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荣
摘 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加强村级文化建设,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享受文明成果的重要需求。文化活动又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命力所在。
关键词:文化下乡;农村文化;建设
1 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加强村级文化建设需文化部门助力
丰富农村的民众文化生活,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让灿烂的民族文化在农村扎根,开花,结果。
1.1 送设备下乡,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我区把文化阵地建设纳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如:马庄乡张庄桥区域南河边村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了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球场等专门文體活动阵地,基本形成了“三室一校一场”文化阵地(即综合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广播宣传室、农民学校、室外体育场)。开辟小广场为农民休闲娱乐提供场地。文化活动室内球类、棋类、牌类等文体活动器具一应俱全,图书、报刊杂志品种繁多,都已经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繁荣农村群众文化、丰富农民业余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阵地。村里文化硬件设施的增加为村里文化发展和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村民们在休闲广场里跳舞、健身,在活动室室里切磋技艺,在阅览室里读书看报,品种繁多的文化设施为广大村民提供先进文化的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文化设施的改善下得以发展和繁荣。我区文化部门摆脱了“等靠要”的传统工作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文化下乡才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利于研究探索乡村农民文化需求新动态,有利于加强村级文化建设。
1.2 更新理念,变“送”文化下乡为下乡“种”文化,培养农村文化人才
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农村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应该从送“文化下乡”,逐步发展到下乡“种”文化,我区十分重视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如:文化馆专业人员多次到北张庄镇郑陈岗村举办了一些受农民欢迎的文化培训活动。培养了农村20名文化骨干分子,队员达到两千多人,以单位结对和个人结对等方式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专业对骨干,骨干对草根等不同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积极与辖区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结对帮扶。组建了--支农民文化队伍。目前村级队伍覆盖率达100%,每个村都有一支以上的文艺队伍,多个自然村已有各类文体队伍--支,包括秧歌队、腰鼓队、威风锣鼓队、花板队、扇鼓队、书画社等。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民间文艺表演队。各个文化队伍基本做到了每周有排练、每季有活动、年年有比赛,各村队伍建设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加强新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指导,办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文化活动,以保证农村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
1.3 构筑下乡平台,呈现农村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
村级文化应该让农民唱主角。农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民,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发掘和培育民间艺术、培养民间艺人,促进特色文化品牌的创建,因地制宜,办出地方乡土特色,如:北张庄镇大隐豹村的彩扎彩布拧台,马庄乡罗城头村的民间剪纸,还有马庄乡的,花棍舞,扇鼓,扁担官,威风锣鼓,高跷,面塑等,重视引导培养“民间艺术家”。在注重传承的同时,不断结合当今形势注入新营养,把街舞、排舞、广场舞等带进农村,举办了--场秧歌舞比赛和--场农民广场舞比赛。
2 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加强村级文化建设需立体构建
2.1 文化下乡加强村级文化传播需多元化
1)文化下乡需要强化主流文化。新闻媒体以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大容量的特点,成为农村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尤以电视的传播功能最为突出,政府和群众团体组织文化下乡的(送书、送戏、送科技、送法律“四下乡”)活动,实在、适用、受益广、见效快,最能打动农民的心,还应继续扩大覆盖面、增加频率、丰富内容;乡村组织的文体赛事、文艺汇演等公共文体娱乐,让农民群众自娱自乐、自品自赏,有益文化生活的,应该给予鼓励和扶持。
2)文化下乡需要管理宗教文化。农村现有信教群众主要是老人、女性,一般文化水平低,宗教文化有济世利人、行善积德的和谐思想,在填补信众精神空间,约束不当行为方面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必须加以管理,防止异端邪说渗透、封建迷信活动蔓延等负面影响。
3)文化下乡需要培育民俗文化。农村长期形成的文化习俗,如操办红白喜丧之事放电影,或请民间艺人唱戏,银幕一挂,锣鼓一敲,唢呐一吹,男女老幼聚集,观赏中接受文化传播。如:对跑旱船,舞狮,滏阳河灯等,这些自发的文化活动,要因势利导、注意培育,使其向积极、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下乡需要引导休闲文化。闲暇之时,左邻右舍,相约相聚,打打牌、玩玩麻将不失为一种娱乐、交流的形式。值得重视的是,伴随着棋牌室的“诞生”,无钱不上桌,休闲演变为赌博,亟需加以管理。此外,游戏室、网吧在农村集镇也有所发展,青少年是主要消费对象,如果任其自流,后果不堪设想。在村级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引导,使其健康发展繁荣。
2.2 文化下乡加强村级文化受众需多层次
随着农村劳动力离乡进城的大转移,“留守”农村的人群对文化需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年龄层次上。
1)文化下乡需注重老龄人群。农村中的老人大多热衷于戏剧、秧歌等传统文化和民俗表演。
2)文化下乡需注重青壮劳力。留在农村的青壮年一般都缺少技能,劳作之余大多看电视、听歌、读书看报或打牌,这一群体最盼望“农家实用科普讲座”,和业余爱好者的文艺培训,这样的活动次数逐步增多,且受益面越来越大。
3)文化下乡需注重中小学生。校园文化由学校组织开展,节假日的课外生活单调。还需在村级文化建设中有所体现适合他们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使其受到村级文化建设的熏陶。
2.3 文化下乡加强村级文化阵地需多方位
1)文化下乡需监管窗口型阵地。乡镇文化站建设要加强领导,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创造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文化站宣传、组织、引导、服务农村文化活动的职能。
2)文化下乡需监管流动型阵地。民间艺人队伍应在规范行为上下功夫。活跃在乡镇村组,无固定演出场所的民间艺人处于松散的组织状态,对其演出状况、演艺内容和群众反映要完善监管,引导他们提高演艺品位,把宣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传播农村先进文化的生力军。
3)文化下乡需监管社会型阵地。棋牌室、游戏室、网吧和宗教场所等,在依法管理上下功夫。对棋牌室的管理,主要是严格控制发展速度,严肃查处赌博行为,规范经营行为。对宗教场所的管理,一方面要定期巡查,坚决清除非法聚会点,严格控制场所数量增加;另一方面,要组织宗教人士和神职人员的学习培训,增强他们的爱国守法理念,引导他们弘扬优秀宗教文化。
总之,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已经基本构建,文化阵地建设已逐步走向完善,农民文化生活格局出现了多元形式、多种内容、多重结构、多种取向的新特点,农村文化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更进一步完善了老年活动中心、广播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以及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各类传统文化阵地的建设,为引导群众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活跃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硬件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