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城镇化的影响

2019-03-19 05:27向为民
关键词:城镇化率城镇化人口

向为民,周 爽

(1.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2.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重庆 400054)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并将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然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意味着人口迁移和城市土地扩张,也意味着产业升级转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符合实际需求的城市圈建设,这些都将会引致巨大的资金需求。金融业作为资金融通的必要枢纽,在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中国城镇化建设也必然会对金融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但目前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的金融市场在资金融通、结构配置和机构效率等方面未能有效地契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其强大的资金供给功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因此,研究二者的密切关系,积极调整金融业发展的方向、方式以满足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以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为背景,利用实证分析审视我国新型城镇化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并重点分析金融规模、结构和效率3个方面在不同区域内对城镇化的影响,这样不仅可以剖析金融发展中3个方面的差异与不足,还可以为政府制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的金融调控政策提供实证依据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

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关于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支持主要集中在货币资金的供给方面,金融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金融业的资金供给主要用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人口和产业的城镇化。Nahashi等研究指出,健全的城市金融体系可起到集聚和配置金融资本的作用,扩展资金融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推动城市化进程提供资金支持[1]。姚雪松等提出金融业对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金融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2]。贾洪文等运用 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金融发展与城市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金融进步可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建设也会对金融发展产生促进作用[3]。

在学术界,许多学者分区域对我国的城镇化进行了研究,以便找到金融发展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熊湘辉等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认为金融支持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并存在区域性差异[4]。陈立泰等利用因子分析法获得衡量金融集聚和城镇化水平的指标,运用构建的综合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和城镇化之间互为因果关系[5]。范兆媛等采用空间动态杜宾面板模型研究发现,金融规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对中西部地区作用更大,但溢出效益不显著;金融支持效率对西部城镇化建设有显著积极影响,金融结构对西部城镇化建设有显著促进作用与溢出效应[6]。荣晨等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着手,分区域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实证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支持存在明显的地域性,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需要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在兼顾二者关系的同时,优化政府干预以及市场配置的组合[7]。

我国金融业还处于发展中,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还不足以充分支持城镇化建设,侯亚军认为我国金融业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建设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并制约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8]。方显仓认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支持资金供求不均衡、国家金融辅助政策不具体、金融服务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等问题[9]。吴超等认为理性的金融投资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的需求,故使城镇化建设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并且农村金融困乏阻碍了城镇化建设[10]。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金融发展对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供给影响,以及金融发展在不同区域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本文将金融发展划分为规模、结构和效率3个方面,利用2004—2015年全国31个省市的年度面板数据分别研究它们在不同区域对人口和产业城镇化的不同影响。

三、金融发展对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经济学家发现金融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而一国的经济增长又可以在技术、环境、服务等方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显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UR)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因此,可以推断出金融发展与我国城镇化建设之间存有内在逻辑联系。

(一)金融发展促进人口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金融发展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如图1所示。

首先,金融发展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城镇化。人口流动具有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特点,与农村地区相比,城镇显然更具有经济实力。城镇具有健全的金融体系,能不断地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并汇聚为大笔资金,为城镇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此外,金融市场具有资源配置功能可以对不同产业进行金融资源分配,进而促使产业创新和升级,最终提升城市经济质和量;另一方面,城镇的经济优势创造了繁荣的市场和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都有利于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实现人口城镇化。

图1 金融发展促进人口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其次,金融发展通过提供教育支持促进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意味着农村人口放弃传统的务农转而在第二或第三产业中寻找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身份向城镇人口身份的转变。农村人口要想在城镇中取得一席之地必然要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这就与受教育程度密不可分了。金融发展对教育事业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在整体上,教育资源多向城镇地区倾斜,农村地区时常出现教学设备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和适龄孩童辍学等情况,健全的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教育提供了资金支持,教育部门除了国家拨款以外有了新的融资途径;二是在个体层面上,有意继续接受教育的个人可以通过金融借贷解决自身资金不足的问题,最终完成学业。因此,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可以为农村教育提供更便捷、更多元的资金供给,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村地区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个人才能进行教育投入,从而确保农村人口具有进城务工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最终促进人口城镇化。

最后,金融发展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随着城镇化范围的不断扩大,原来的农村地区逐渐向城镇转变,判断农村人口是否向城镇人口转变不仅应考察其工作性质是否转变,还应判断他们的生活水平是否提升,是否得到了相应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出,但政府资金有限,不能满足所有的资金需求,并且公共设施具有投入巨大且回收期长的特点,鲜有私人企业愿意主动参与,金融发展所形成的完善的金融体系就成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所以,金融发展是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坚实后盾,有利于促进真正意义上的人口城镇化。

