是有一种学科对话能力的。从初学者的角度来说,这是比较开阔视野的,你会有一种不局限于你的调查对象、调查点的一种预设,会知道文化可能会有差异,需要比较,至少有这么一个意识在。对于逐渐学习的,包括硕士和博士来说,可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随着调查点的增多,包括人类学也强调多点的调查,其实也是和默多克的HRAF,还有你说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不同文化的比较,包括中国不同地区汉族的文化的比较,像南北方,不同文化区的比较。我们也注意到这样一种共同或是差异,传播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
宋:张老师,社区内外关系分析法怎么理解呢?
张:我觉得这个分析法如果运用到实际来说,一般人类学调查侧重于某个社区,比如像吴文藻[1]他其实也是受社会学的影响,就比较强调社区的研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在研究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会有文化涵化的问题,它是因为不同文化的接触与交流,导致了原来文化的变迁。在容老师这本书里没有涉及,其实文化涵化理论也是人类学里比较重要的理论,可能和传播论也有关,就是它认为文化的变迁有一部分是内部自己的变迁,另一部分是受到外部影响,就是文化摄取。因为以前我们都是研究欠发达的地方,所以可能有这种假设,就是他自己不能变化的话,可能就受到外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用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可能和这个有关的。
宋:张老师,那您认为这本书的贡献和不足在哪里呢?
张老师:我认为容老师这本《人类学方法论》的贡献在于三方面,第一,容先生本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国内人类学复办后最早教授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老师之一,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二,容先生对西方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着比较强的鉴别力,既强调批判又注意吸收和学习,而且让他学生都非常重视研究方法的运用;第三,注重国外理论与中国的实证研究相结合,而不是空谈国外理论,为我们做研究开阔了视野。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书里面没有涉及1960年代之后出现的一些人类学的理论以及后现代的人类学学派,例如哈里斯和威廉斯的文化唯物论,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格尔茨的解释主义和象征主义,克利福德和马库斯的写文化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