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以非遗博物馆为阵地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2019-03-18 11:44张芸芸姜保国
卷宗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保护传承

张芸芸 姜保国

摘 要:博物馆是人类尊重历史、珍视艺术和崇尚科学的产物,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凸显。如何以非遗博物馆为主线,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遗保护意识,使之永久传下去,这是摆在每一位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非遗博物馆;社会服务;保护;传承

博物馆是人类尊重历史、珍视艺术和崇尚科学的产物[1],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凸显。除了征集,保护研究、抢救和传承外,还对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文化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地作用。我国的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其使命就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不断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更多的承载着向国民弘扬传统文明的社会责任。

近几年,伴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随着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非遗博物馆的成立也如雨后春笋般闯进人们的视线。非遗博物馆,它除了具备传统博物馆的属性外,还担负着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征集、展览、研究非遗藏品的工作,同时还兼顾培植和扶持非遗传承的责任,在以“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大前提下,为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

如何让社会关注非遗,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遗保护意识,使之不仅仅成为留在纸上的保护名录,真正永久传下去,这是摆在每一位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主要问题。非遗博物馆除了要完善自身职能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力争让非遗得到全面保护和传承。

1 完善场馆硬件设施,培育各种复合型非遗服务人才

多渠道争取政府对非遗博物馆的财政投入,努力改进陈列展览的设施,从而提升陈列展览水平。逐步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建立必要的咨询台、寄存处、中英文对照的导览图和标识牌,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等。为了让观众更全面了解非遗文化,还应设立非遗传习教室和传承人工作室,为传承人的技艺展示和观众的欣赏、参与和非遗传习提供良好的场所。培育全面复合型非遗专业服务人才。人才的培养首先在于提升服务意识,同时还应根据工作人员的专业特长和岗位差别培养多种复合型服务人才,达到一人多能。主要以“研究+策展”、“市场营销+产品设计”人才为主体,一类人才将非遗的“权威记忆”保存并加以研究,通过展览策划,将文化记忆通过策展的形式展现出来;另一类人才除了具备深厚的非遗知识外,还能将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产品附以创造力并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创作设计现代非遗文创作品,研究开发文创市场。其次吸纳社会上热爱非遗保护的志愿者,为非遗博物馆提供业务上的支持和帮助,从观众的视角对博物馆的发展献计献策。

2 提高驻馆非遗传承人待遇,重点培育非遗传承人

如何让驻馆的非遗项目传承人不为生存所迫丢弃祖辈传下的“手工技艺”,是保护非遗的关键问题。非遗博物馆应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为非遗项目传承人提供最大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非遗传承人改善生存环境,让他们不再为生计担忧。首先,利用非遗博物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优势,扩大宣传,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其次,积极帮助非遗传承人整理技艺资料,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专项保护经费。再就是,整合媒体、高校等社会力量帮助代表性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活动。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帮助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商业及社会活动,活动所得归传承人所有,以此来增加传承人收入,让传承人安心传艺,将传统技艺更好的展现给我们的观众。

3 注重大众参与,用好非遗展览活动这块宣传阵地

非遗博物馆所陈列的实物,都是历史,是文化,是记忆。通过陈列展览、展演等传播手段,为人们提供学习、教育和欣赏机会,使人们借助非遗博物馆这块宣传阵地,让实物说话,让传承人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非遗博物馆既是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荟萃交流之地,也是休闲观光旅游、保存乡村记忆的地方、还是青少年点燃非遗教育火种的地方。开展非遗教育实践活动,为广大市民零距离接触原生态民俗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成为大众和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

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巧妙融汇,改变以往传统的古板的说教展示形式,通过大量文物、实物、图片、视频、多媒体、老照片、书画作品、生产作坊、民俗场景,等等……将优秀的非遗载体运用其中,并加以解释说明,为百姓提供鉴赏平台;将非遗项目制成展板,供人们品赏;将非遗存留的原生态场景、技艺进行移植与再现,让观众通过场景近距离的身临其境;尤其是展厅内的视频、多媒体等展示手段的综合运用,给现场营造具有强烈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氛围。陈列布局和观众形成互动,启发观众的文化自觉性,让观众在游乐、观赏和参与中全方位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从而让非遗文明的种子真正植入观众的心中。

4 多创并举多,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一直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而活态传承首先是传其精神,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公众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加强公众对非遗承载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的认知与理解,激发公众对非遗项目的情感,培育公众的文化自觉与实践的氛围。

现实中,除了将观众吸引进博物馆,还应积极组织传承人和非遗技艺项目走出去。让“非遗”走进社区、学校以及其他公共文化场所,让非遗“活”在当下,“活”在生活中,真正实实在在传承下去。除了必要的宣传展牌和宣传资料意外,需培植一批重点传统项目,如传统技艺类的画葫芦、画脸谱、风筝、捏泥人、磕饽花、花边刺绣,以及滚铁环、打陀螺、踢键子等传统游戏项目等,走进社区、企业、学校、商场、展会以及其他活动场所,增加公众的认知性和参与性。讓青少年体验传统民俗游戏的乐趣,让中老年人焕发童心,回忆童年快乐的时光。传统的民俗文化,悠久的非遗历史,鲜活的生动体验,使公众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公众的传承保护意识,让非遗文化真真正正的根植在人们心中,存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非遗博物馆而言,拉近非遗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距离,激发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保护热情,让非遗文化同百姓的精神需求相协调,让新时期非遗博物馆事业同社会进步相统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服务理念,为非遗事业发展提供良好而又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从而为守护和传承好我们的精神家园产生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J].四川文物,2011(1):3-18.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保护传承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