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鹰
自第一轮课程改革算起,课改已经进行了17年了。2016年国家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跟大家见面,至今已是第三年了。纵观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课堂发生了很多变化,尤其是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渗透和对语文课程的定位把握都比较到位,但还有几个方面需要加强。
首先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学生有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是人一生的重要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到其今后的继续学习。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往往很难达成,阅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经常不能落实。而且,很多学生随着年级的提升,甚至越来越丧失阅读的兴趣,这不能不为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保证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阅读。
其次课堂教学的第一标准是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 关键应该看学生学习的状态。比如,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教学要以全体学生为本,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其次要看学生能不能向教师提问题,同学之间能不能就一个问题发生争论。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心中没有小问号,这要么呈现出的是教学的假象,要么就是教学没有深度。为了更好地提高不同层次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真正地体验学习的过程,笔者开展“三段式”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前参与环节——通过导学单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有效预习,让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课中研讨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前参情况,组织学生学习,并适时进行点拨引导,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课后延伸环节——学习中有什么收获?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思考,带着新问题投入到学习中,语文教学更应如此。
再比如,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有效度。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训练,从而产生思維共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着重关注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度等,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智能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过程。
还比如,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内化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植和内化。专家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要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更要关注人文性,在教书中育人,教育中要关注“人”的思维品质,更要关注“人”的德行品质,让每个学生先做人,后做学问。
最后教学设计的第一定位是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设置、情境的创设,激发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才能让学生的心灵真正走入文本,才能释放学生的灵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再现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叶圣陶先生不止一次说过:“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阅读量。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指导他们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利用“阅读期待”,营造阅读氛围,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