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雪莲
摘 要:随着各级学校艺术教育的更加规范和持续加强,中小学的青年音乐教师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每年均有大量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到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来,这些新上岗的年青教师具有年青、专业基础扎实、工作积极性高、上进心强等特点。但据笔者观察,经过一段的教学实践后,他们的业务素质发展却很不平衡。部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未能清醒地觉察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症结,因而就难以找到提高业务素质的突破口。笔者对其具体表现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学 误区 表现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1
一、语速过快,层次不明,讲述难分主次
有些新教师对要讲授的课堂内容准备的虽然很充分,但其讲话的速度过快,语调也缺少必要的抑扬顿挫,语言层次不分明,知识点罗列堆砌严重,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又无主次之分,每一个问题都试图讲深讲透,没有整体观念,以致于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头绪芜杂,学生应接不暇,难免滋生厌倦情绪,大大影响了课堂效果。中小学音乐课是一个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形象的主观感受、表达而进行情感体验过程,并非是一门单纯知识传授的课程。密集无序的话语铺张、知识内容传授的平均用力使得貌似“丰满”的课堂容量取消了音乐课本身的“音乐性”,进而让学生应有的课堂实践时间大为缩水。新教师的音乐课之所以被称为最不像“音乐课”的“音乐课”,其首要症结,也正是这个原因。
二、用语随意,缺乏准确性
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音乐课也概莫能外。新教师在课堂上,语言逻辑不严密、表达欠准确的现象是很常见的,而他们自己却往往不易察觉。如有的教师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同学们在学唱歌曲时要打着节奏”,这儿把“节拍”说成了“节奏”;再如:“我们看看这首歌曲的节拍是多少?”,这儿又把“拍子”说成了“节拍”等等。更为严重的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缺乏准确性的问题了,是根本性的知识错误了。凡此种种,都是新教师对教学语言不重视、未经锤炼的结果。而教师的这种随意性教学用语常常导致学生对知识的错误性认知,使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音乐术语、概念等含混不清。因此笔者建议新教师在备课中多在课堂语言上多下功夫,竭力避免自己在不经意间因语言表达出现失误。另外,新教師还必须明确一点:课堂不是实验场,学生也不是实验对象,课可以上得不精彩,但知识性错误要不得。同时这也是对新教师职业责任心的一项重大考验。
三、讲述平淡乏味,缺乏感染力
音乐课堂语言应当是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而大部分新教师初上讲台,或多或少地会受高校教师授课方式的影响,忽视了教学对象是一群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的青少年儿童,课堂语言缺少必要的情感投入而趋于乏味,专业术语太多而让学生茫然无措,讲述过程基本是教案书面文字的机械重复和照本宣科。另外,新教师的授课还往往带有明显的“专业化”倾向,对学生课堂表现都会提出专业化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没有被“形象化”为学生可理解、可掌握的方式表述,而是直接通过专业术语来表达,这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就过于抽象了,这种授课方式直接导致教师无法与学生形成活泼的交流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无从谈起。对于现今处于高度信息化时代的中小学生来说,“音乐”不再有神秘感、新奇感,获取音乐资源的途径已非同往日。对于教师而言,音乐课也不再是“讲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怎么学”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怎么讲”,而一堂成功的、精彩的音乐课是在师生双方的“交锋”和碰撞中建立起来和最终生成的。所以,在课堂语言的组织使用上,具有充沛的感情投入、富有情感色彩和情绪调动力的语言才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新教师应该在这一点上悉心揣摩。
四、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有的新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心中无人”的状态。虽然在备课时,对于教学内容也下了很大功夫,而对于学生的接受心理和知识认知水平缺少考虑,不能设计出调动学生有效思维活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只顾自己发挥,不注意学生的反应。即使在某个教学环节上刻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往往因为教学方法简单和单调而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经常运用“阅读提问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往往存在四种错误倾向:一是设问过于平淡,简单重复。二是只把简易的、纯识记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有点思维含量的问题则由教师包办。三是教师在有些问题上自问自答,取消学生的思考过程。四是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不对其答案进行应有的评价,而是急于公布“标准答案”,须知对于感受音乐而言,所谓“答案”是不具有唯一性的。以上情况,在新教师中是最常见和最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个“角色转换”的问题,由“学生”到“老师”,这个转换过程应当引起新教师足够的心理准备,准备得足够与否,直接影响新教师的成长速度。
五、不注意形体语言的使用
不少青年教师课堂上专注于讲授,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姿态、表情、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教学中教态过于庄重,表情过于严肃,给学生带来不应有的压抑感。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中,一般不存在思想深邃、需要凝神思考的大部头作品,而是侧重于对“音韵美”和“律动美”的体验。因而,青少年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就在于“音乐”的“动”而非引导他们进入所谓“深沉的思维”状态,教师因自身对音乐的“迷醉”而呈现出的“且歌且舞”的状态,才是引导学生进入深层音乐体验的最佳方式。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如果教师自始至终一脸刻板的表情,一尊持重的教态,而试图去获得一堂活泼律动的“音乐课”,这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新上岗的年轻音乐教师来说,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学校平时开展的教研活动,一定要注重实效,为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一个健康氛围。另一方面,作为青年教师,也应多与同行特别是有经验的教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要养成勤写教后记的习惯,经常自省自悟。另外,坚持在课后进行一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辅助性训练,对于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快速的成长、成熟,也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