(二)金融发展促进产业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金融发展对产业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金融发展促进产业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首先,金融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改变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作为经济支柱的状况,转向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兼顾第二产业,实现产业结构数量上的改变。各个行业之间由于社会供求关系的不同,则会获得不同的收益率。同时,资本具有逐利性的特点,金融资源会源源不断地流向高利润、高收益、高附加值的产业。健全的金融体系能允许资金自由流动,进而引导产业做出结构性调整,有利于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使得具有较高收益的第二、三产业得到发展。另外,许多行业因为生产要素的特殊性,会存在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的情况,这就需要有高效金融体系提供资金支持,否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行业会难以发展,从而不可能实现全面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当资源向高收益的工业、服务业倾斜后,产业城镇化的发展态势则会自然形成。

其次,金融发展促使产业创新和升级。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要求技术进步,然而开发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前期投入,且风险极高。因此,传统资金占比小,多由金融公司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筹集资金并分散风险,以促使新兴科技的诞生并转化为生产力。风险投资的运行与健全的金融体系是密不可分的,金融体系所创造的降低风险的平台,使得产业的创新成为可能。此外,金融体系为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收益、推动企业向集团化和国际化不断迈进。在金融发展的推动下,第二、三产业的核心价值将不断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将得到提升,最终促进产业城镇化。

四、实证分析

(一)指标及数据选取

本文研究的是金融发展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为了直接全面地反映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本文选择从人口和产业方面进行研究(表1)。人口城镇化率(population)是学术界使用最多并且最被普遍接受的城镇化指标,为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该数值越接近1,则表明人口城镇化率越高;产业城镇化率(industry)可以在整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体现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变,为第二、三产业增量之和在当年GDP中的比重,该数值越接近1,则表明GDP的构成越多地来自第二、三产业,即产业城镇化率越高。

表1 变量定义表

在金融发展方面,本文借鉴谢金楼的做法,从金融规模(scale)、金融结构(structure)、金融效率(efficiency)3个方面全面地反映我国的金融发展情况[11]。金融规模一般使用麦氏指标即货币存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和戈氏指标即金融相关率进行衡量,有学者指出麦氏指标已不能全面衡量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而全部金融资产在GDP中的占比更能合理反映。故本文采用陈志刚等提出的以金融相关率作为研究变量,并认为金融业在GDP中的占比越大,说明金融市场越发达[12]。

金融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业的结构,表现为信贷资产的分布;二是金融资产的融资结构。本文从第一个角度出发,选择短期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对金融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因为在城镇化建设中投资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这与货币资金的逐利性相矛盾,短期贷款占比越大,则说明有越多的资金在投资项目中流动,城镇化的资金需求也越能得到满足[13]。

金融效率的高低可以由存款向贷款转化的效率来表现,比值越接近1,则说明有越多的资金从储蓄转化为贷款,也就有越多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缺口巨大,金融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城镇化资金的满足程度。

因金融统计年鉴中的统计口径有银行业全部贷款和金融业全部贷款两个口径并交错使用,但地方银行业全部贷款占金融业全部贷款的90%以上,故不会对数据造成影响。

在控制变量方面,考虑到同时对人口和产业城镇化率两方面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人力资源指标(HR)、人均GDP增长指数(AGI)和对外开放程度(OI)作为控制变量。一国的教育水平对其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浦小松提出教育可以有效推动经济发展[14]。因此,本文选择文盲率在宏观上衡量人力资本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一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与其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建设有直接关系,进而对城镇化进程产生影响。此外,一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也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周武提出,提高某一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可以促进均衡型的城镇化发展[15],故利用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对对外开放程度进行衡量。

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了2004—2015年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市的年度数据作为分析对象,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中金网数据库和CNKI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全部数据均采用不处理的原数据。

(二)模型设定与检验

1.模型设定

如上文所推导,金融发展将作用于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将作用于城镇化进程,故有如下函数关系:

可以推导出:

根据以上逻辑,并结合从不同区域进行研究的方向,本文建立如下模型实证考察金融发展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

其中:UR为城镇化指标(m=1时为人口城镇化指标,m=2时为产业城镇化指标),FIR为金融发展指标,GDP为经济增长指标,CONTROL为控制变量,i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ε为残差项。

满足结合律和分配率的运算符号函数π,可以选取为多边矩阵⊗本身,此运算与矩阵的阶数没有限制,但是在结果张量矩阵不能进行加法运算时,可以取运算符号函数π,的所有元素的和,所有数值是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的。

2.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模型中所涉及的各个变量做单位根检验(表2),若时间序列的变量不平稳,则会造成伪回归。为了确保各个变量的平稳性,本文利用Eviews 9.0中两种精度较高并具有代表性的检验:LLC和ADF-Fisher对所有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7个序列水平值的单位根检验,除了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序列未能通过单位根检验拒绝存在单位根假设以外,其余序列至少有一种单位根检验通过,表明一致拒绝原假设,故认为各个序列均表现平稳,为满足协整检验条件的平稳序列。

