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复军
摘 要:当今社会,小学阶段的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尤其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体现,人类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借助语言表达。所以语文课程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无非就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教学的主要任务。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学到新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只有打好閱读基础才能提高写作能力,所以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和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应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过程当中,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想要快速提升写作能力,读书无疑就是一种捷径。读书就是吸收,吸收的越多表达就越详细、越形象。大量阅读并且做到读和写结合,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把读过的东西通过自己思路有条理地罗列出来,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现在学校的老师都很重视学生阅读方面的能力,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写作水平,才能让以后的学习道路走得更坚实。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
1.积累
知识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日积月累、慢慢沉淀的。就像刺绣一样,只有一针一针地缝好才能呈现出优美的图案。一般来说,小学生写作水平不强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活和学习经验较少、语言积累不够。其实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强,思维比较灵活。要不断积累知识和素材,写作的时候灵活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阅读水平。同时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结构,而不是想到哪写哪,文章结构随意构成、思路混乱不清,这样会给人一种散乱的感觉,使整篇文章显得没有生气。所以文章的结构最能体现出作者的思路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作文题目先想清楚思路和结构,要有顺序性。因此,学生要不断丰富知识面,并且学习作者写作的顺序以及构思,把学到的知识引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积累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先去积累后去创造。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多读书,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就要多多积累。
2.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写作的习惯
只有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意识,他们才会认识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才会发自肺腑地去喜欢阅读,才会有要多读书、多积累的深刻认识。学生只有在自主阅读的情况下才能读得多、读得细,写作才能写得个性、写得灵活。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改变自己、发掘自身潜能、提高自己的过程,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读写的意识。
3.在写作过程中实行仿写、缩写、随堂写练习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比较强的,其实写作的过程就是模仿。写作过程就是从不会写到会写,从写不好到写好,这时候教师要告诉学生“照着写就可以”,这样才不会扼杀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仿写其实就是让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等,或者用相似的材料进行写作。而缩写就是读完一篇文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主旨。随堂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即兴给出一段材料。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限制,也就是说,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
4.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虽然我国现在创新的口号已经响彻每一所学校,但是还是有教师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分享在阅读中看到的人和事,并给予表扬。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把文章交给学生阅读,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阅读和学习,发现课文中存在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来获取帮助。让学生自己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感受语文课堂的乐趣,扩散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让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热爱语言文字,感受到读书带来的快乐,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的指导是尤为重要的,教师的做法直接决定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态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创造幽默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的意识,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多多进行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安娜.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浅谈[J].学周刊,2018(24):145-146.
[2]于秀芳.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28):57-58.
[3]康元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36):48-49.
[4]孙娟.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203-20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