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
摘 要: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展开,以四个核心素养为基础,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及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将基础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调整,形成对学生能力与品格的统一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资源,把握这一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进步的重要媒介。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体现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中所特有的學科核心素养,同样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其内涵主要分为积累、预感、表达和语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教师对学生语言文字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语感形成的培养以及学生能够在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词句,对一些优美、经典的语句或段落进行摘抄,促进语言的建构。此外,对于语言的建构还不应只体现在单纯的背诵和摘抄上,必须要让学生能够对这些语言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记忆。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语境描述的美感和其对语言的精妙运用,进而感知语境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这都是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的多个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抓住文章主旨,深入感知语言结构及其意义、情感内涵,升华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和理解。从语言实际出发获取对认知对象的诠释过程才是语文教学的内涵。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样重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化表达方式,而思维也是语言的载体,二者紧密联系。思维发展的内涵大致可分为灵感、想象、推理和批判,而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培养的是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大多表现为多反思、多思考、多质疑,最终形成语文思维。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练习内容的安排着重体现着“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这两个思维。小学作文大多以记叙文为主,通过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再者,教材中所选用的课文语言优美、文学色彩浓厚,而且课文内容丰富,情感表达多样,在让学生积累文学语言底蕴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在情感上受到熏陶。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积累,进行仿写练习,使其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如习作练习中的“观察日记”等,通过让学生观察事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发散思维。
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体现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体验与感悟是该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旨在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段落,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例如,写景的课文,描写大自然神奇的课文,赞美山川河流,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色无比热爱之情的课文,都有着丰富的优美语句。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描写入山时的景色: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再如《桂林山水》中的对比和比喻,绘形绘色地将人们引入了桂林山水的意境中去,以“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进行作陪衬,突出漓江水的奇异,在比较中进一步让读者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除写景、写人、写物以外,叙事性和议论性的课文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将语言描写及手法内化,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切实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体现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旨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帮助自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不乏丰厚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主要以古诗词、寓言故事或是成语的形式在进行传承,以古诗词来说,其在教材中所占比重达到了50%以上,其不仅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而且是任何语言文字形式都难以超越的,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如《清平乐·村居》中,词人以简单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出了农村中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寥寥几句,却将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给读者呈现出了一种清新淡雅的风格。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递语文知识的载体,还有文化育人的作用,并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以及必备品格也是具有紧密联系的。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语言文字工具,表达人文内涵,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表现有利于小学生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品质与文化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21-24.
[2]苏学慧.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中国高新区,2018(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