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音乐公选课实践教学方式初探

2019-03-18 11:50周博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工科

周博

摘要:工科类高校音乐公选课实践教学设计与学生专业背景之间的契合度,是真正实现学校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尤其对于培养工科学生感性思维、跳跃性思维,以及对于新兴的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专业审美等方面水平的提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将在概述目前大多数工科类高校音乐公选课实践教学基本现状的基础上,以《西方音乐史》实践教学为例,从课程内容设置、知识点导入,从趣味实践教学案例设计等方面展开创新教学实践,并对实践教学的成果进行总结。

关键词:新工科;交叉学科背景;工科类高校;音乐公选课;实践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7-0061-02

工科类高校音樂公选课实践教学设计与学生专业背景之间的契合度,是真正实现学校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我国工科类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中普遍在音乐方面的基础还停留于中小学时期的音乐课水平,较为薄弱。文章将以音乐公选课《西方音乐史》实践教学设计为例,对这一课题进行初探。

一、工科类学生艺术公选课(音乐)实践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对工科类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各大高校在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等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性、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拿来主义”的教学模式较为普遍。

2.理论内容过剩,实践部分匮乏。

3.讲述内容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距离感较大,运用空间较少。

二、工科类高校音乐公选课实践教学中的内容设计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关于工科类院校音乐公选课的现状,结合具有代表性的《西方音乐史》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成果(一课时),对新工科音乐公选课的实践教学方案提出一些想法:根据文中提到关于工科类学生音乐公选课实践教学的现状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本人在课堂实践教学设计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为了摒弃“拿来主义”的教学模式,本人将此次课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力求做到理论知识通俗化,实践教学趣味化。因此,在本节课理论教学知识点一(作曲家生平介绍)中,将作曲家海顿的生平以他童年的几件趣事作为背景知识导入,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作曲家逐渐形成的创作思想。因为任何一位成功的作曲家,在其创作生涯巅峰时期的创作理念,都与其童年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工作机遇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记忆相关理论知识点,使学生记忆深刻,寓教于乐。其次,知识点二(掌握2/4拍音乐律动)的讲述,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进行曲作品视听的方式导入。随后,教师作为指挥带领大家一起感受节拍律动与所听到的声音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在思想和肢体动作感知方面初步领会这一节拍律动的特点,为本节课中指挥实践练习打下基础。为了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感受艺术所带来的感性体验。在课程设计中,将很大比重放在实践教学这一环节(舞台指挥体验)。这一实践环节的引导过程十分重要,毕竟学生从未经历过指挥这样的实践练习。刚开始会觉得陌生、胆怯,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首先,艺术类的实践过程一定是建立在自信、勇敢、大方得体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师第一步需要完成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对于上台表演这件事情能够欣然接受,祛除扭捏、畏惧的心理。在该课程设计中,先为学生播放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拉德斯基进行曲》视频片段。这首作品学生相对熟悉,2/4拍节奏律动容易掌握,曲目风格欢快活泼,容易调动大家的情绪。视频中指挥在乐曲进行中转向观众席,在他夸张动作的引领下,让全场观众参与到欢乐的音乐情绪中这一表演,很让学生受益。纷纷表示,原来指挥还可以如此有意思地与观众互动。在观看完视频后,学生会有产生一种想要模仿的欲望,而又碍于情面,怕出丑,不敢上台。这时,教师选择自己为刚刚播放的音乐设计一套夸张而有个人风格特点的指挥手势,表演给课上的学生。教师的表演让学生瞬间由视频画面直接转向现实表演的感官刺激中。起到非常积极的效果。学生在观察教师现场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情绪。随后,邀请几位态度积极的学生上台参与实践练习,设计出有个性特点的指挥手势,让台下的同学评一评谁的设计最符合音乐律动的感觉。课堂气氛融洽,课堂目标达成度很高。

经过课堂实践的练习后,学生对所授知识点已较为熟练掌握,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并观察了其他同学的表演设计,从而对2/4拍进行曲类交响乐的指挥手势更加深入了解,也能迸发出一些灵感。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特点,教师给学生布置了简单的小任务,请学生结合课堂实践的练习感受,将其运用于自己专业课中的小程序设计等作业中,使自己的专业课作业在完成老师基本要求的同时,审美及设计理念等方面有所提升。做到学以致用。

三、新工科音乐公选课实践教学设计成果的总结

通过《西方音乐史》实践教学设计的尝试,结合课后同学们对课堂教学形式效果的反馈,做出几点总结。

1.课程结构多元化。在课程结构设计上,建立起符合工科学生(学习、生活、心理)背景的多元化、综合性的课程新体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互通有无。

2.教学设计多样化。在课程教学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工科学生的普遍音乐基础,对于知识点的导入与深入讲解方式、方法要多样化、生活化、通俗化。让学生能感觉到,“高大上”的艺术殿堂就在身边,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掌握到很多艺术知识,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3.实践教学常态化。互动式、体验式实践教学应常伴课堂。作为普及型的艺术类课程,我们最终的培养目标不是要让学生成为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让学生掌握、吸收一定的艺术常识,提升自己的感性思维,丰富日常的学习生活。工科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大量的时间都处于理性思维模式的培养中,能现场体验艺术魅力的机会相对匮乏。因此,我们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就应该多加强形式多样、简单易学的小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参与,乐于参与。

4.教材整合规范化。优化教材是势在必行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科学地构建分专业、分层次的音乐公选课教材体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以往的艺术公选课教材往往是专业院校教材的“压缩版”,与学生专业特点和日后发展的需要目标不一致。应更加有针对性的出版符合工科类学生培养目标的音乐类课程教材。

5.知识延展创新化。课外知识的延展性学习是必要的。音乐素养的提高,不是短时间的事情。需要细水长流。课堂只是作为辅助学生打开艺术之门的一个引导者,若想真正地提升自身艺术素养,课外知识的延展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堂教师的实践引导,激发并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所讲授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深入到生活中,大自然中去,切身体会人类的审美创造力,净化心灵,真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教师也应利用课堂部分时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课外体验到的艺术成果,让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互为补充。

以上是针对工科类高校音乐公选课实践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探究。可以说关于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相关课题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的内容,需要相关教学工作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创新、实践、总结,进而使我国工科类高校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燕丽,张瑞尧.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音乐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

[2]李健.理工科院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调查研究[J].黄河之声,2017,(17).

[3]刘洋.基于理工科院校音乐公选课教学的几点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

猜你喜欢
新工科
基于新工科形势下发动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中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