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和《荷塘月色》对比阅读

2019-03-18 11:50王洪斌
中文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对比阅读探寻桃花源记

王洪斌

摘 要:这两篇文章历来被人称道,士子文人无不为之倾倒,不仅是文字优美在意蕴上也提供一种超脱俗世的第二世界。本文意在通过表现手法的异同,思想感情的异同探寻两者的文学审美价值。

关键词:对比阅读 探寻 审美 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1

一、表现手法不同,却都描绘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诗意境界

《桃花源记》是田园诗人、隐士陶潜所作,文章是一篇记叙性散文。文章描写的是一位捕鱼为生的武陵人在迷路而误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这里环境静雅、百姓安居、民风淳朴。(详见《桃花源记》原文)这样的宁静祥和又充满人情味的社会环境随着渔人的离开而不知所踪,由此观之,此情境为造境。然而在读者的感受体验中确实感知这个世界的存在,并相信这个世界的存在。陶潜用的是虚景实写的表现手法,让此情境真实可感可信。

《荷塘月色》是近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所作,文章亦是一篇记叙散文。文章里描写的是朱自清先生一个晚上在清华园里散步看到平常的荷塘变得独有一番风味的一片美好的景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的是田的叶子。……但是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上奏着的名曲。”(详见《荷塘月色》原文)文中用两段描写那晚朱自清先生眼中的荷塘月色,为世人赞颂称道。这两段中用了14个比喻将眼中的荷塘月色呈现出来,把别人眼中陌生的世界刻画成一个具体形象而可感知的世界。荷塘是现实的月色是确有的,作者通过实景虚写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感受呈现出来,营造出一种幽僻、宁静的诗意境界。

二、创作心境不同,承载着不同的个人和社会审美价值

《桃花源记》的创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时值陶渊明人生的第三个时期——406至427年,归田时期。(陶渊明的人生的三个时期:第一少年生活贫困生活期;第二学仕时期<393-405年>;第三归田时期)这个时期陶渊明已归隐田园十六年。他虽然回归田园种豆南山心远官场,但内心济苍生的猛志依旧,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毒杀晋恭帝。朝局黑暗动荡,官场的尔虞我诈让他内心波澜陡生,但他无能为力,只有诉诸于山水,只有用文章来诗意表达,在心中寻找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反的完美世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向往。《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从个人审美角度看《桃花源记》给一个在俗世中无法挣脱又对自己命运悲叹的人营造一个幽僻,宁静的诗意世界提供一个心灵的归属;从社会意义角度去看《桃花源记》给治世统治者一个治理国家的方向——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7月。1927年7月时值大革命失败,政治混乱民不聊生,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多数观点是政治解读:有进步思想的朱自清在内心呼喊和斗争,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又做不到投笔从戎去拿枪革命。作为大时代里一个小人物,内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憎恨,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内心矛盾而抑郁,内心无法平静。于是作者作这篇文章。”这种把社会政治形势与作者心灵的统一的解读只是一种。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中解读本文: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从思想方法的角度,把看似统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作者朱自清离开了太太和孩子和一天的俗务独处,是一种自由、特殊的心境。摆脱了白天的烦恼,心灵得到解放,平淡的荷塘就显得诗意盎然。从个人的审美角度来看荷塘月色是作者内心的安宁和外部环境的寂静达到一种和谐而诗化的境界,是自由而美好的。

三、不知所踪的桃花源和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月色都是一种诗境让人诗意栖居在大地上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然而,荷尔德林写这首诗的时候,几乎是贫病交加而又居无定所,他以一个诗人独有的敏锐感知,意识到随着社会的过度发展使人日渐异化,因此他呼唤人们需要寻找回家之路。

《桃花源记》是作者归隐之后面对人世间的苦难,在自己的生命即将画上句号时心灵归属的终极体现,给世人和社会一种美好的向往。启示人们除了建功立业、追名逐利之外还有一方和谐美好的桃花源可以肆意地诗意栖居;《荷塘月色》是作者面对世俗事务和家庭事务的纠缠,给自己找一方宁静幽僻的荷塘安放自己躁动不安的灵魂。正如孙绍振先生说这是一种“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美国作家愛德华﹒威尔逊所著的《知识大融通》中所说:“笛卡尔在1642年所著的《沉思录》一书中推论:“心灵因为具备神圣的力量,不需要肉体便能够独立存在”根据这位伟大哲学家的想法,与肉体无关的心灵是永不磨灭的灵魂”《桃花源记》与《荷塘月色》所创造出来的意境正是给人们这颗永不磨灭的灵魂提供一方诗意栖居。

猜你喜欢
对比阅读探寻桃花源记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小学语文“对比阅读”教学研究
探寻《指南》背景下幼儿艺术作品的评价方式◇蔡雅玲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