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海
摘 要: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评价是课堂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催化剂,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是师生之间思想勾连的纽带,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学习互动关系的润滑剂。
关键词:评价作用;催化剂;桥梁;纽带;润滑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强调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根据各学段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毋庸置疑,我们现在的语文评价还是太注重功利性了,其危害性可想而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从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看,由单一的考试评价向课堂教学评价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笔者看来,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课堂不是缺少评价就是缺少恰当的评价,“好”“棒”“不错”等“隔靴式”评价比比皆是,教者评价时漫无目的,被评价者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那种既能点名学生成绩所在,又能激励其奋发的评价少之又少。其实运用好评价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收获会颇丰的。
一、课堂评价是课堂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催化剂
教学预设,使课堂走向有序,而课堂生成则使教学更具灵性。
教师在上课前恐怕做得最多的莫过于教学预设了,课标把握,教材研读、了解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环节、教学控制等,不一而足都是教学预设,任何教师都想在课堂上完成教学预设,收获教学目标。但是这往往落入另一个陷阱——牵着学生鼻子走,失掉学生在课堂里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了达成教学预设,给了学生许多限制,课堂井然有序,学生没有“越轨”,听课的也无懈可击……久而久之,学生思想受制于“标准答案”而不敢逾越,创新由此被扼杀。一堂好的课绝不是以上的课堂,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擦起的智慧火花,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良好启迪的课堂。教者应该在课堂上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闪光点、个性化特征、细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评价,使其激起不断的求知欲望和做人的信心。
一次新接一个班,上课时我发现教室的最后的角落里坐着一个高大的学生,可是头一直埋在桌子上,特别刺眼。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提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把他给叫了起来。全班哄然大笑。那个孩子更是把身子趴到了桌子上而不肯站起来。此时我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了。我停了十几秒看着他没动。有学生催促他,最后他极不情愿地站了起来,不肯作答(其实他根本没有听课),我给了他一个台阶下:“都怪大家笑,他沒有听清问题。”我又重复了一遍问题,那个孩子当众回答上来了,我说:“都是你自己理解错了,大家是因为新老师而笑,不是因为你,你很会思考,略动脑筋就答出来了,如果你积极思考,会答出更多的问题的。”我同时也要批评其他同学:“正是你们的笑声干扰了别人的思考,要是我,这么多的人在笑,我也会蒙的,我会很难受的,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尊重,希望大家今后不要再这样!”课上完了,但后来的事却令我很高兴:那个学生开始完成作业了,上课时还经常举手发言,经常到我办公室帮我扫地、拖地、拿东西,还成了学校有名的“劳动大王”,人也乐观许多,其他同学也不因他学习不好而嘲笑他了。毕业后,那位同学还记得到学校来看看老师。我想,正是我及时的评价像催化剂一样使那堂课的生成呈几何级数增长。
二、课堂评价是生本之间的桥梁
语文的课堂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结合的课堂。恰当的课堂评价,会带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喜爱文本,升华文本。
在教学《珍珠鸟》一文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读除了第一句外的课文。大家读得津津有味,我又让他们读了两遍,结果三遍没读完,就有学生举手问了:“老师,为什么不读第一句?我认为第一句也写得很好。”我故作惊讶地问:“你真有主见,好在什么地方,我怎么没读出来?”这么一问,其他学生都低头找起来,那个学生说:“我认为‘陪伴一词用得好,体现了小鸟和作者很好……”“很亲密!”有人插嘴。“对,对……”还有人附和,这是一个母亲刚做完手术的学生,我把他叫起来:“你为什么这么认为?”“星期天,我妈妈在医院里,我陪伴了她两天,我妈妈很高兴。”“哦,你真是一个懂得孝顺的好孩子!是啊,作者一个人住在这儿,有一只珍珠鸟相伴,生活就不那么难熬了,可见作者多么喜欢珍珠鸟啊,就像陈×的妈妈喜欢陈×一样,你们喜欢经常陪伴自己的朋友一样,所以作者要把这个事情写出来,能不能少?”“不能。”“我们真应该感谢邓×的提醒,来,我们把第一句和后面的话连起来读读。”学生都开始读起来。读完了,我问:“同学们,你们看作者这里是波还是折?”“波。”“那么你们喜欢吗?”“喜欢。”“谁能把自己的喜欢和作者的喜欢读出来?”跃跃欲试……你们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陪伴”的往事,能用一段话写出来吗?同学们立即拿出笔来仿写自己生活中的“小事”。由于学得透,用情真,那篇短文虽然只用了四五分钟,但从反馈情况来看,相当令人满意,我想这样的情境、效果,都应归功于那两次评价吧,它成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三、课堂评价是师生之间的纽带
“亲其师,信其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啊,课堂上教学气氛活跃,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不仅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递,而且起着丰富的情感交流作用。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往往跟老师的课堂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老师课堂上不善于利用这一点,课堂教学环节都是围绕着自己的课堂预设进行,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学生的活跃扰乱了课堂的“秩序”,结果堂上堂下都盼望课早点结束。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够感兴趣吗?有一些学生精彩的回答往往得不到老师的及时评价而使其精华得不到升华、放大,失去了课堂深层次,学生也因老师的“呆板”而失去对这门功课的兴味,师生之间的隔阂由此产生。一次借班上课,老师为了创设情境,一开始便以一次“检测”为借口,狠狠地批评了一位好学生,由此引发了师生之间的“争执”,结果课上得很成功,但是那名被点名的学生几次在课堂上表示了自己的不平。虽然时间能够解决学生的不平,但是如果这位老师接着上这个班的课的话,恐怕师生之间还要继续“隔阂”下去的。
四、课堂评价是生生之间的润滑剂
学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群体,他们之间的事往往是成人所难以理解的,本来是好好的游戏,他们却能反目为仇,不经意的一两句话,又能让他们亲密无间。
一次课间活动,两个学生在走廊上玩陀螺,其中一个学生将另一个学生的陀螺击败,他们之间发生了肢体冲突,好在上课铃响了,他俩在老师的注目下回到了课堂,可是愤愤不平仍然写满他们的脸。我没有干涉他们,继续上我的课,其中的一个学生主动要读一段课文,我同意了。书读完后,我让同学们评价,大多数孩子都是指出了不足,这时,课下和他争执的学生站起来,说他读书声音洪亮且主动要求读书的精神可嘉,我支持了他的观点,虽然课下有矛盾,但是他还是投去了感激的目光。下课后,他俩还是蹲在墙角玩他们的陀螺。多好的课堂评价啊,它化解了一次同学间的冲突。虽然无关课堂教学内容,但是我认为这正是课堂应该有的且是期望有的东西吧。
如何使自己的课堂熠熠生辉,试试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吧!
参考文献:
[1]贾喜花.浅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5(32):36-37.
[2]刘双祖.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5):78.
[3]谢久刚.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4):83.
[4]李秀云.发挥评价作用 促进课堂教学谛[J].华夏教师,2014(3):94-95.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