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建波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将小学科学分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四个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小学科学五上第一单元第5课时的内容,是生命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学生经历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对本课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重点研习。课本分“谁被谁吃”和“田野里的食物网”两大块,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建立“食物网”“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等概念。
案例描述:
(一)激趣视频导入
(播放螳螂捕蝉的视频)
师:这个故事中,谁被谁吃了?我们可以用箭头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
生:蝉→螳螂→黄雀。(师板书黑板上)
师:那么蝉又吃什么呢?
生:树叶。
师补充:蝉吃的应该是树汁。(师完善板书树汁→蝉→螳螂→黄雀)
(二)认识食物链
师:看完了这个故事,老师带你们逛逛校园吧。看看校园中都有哪些生物,存在怎样的食物关系。
1.(多媒体出示校园中常见的动植物)
师:上图中有哪些生物?
生:小草、蚜虫、瓢虫、小鸟。
师:他们生活在一起,会发生什么?
生:互相捕食。
师:你能否用箭头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箭头指向捕食者。
生:小草→蚜虫→瓢虫→小鸟。(师:板书)
(课件出示“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三个科学概念)
师:同学们,校园中的生物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
生:小草是生产者,蚜虫是消费者。
师:消费者就只有蚜虫吗?
师生补充:消费者是蚜虫、瓢虫、小鸟。
2.师:我们认识了校园中的生物,老师再和大家一起认识一下海洋中的生物,看看他们存在怎么样的食物关系。投影出示海洋中的生物图并让学生辨认出:海藻、虾、鱼、海豹、大鲨鱼。
生:完成教师提前布置的作业:海藻→虾→鱼→海豹→大鲨鱼。
3.师:现在你已经认识了三条食物链,你发现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一下,派代表汇报。(教师将三条食物链投影出来)
生:箭头指向吃者;都是从植物开始。
师补充提醒:食物链至少有三种动植物。
(三)进一步认识食物链,初步认识食物网
(出示田野里的食物网)
师:同学们指一指这其中存在的食物链。
师:这么多食物链纵横交错,像一张什么?
(师生共同得出食物网的概念)
师:如果食物网中的老鼠灭绝了,会有什么影响?
生:黄鼠狼会缺少食物。猫头鹰也会缺少食物。水稻会大量繁殖。
师:因此我们保护了老鼠,同时就保护了黄鼠狼、猫头鹰等。因此保护了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结构。
(四)师生共同小结本堂课内容
案例思考: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特别重要的内容。其中对于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和判断常常在考试中出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在现今的环境形势中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显然这两点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这在课后的作业上都体现出来了。
(一)生产者的判断
学生出现“虫→青蛙→鸟→蛇→鹰、水→鱼→虎鲸、螳螂→青蛙→小鸟→蛇、虾→小鱼→大鱼→鲨鱼”这一系列的错误。从作业可以看出,同学们都知道了食物链是用箭头连接生物且三个以上的要点。但是有些基础弱的同学在食物链通常以绿色植物开始这句话没有很深刻的理解。这里我就有一个想法,当把这个知识点讲完以后,再追加一个判断题,如请判断:下列食物链正确吗?为什么?
1.虫→青蛙→鸟→蛇→鹰( )
2.水→鱼→虎鲸( )
增加了这么一个环节以后,学生就提高了理论知识实际的运用能力。对于食物链起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二)非生物的判断
我们设计的生态瓶中,有生物(鱼、螺、虾、海藻、浮萍)、非生物(石头、沙、水),同学们的错误主要是两个方面:1.举例填空不完整。2.将海藻和浮萍这些植物写在了非生物里面。对于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学生没有这类题的答题经验,也有部分学生态度存在问题。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是因为我错误地评估了学生的已有水平。可以做如下补救:在讲到做一个生态瓶的概念时,加入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构成的。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是有没有生命。并且投影: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提出:原核生物界(细菌)、原生生物界(变形虫)、真菌界(酵母菌、蘑菇)、植物界(葫芦藓、松、杨、桃)、动物界(蚯蚓、蝗虫、鲫鱼、马)五界。
相信这样的拓展既不会增加学生的难度和负担,又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课内知识,并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真正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
學生的成长来自科学的方法和高效的课堂效率。以本课为例,学生在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点时,会遇到较多的专业问题,教师应该课堂前就梳理清楚。知识点的案例比如蘑菇、蚯蚓、落叶等会让学生有疑惑的,降低难度讲。不是必须要讲的,干脆就不讲。对于特别重要的概念,增加一些高效的题目,在课堂上争取突破。食物链和食物网这门课,出现了超乎教师预料的问题。我们在这个时候要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利用这些超乎预料的问题进行反思,使之成为师生源源不断的财富。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