表2 单位根检验

3.协整检验

通过单位根检验得知变量均为平稳序列,为了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本文采用KAO协整检验法对所有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KAO检验结果

由表3可以看出,人口城镇化率(POP)和产业城镇化率(IND)2个被解释变量在不同地区,3个金融发展解释变量、2个控制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表明可以对被解释变量分区域进行回归分析。

4.F检验和Hausman检验

本文利用F检验法来判断是采用混合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用模型,再利用Hausman检验法来判断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用模型,具体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F检验和H检验

F检验的结果表明,在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两个模型中,4个区域均应选择固定模型作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H检验的结果表明,除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回归与西部地区的产业城镇化回归应采用随机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外,其余均应采用固定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5.回归分析

本文基于区域研究的视角对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分别做回归分析,以研究3个金融解释变量在不同地区对不同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和显著程度,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回归结果

就全国范围而言,金融规模对于人口城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金融规模每增大1%,则全国人口城镇化率将增加0.604%;金融结构的促进作用较小,每增长1%则人口城镇化将增长0.098%;金融效率对推动全国人口城镇化进程无显著作用。在金融发展促进产业城镇化方面,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均有显著作用,金融规模每增加1%,则全国产业城镇化率将提高0.476%,金融结构每增加1%,则全国产业城镇化率将提高0.086%;与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相同,金融效率对推动全国产业城镇化进程无显著作用。

在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促进人口城镇化无显著影响;在人口城镇化方面,我国东、中、西部的人口城镇化率差距很大,东部地区在此期间一直是人口城镇化率最高的区域,在2015年已达到68.29%,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日本、德国的模式接近,因此提出中国城市化进程或在达到65%~70%的水平后增速放缓[16]。这意味着当前东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边际拐点,金融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刺激作用已不明显,而其他促进因素如人力资本和人均经济增长仍对于人口城镇化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东部地区的产业城镇化,金融发展仍然对产业升级转型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金融规模每提高1%,则东部产业城镇化率将提高0.244%,金融结构每变化1%,则东部产业城镇化率将提高0.056%。

对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对于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作用。首先是金融规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金融规模每增大1%,中部人口城镇化率将增加0.539%;其次是金融结构每上升1%,则中部人口城镇化率将增加0.066%;而金融效率则有抑制作用,金融效率每增大1%,则东部人口城镇化率将减少0.084%。从统计数据上看,中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率与全国城镇化率在趋势和数值方面都十分接近,金融发展对于两者的影响也基本相同。对于中部地区的产业城镇化,仅金融效率影响显著且为抑制作用,金融效率每提高1%,则中部地区的产业城镇化率将降低0.082%。从统计数据上看,中部地区虽然在经济发达程度上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但二者在产业城镇化上呈现相同并趋于一致的发展趋势,截止到2015年,中部地区的产业城镇化率仅仅高出西部地区0.3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金融发展或其他因素对中部地区的产业城镇化没有产生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

在西部地区,金融规模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是最大的,金融规模每增大1%,西部人口城镇化率将增加1.640%,从统计数据上看,自2004年以来,我国全国范围内金融规模不断增加,特别是在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方面。从区域视角观测,我国东部为发达地区,金融发展规模也是最大的,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其次是西部地区,比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规模高出1个百分点左右。由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相对较大的金融规模在促进人口城镇化上有突出作用,但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对推动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进程无显著作用。对于西部地区的产业城镇化,金融规模与金融结构均对产业结构变化有显著作用,金融规模每增大1%,西部产业城镇化率将增加0.288%,金融结构每增加1%,西部产业城镇化率将增加0.155%。

总体上,对于全国而言金融发展可以推动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进程,主要的推动因素是金融规模,而金融结构对产业城镇化影响较小;金融效率对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基本上没有影响。对于发展较好的东部而言,金融发展对人口城镇化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以大力推动产业城镇化的进程,其中金融规模影响最大;金融结构对产业城镇化作用较小。就中部而言,金融发展主要是金融规模的扩大推动了人口城镇化,但对产业城镇化的影响很小;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效率在中部地区作用显著且为负,金融效率的提高阻碍了人口和产业城镇化;而金融结构仅对人口城镇化显著。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由于金融规模相对较大的缘故,金融发展对人口和产业城镇化的影响是最大的,与其他地区类似,金融规模的影响最大、金融结构对产业城镇化有积极影响,其余影响均不显著。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区域考察了中国金融发展对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影响,并得到如下结论:金融规模是金融发展中有利于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重要因素;而金融结构对产业城镇化的作用比对人口城镇化的作用在整体上更显著;金融效率在人口和产业城镇化中都只对中部地区作用明显,但为负面影响。作为控制变量的人力资源指标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积极影响,与经验相符,对人口城镇化的提高十分有利,对外开放程度对城镇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经济发展指标对于城镇化的推进存在抑制作用。

