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习香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以其教学资源丰富、灵活性强、功能多样等特点渐渐走进了我国的教育领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微课辅助学生预习、进行课程导入,对知识进行细化、及时进行随堂反馈,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对微课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给其他同行带来一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目前,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而教师利用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授课,能够有效弥补这一缺陷。为此,教师需要基于自身的教学实况,因时制宜地在预习、导入、授课等环节使用微课,借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利用微课帮助学生预习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很难迅速进入學习状态,且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比较慢,这除了与数学这门课程具有较强抽象性有关之外,还与学生没有事先进行预习或预习效率低下有着密切关系,针对于此,教师可积极利用微课帮助学生预习。以“观察物体”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对其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基于此,教师可为学生制作这样一个微课视频:一个六面被涂了不同颜色的正方体纸箱正在慢慢旋转着,在其旋转的过程中,学生可分别看到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之后,画面发出了声音,并辅之以字幕——请把你从正面、侧面以及上面看到的画面画到一张纸上。视频最后显示四名学生环桌而坐,正在观察桌子正中央的小木屋,这时,声音与字幕再一次同出——请你画出这四名学生所看到的工艺品的形状。这样,在微课的演示与引导下,学生缺乏预习兴趣的状况能够得到有效缓解,继而为正式课程的开展埋下良好的伏笔。
二、利用微课进行课程导入
小学生自律能力不高,也正因为此,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无法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他们的脑海中可能还在演绎着课间或者电影、电视剧中的情节。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导入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从微课应用的角度去说,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课程导入,以“认识图形(二)”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一段时长为一分钟左右的动画视频,视频内容为警察捉小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视频中出现的各种图形,如车轮是圆形,面包车从侧面看是长方形,花池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等,看谁找出的图形最多。找出图形最多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这样做不仅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继而还能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基,可谓一举两得。
三、利用微课对知识进行细化
教师利用微课可对数学知识进行细化处理,即为学生呈现具体知识点的讲解,这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比如,在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理解对称轴的概念,教师不妨为学生展示这样一个微课视频:视频中有若干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随着视频条的推进,上述图形会依次放大,图形放大之后,其上方会出现几条黑线,然后该图形会依次沿着这几条线折叠,如果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叠合,那么这条线就会变成艳丽的红色,即为对称轴,而如果线两边不能叠合,那么该条线上将会出现一个叉号,并伴随有警报音,这是为了告诉学生,该条线不是对称轴。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够被有效地调动起来,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十分有益,与此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在脑中构建出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继而还能有效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利用微课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小学生的自律能力不高,加之其好奇心比较重,所以其在上课过程中,极易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分心,从而会对其学习质量造成影响。此外,由于学生间的数学水平不一样,导致有些学生学习效率高,有些学生效率低,换言之,一堂课后,有的学生能够充分内化掉教师所讲的知识,而有的学生则很有可能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一知半解。针对于此,教师不妨按照知识点,将自己在课上所讲的内容制作成若干微课视频,然后上传到师生共用的网络交流平台上,并通过QQ、微信等途径对相应的学生进行督促,提醒他们及时利用相应的视频进行复习,以查漏补缺,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完善。
总而言之,微课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应当对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予以高度重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微课辅助学生预习、进行课程导入、对知识进行细化、帮助学生复习,当然,除此之外,微课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应用。基于此,希望本文可以抛砖引玉,帮助其他小学数学教师想出更好的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雷敏荣.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前、新课和课后微课的恰当运用[J].教育观察,2018,7(12):116-117.
[2]赵利.小学数学微课及其翻转课堂教学应用与实践的探讨[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5):177-179.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