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昕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了你的岗位。”金川集团公司兰州科技园主任、高级工程师冯玉洁一字一句将《雷锋日记》中的这段话抄了下来,并把它当成自己多年来工作道路中的座右銘。
对于冯玉洁来说,认真与坚守就是她的代名词。“刚参加工作时,我被分配在原精炼厂铜电解车间工作,一干就是15年,这期间也是我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冶金高级工程师、从行业入门逐步走向技术管理岗位的15年。”她这样说道。从2.4万吨工程的设计、试车投产到正常运转;从大极板改造试验到批量产出高纯阴极铜;从5万吨工程的全面启动到北方地区第一块大板高纯铜的诞生;从20万吨铜工程的规划到项目的全面实施等多个岗位角色转换过程,作为金川做大铜文章项目组的主要成员之一,冯玉洁将自己的全部热情与努力付诸工作,对她来说,最大的期望就是全力以赴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因为这是一份美好且值得拼搏奋斗的事业。
“这些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感受到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学会了自立与坚强,这些精神财富使我受益匪浅。”谈起这些年的过往,冯玉洁表示令她感受最深刻的,当属她与金属钴的“不解之缘”。“2006年初,我被调任原精炼厂钴系统从事技术管理工作,要知道钴工艺复杂、生产流程长、技术控制难度大……一件件困难实实在在地摆在了眼前。”冯玉洁回忆着,“虽然我也胆怯过、犹豫过,但是心底总回荡着一种无论如何也要克服困难的力量,督促鼓励着我坚持做下去,那就是‘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就这样,为了让自己尽快学习到先进的工艺技术,适应岗位要求,所有的双休日、节假日时间全部被冯玉洁用在了学习基础知识、查阅论文书籍、搜索行业动态、下现场熟悉工艺上。凭着吃苦耐劳的坚韧品格,凭着一次次工作现场的摸爬滚打,她逐渐积累了丰富的钴生产实践经验,为后期主持钴系列重大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2013年,冯玉洁先后主持完成了投资数亿元的4000吨钴/年、1万吨钴 /年等扩能改造项目的设计、建设及试车投产工作,作为集团重点项目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冯玉洁说:“早已忘记我们在试验台前办公桌上度过了多少个日夜,只记得我们一次次反复核对修改工艺配置方案、仔细推敲关键设备的技术参数,在大型萃取箱的现场制作时,对于每块板、每条焊缝的对接,我都会力争能挤出时间亲自在现场检查,这些都是为了能最大限度使每个项目所选择的工艺方案更科学、更经济实用,减少因设计缺陷造成的投资浪费。”
终于,付出的汗水收获了回报,短短14个月将投资3.6亿元的项目如期建成投产。
“当第一批合格的氯化钴溶液产出的时候,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她感慨道,而该项目也实现了合金类物料的高效处理,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荣获2011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建设协会工程设计一等奖。
2014年底,冯玉洁又一次调回原来的钴生产系统。钴生产系统是一个拥有500余名员工、承担着新材料公司60%以上生产任务的大生产体系,作业面更广、产品更多、安全环保管控难度更大,人员结构更加复杂,她所肩负的责任和压力更大。
“那时候我几乎天天披星戴月,早来晚走,也要求自己必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出现在生产第一现场,这样才能带动员工们的积极性。”冯玉洁说,“近年来由于有色金属价格呈断崖式下跌,行业举步维艰,形势异常严峻,我的脑海里每天只有一个念头:如何压缩成本,把原料中的有价金属吃干榨净?如何提高金属收率?这些成了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主要问题。”然而她并没有被现实打败,而是越战越勇,带领全体职工在征服万吨钴产量大关、积极投入到打赢“止滑、减亏、增盈”的攻坚战中,多次与国内各大专院校交流学习,采用新的工艺代替常规工艺,成功解决了因溶解液长期不能过滤而造成有价金属损失的难题,各类渣滓和废水实现合理科学开路,极大降低了中间物料返料量,各工序成本及收率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金川钴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作事业有了飞跃式发展,但家庭始终是她心中的牵挂与愧疚。“儿子高考那年,在那个关键时刻,作为母亲我本应该时时刻刻陪着他,为孩子加油鼓劲,但由于当时正处在四氧化三钴质量攻坚的当口,我只有把孩子甩给了年迈多病的老母亲。原定好抽出时间参加的一个活动,哪怕是开个家长会、考前咨询会,次次都因为工作脱不开身而落空,为孩子多做点事在这一年成了一种奢望,好在家人们都十分理解并且支持我的工作。”冯玉洁说道,“有人说我是‘工作狂,对自己和他人工作的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但知之深,爱之切,当你真正了解了自己从事的职业,并从中得到快乐,为它的盛衰成败而感到兴奋或沮丧,才能证明你是热爱自己的工作的,才会认真对待它、敬畏它、尊重它、才能够勤奋有加。”
能够将一份事业执著地坚守下去,靠的不仅是勇气和追求,更多的是一种自信和勇敢。当女性特有的柔韧和智慧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相结合时,所迸发出的火花往往更加热烈、绚烂,从冯玉洁的身上,我们也深深看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