金融结构对城镇化的作用不显著甚至是有抑制作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金融资源在企业间的分配不合理,资金相对充裕的大型企业更易获得金融帮助,而迫切需要资金维持运营和扩大规模的小微企业难以从金融业获取资源。二是金融理性和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对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如公共交通系统、道路、医院等,这些项目存在投资额庞大、资金回收期长等特点,而金融业的逐利性会引导资金流向收益高、回收期短的行业,二者间的矛盾造成了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镇化的进程。三是农村金融空白问题,资金获取困难且融资成本高于平均水平的问题尤为突出,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并且金融服务覆盖面以及规模不足,农村金融尚未形成竞争局面。

金融效率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二元性造成的。我国金融效率较低,资金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流向城市中的工业企业,农村金融资源相对匮乏,这不利于我国城镇化发展;但加快提高金融效率,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则城市金融供给又会不足,也不利于城镇化建设,如何协调资源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配将是我国金融发展中的难题。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的研究分析,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推进有助于城镇化进程的金融发展:

(1)构建具有区域差异化的金融支持策略,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我国金融资源在各个省份的分配不均衡,金融支持政策地区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不足。美国是在制定具有差异化的区域金融支持政策上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此外,德国、日本等发达且高城镇化率的国家均有针对贫困落后地区专门制定的金融支持政策。所以,不管是理论与实证分析,还是国外经验,都要求在探索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金融发展时不能忽视区域差异。因此,以下将分区域提出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相应的金融策略。

东部地区是全国金融发展的先锋,应鼓励创新方式和模式对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持。东部地区金融体系比较完善,金融机构分布较为均匀,单纯地追求金融发展规模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是有限的,应该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拓展金融支持的深度和广度。首先,由于东部地区股票、证券市场发达,上市公司较多,可以考虑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如发行市政债券,逐步放开民营资本的进入,尝试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减少政府财政性支持所占比重,并且将积累的经验推广至全国。其次,重视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发展的支持作用,通过开办符合社会需求的信贷业务,改变居民手中大量存款不能或不敢及时投资出去的现状,保障金融支持效率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中部地区城镇化平均水平处于中等层次,应在保证扩大金融覆盖面的同时提高存贷比。首先,要努力提高金融业经营效率,促使存款积极地向贷款转化并投入到城镇化建设中,解决一部分小微企业和农村生产借贷困难的问题。其次,积极鼓励发展短期信贷业务,可以结合发展信贷保险来优化金融支持结构,活跃资本,以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最后,可以吸引东部地区和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带动本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繁荣资本市场。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应着重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并加快完善各地方金融体系。应该加快构建和完善西部地区金融体系,促进地方金融机构的重组和改造,加快培育良好的资本市场融资环境,吸引东部地区及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提升金融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发挥银行积聚存款的资本功能,用在城镇化建设需要的地方,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作贡献。

(2)进一步扩大金融规模推动城镇化进程,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金融规模是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因此大力发展金融业无疑有利于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并且金融覆盖面小,金融机构的短缺会直接降低融资水平和提高融资成本,最终阻碍城镇化进程,因此有必要在农村地区增加银行、保险、基金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此外,应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提供适合农村的金融服务如农业生产专项贷款、农民创业贷款等,真正做到发展农村金融。二是鼓励金融创新,在实现金融多样化扩大金融规模的同时,实现普惠金融,满足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不同主体的资金需求。三是提高国民的投资意识,鼓励群众将闲置资金投入市场,在扩大金融规模的同时,为国民经济注入新鲜血液。四是帮助企业获得融资、上市,从而提高企业利用金融体系的效率,最终实现企业与金融业双赢的局面。

(3)优化金融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动力支持。实证表明我国的金融结构并没有很好地支撑城镇化的发展,其原因为城镇化建设中金融资源的配给不合理,开发多元的资金获取渠道,减少间接渠道如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大力发展券商、保险、信托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进行直接融资。这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一方面在可以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打破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确保金融体系的全面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将有利于企业在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

(4)提高金融效率,实现城镇化飞跃。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效率不仅没有很好地为城镇化服务,反而抑制了城镇化的发展,原因在于城市和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不平等竞争。虽然将金融资源引向回报率较低的农村地区,在短时间内会降低金融效率,但从长期来看,这将有利于推进整个城镇化进程。在农村地区建立普惠金融体系,以全新的理念与技术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为农户及小微企业提供符合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金融发展必须向前迈进的一步。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城镇化人口
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家乡的城镇化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