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9-03-18 11:50邓亮吴双凤郭亚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药物分析探讨教学改革

邓亮 吴双凤 郭亚东

摘要:在2015版《中国药典》和新的药学专业教学大纲运用之际,本文对药物分析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希望通过对这门课的改革,在药物分析的层面上更好地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验动手能力强、善于思考的新时代的大学生,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药学人才。

关键词:药物分析;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9-0121-02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质量的一门学科。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新药的不断开发,为了加强药品市场管理,维护良好的药品市场秩序,确保广大消费者用药安全有效,所培养的药品检验人员应具备药品质量分析所必需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药品标准的国际化要求现行的国家药品标准不断提高,与国际标准接轨。针对21世纪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药物分析教学应力求通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形式,使学生在我国药物研究从仿制为主到创制新药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中,具备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实验室习惯,具备一个药物分析工作者应该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重组和更新理论教学内容,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1.运用传统讲授法重点讲述药物分析基本理论。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工作中的药品质量问题都必须依赖有关理论去解释,并加以解决。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南,把关药品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药物分析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分析药物中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与分析方法选择间的关系。在现行的教学大纲中把药学专业药物分析的理论课学时数从72学时调整为63学时,这就要求上课的教师更合理地安排好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门课应该掌握的内容讲述清楚。

根据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该学科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1)药典的内容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2)药物质量研究的内容及质量标准的制定;(3)药物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及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与基本方法;(4)以十二大类典型药物、中药以及药物制剂的分析为例,围绕药品质量的全面控制,阐述药物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药物质量研究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具备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得心应手。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在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形象教学的基础上,我們改革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模式,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教师确立教好学生的基本教学思路后,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尝试用2个学时左右,让学生围绕课本的某一类药物的分析自己走上讲台进行讲解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要自己动手查文献,归纳总结,改变了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药物分析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我国每五年出一版新的药典,每个新版都会增加一些新的品种,并对很多药品的标准做出修订。例如,中国药典2015版新增品种1082种,一部修订标准517种,二部修订标准415种,三部修订标准105种,并首次将通则、药用辅料单独列为《中国药典》第四部。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了解和掌握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同时,在我国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其检测方法也和药物分析的方法大同小异,灵活运用其所学知识,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拓宽了思路。

4.尝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药品质量第一的意识。“案例教学法”一词源于英文(Case Method),是国外企业管理教学中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1920年首先在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应用和推广,近年来案例教学在我国倍受关注。首先教师收集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较典型的药品质量安全案例,然后筛选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景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树立药品质量第一的意识。

二、加强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在药物分析教学中,实验操作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药品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的桥梁和纽带。新版教学大纲把药学专业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的课时从原来的36增加到45,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并严格按照药品质量标准规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得出准确结论。

1.实验操作的科学规范化。操作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实验结果,从而影响药品质量的判定。从称量样品、前处理到测定整个分析过程中,每步操作动作都要规范化,有科学的依据,不能随心所欲。例如,在药物分析实验中用移液管量取液体时,个别学生仍习惯用大拇指按管口;在滴定管读数时没有平视;摇动容量瓶和三角烧瓶时手法僵硬,且有的学生边操作边聊天或者玩手机。这些操作上的不规范动作都是教师在药物分析实验过程中必须纠正的地方,只有规范化的操作才能尽量避免各种因素给实验带来的误差,使检验结果正确无误。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当学生在药物分析实验中出现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磺胺甲恶唑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时,结果中显示磺胺的含量高出标示量很多,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讨论,找出可能的原因,给出解决的方法;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1含量时,引导学生讨论吸收系数法和比较法的优缺点,当有的学生测定结果偏差较大时,不是单纯的让他们重新做,而是先让他们找出原因,问题出在哪一步?应该如何解决?又如在做维生素B1的硫色素实验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在紫外光下才有荧光?为什么碱性条件下有荧光,而酸性条件下没有?这与其结构有什么关系?

3.实验过程的独特设计。在药物分析实验中可以做一些独特的设计,从另一个途径让学生把关药品的质量。比如在药物杂质检查实验中,把样品编号,在部分样品中人为地添加待测杂质,让一部分学生做合格药品,另一部分学生做不合格的药品,实验完毕后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有的学生看到自己的结果不合格,而其他同学的是合格的,可能就会编造结果,这是最忌讳的错误,药物分析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由此让学生领悟到药品质量的重要性。

4.编写实用的记录格式。原始记录是药品质量分析的真实体现,要求学生在药物分析实验中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认真做好实验过程中的每步现象和数据的原始记录。比较完整的实验记录格式包括检品名称、批号、规格、有效期、送检单位、检验项目、检验依据、检验结果和结论、检验者、复核者和负责人签字等内容。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完毕后,认真填写好记录,特别提示学生不能把实验中涉及的数据随便到处写,这样做能使学生对药品质量检验程序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药物分析学科教学内容的精心安排、教师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的教风及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是培养学生药品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关键。在药物分析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法促使学生树立牢固的药品质量意识,这是药物分析教师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李文玉,代显华,付晓帆.《教育与教学研究》编委会会议暨“新时代教育:文化坚守与国际融合”国际教育论坛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112-123.

[2]杭太俊.药物分析[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李悦,郭爱叶,高岚.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9(4):469-472.

[4]留岚兰,刘有恃,杨旸.新形势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136-137.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药物分析探讨教学改革
药物分析课程说课设计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转型过程中药物分析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